产品问答| 如何选择行业?行业经验会变成阻碍吗?
產品問答是PMCAFF的常駐欄目,在每周三更新。
關于這些問題,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見解,每期都會抽取優質留言送出邀請碼~
-1-
新人如何選擇產品方向?
需求分析師想轉產品,是要按照行業找工作(電商/醫療/社交/..),還是單純的選擇B端/C端呢?我擔心如果只專心于某一個行業的產品,崗位較少,很久才能找到工作。
▲回答用戶:球溜溜
找工作看的是雙方,也就是求職者和供職者的你情我愿,比如說你想做電商產品經理,也得人家公司愿意給你offer對吧。
所以,首先要考慮時間成本因素。
你是不是急著找下份工作,還是目前不緊張,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了解的,慢慢確定。這個是你自己需要想清楚的。
如果你急著找,我建議可以選擇C或者B其中一個入行,先做嘗試。其實我對于沒做過產品的同學,我都建議先入行嘗試,了解產品要干嘛了,再選擇行業,這樣其實也屬于有一點積累,可能找下份工作會容易點。
如果你想慢慢找的,那可以了解下自己喜歡的行業和方向,行業和方向確實是有影響的。比如說
數據產品經理:數據思維強,埋點、報表、漏斗、分析,懂excel、python、sql等,一是對數據敏感,二是對數據搭建體系有想法,最好懂一些建模,其實數據蠻枯燥的,每天就是對著這些數據不停的換著花樣想,要耐得住寂寞
策略產品經理:要有大局觀和對行業時事的嗅覺。定了一個產品策略,對產品的影響是持續一段時間的,決定了接下來一段時間的產品方向,定位,運營。要懂得多,看得遠,敢想敢做。
中臺產品經理:建議技術出身,因為中臺有集合屬性,相當于公司業務很多東西的集成和發散中心,中臺產品經理如果是技術出身,然后對業務有深刻的了解,處理工作會更加得心應手。溝通能力也需要很強。
有機會的話,盡量去實操,實操跟學習差別真的不小。
-2-
PM換工作很可能做與之前不同的業務,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產品經理其實同時在修煉兩方面能力:專業技能和業務認知。當自己換工作的時候,很可能是放棄了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業務認知,去新崗位又要面對新的業務,慢慢積累認知,大家是怎么看待此事。
▲回答用戶:LivingSoul
個人理解:換工作時,很可能與之前不同的業務;這要看是否存在行業的跨度;
1、如果存在跨行,那么之前的行業經驗能夠再復用的情況較少;
2、如果同行業,不同業務,那么之前的行業認知是再投入到新業務中時,必要的養分;業務不同,但核心本質也就是業務目標的大方向不會出現較大偏差;
舉個例子,互金的業務目標和在線教育等業務目標也許會出現非常大的差異的;作為先付費后收益長周期的肯定是追求更高的復購;那么前期的發力是漏斗的第一層還是進入后的第二層都是不同的側重;因為他們的結果呈現形式是不同的;
“教育的用戶收益和金融的用戶收益形式區別,決定了業務目標不同以及用戶投入程度”
簡陋點說,3年入行,6年精通,10年專家,說的就是同行業內的類比,同一行業下的深耕帶來的認知積累是深度的影響;那么多行業的業務認知積累是廣度的影響;
在未決定好具體要深耕的行業或者業務方向時,放棄之前的領域的認知也可能是最小的試錯成本;不怕試錯,需要擔心的是錯過;
年終給伙伴評定自己的成長時,對業務的學習是工作的基本要求,了解自己的業務是應該具備的能力,不代表自己的成長;而是學習業務時,能力的提升是在需求分析階段、還是實現階段、還是探索層面,對自己產品能力的提升在哪里;
引用樓上的話,內功成型了,對英雄的精通程度,決定了換一個「地圖」后的對戰節奏;
-3-
工作行業局限,項目經驗有限
找工作時怎樣避免因為產品方向差異被PASS?
大方向上,2B or 2C。細分上,教育、物流、互金、物聯網、票據、區塊鏈、債券、期貨、倉庫、采購、電商、內容平臺、政府、法務、社區、車輛、人工智能 、LBS 等等。
不是一個領域的,太容易碰壁,你是怎么進入陌生領域的呢?
▲回答用戶:Eli在打怪
作為人資行業招聘業務的產品經理從『企業為何要招聘』這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能夠通過這次回答幫助大家了解跳槽/求職/應聘/面試『為什么能通過/成功』,至于『怎么做』每個行業都不一樣,還是請各位大咖回答。
在回答這個具體問題前,我們先要了解企業為什么要招人。企業在發起人才招聘的本質是是遇到了某些問題需要被解決。而待被解決的問題因為組織架構、員工能力、員工意愿等種種原因在當下無法被企業內部自身消化,所以才有了招聘。
所以招聘的背后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而且是企業希望當下、立刻、馬上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當我們將招聘轉化為『需要人立馬、馬上去解決問題』,那么這個時候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你會把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交給什么樣的人去做,在挑選這個人的時候會考慮什么?我個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有以下答案:
第一候選人畫像:這個人曾經完成過類似的任務,并且結果還不錯。
第二候選人畫像:這個人曾經完成過類似的任務,結果一般。但是為什么會導致這個一般的結果需要去考慮一下,如果跟這個人本身有關,那么這個人也不太合適。
第三候選人畫像:這個人具有完成任務的潛質/可能,過往的經驗中雖然沒有完成過類型任務,但是其他任務完成的還不錯,那么經驗遷移一下也是有可能完成的。
以上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其實也是面試官面試候選人的過程。這個人才畫像,其實也可以叫做『崗位勝任力』,即勝任這個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特質,如果你的過往學歷、經歷、性格特質完全符合崗位勝任力,那么你永遠不會被崗位pass。
這里分享一個行業內我們教育企業HR的招聘模型 - STC模型,即Skill,Talent,Culture Fit。如果一個候選人這三項都符合,一般情況下招聘結果都不會差。同理,如果你在簡歷及面試中的表現也符合STC模型,你入職的概率也會大大提高。
理解了招聘背后的邏輯及方法論,我們再回到應聘這件事情具體操作層面,我們作為候選人,能做些什么來提升我們通過的概率?有以下幾點:
1、初篩(簡歷投遞)
你的簡歷肯定是要為這個崗位tailor的,目的就是讓HR通過你的簡歷知道你具備勝任這個崗位的可能性。那么如何Tailor呢,就是研究JD,然后在簡歷中突出你符合JD的部分,會提高你通過初篩的可能性。
2、面試
進入到面試階段后,你在面試中展現的能力、特質也要圍繞崗位的勝任力展開,同時還要符合企業的文化以及面試官的文化特征,這樣你通過面試的概率也會增大。
可能有些人問會問為什么要符合面試官的文化特征呢?因為你的面試官往往會是你未來的直線領導以及同事,大家是否氣味相投也決定了未來能否合作愉快。面試這個環節業內有句玩笑很經典:我們往往用5秒鐘判斷這個人是否適合,用接下來的59分鐘55秒來證明這個結果。
3、談薪
如果你完全符合企業需求,那么你可以大膽的開薪水(超崗位行業標準20%-50%),你越符合、越重要,空間越大。
如果如果本身屬于剛剛及格,那么建議跟HR稍微談談價格就行,太強勢有可能就會掉Offer了,因為這個時候HR及直線經理考慮更多的是性價比。
4、關于獵頭
如果是獵頭給你推薦的崗位,那么請你在全程信任你的獵頭伙伴,不要欺騙不要隱瞞也要講出真實想法,這樣你的獵頭伙伴才能幫你爭取到最好的package。
因為獵頭費用是和候選人package是掛鉤的,沒有人想少掙錢。同樣,請不要出爾反爾或辜負你的獵頭伙伴,因為你辜負的并不僅僅是當下,還有未來的機會。
最后,回到產品經理這個崗位,如果用一個金字塔去描述職業生涯中所必須的能力、特質、技能,私以為:
1、最底層是你的商業、設計、技術三個核心能力,以及圍繞在這三項核心能力外沿,支撐三個核心能力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相應工具的使用能力與溝通協調能力。只要在產品崗一天,這些都是需要終生去提高的。
2、中間層這是你對這個行業的理解或者說行業經驗,因為你只有知道了才能『講內行話、做內行事』;
3、頂層則是對行業的商業洞見,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看到行業這條大河的流向甚至引導大河。
個人見解,拋磚引玉,歡迎討論。
往期推薦:
產品問答 | 3-5年的PM,如何提升競爭力?
產品問答 | 入職一家公司,你的選擇依據是什么?
產品問答 | 感覺工作沒有成長,該怎么辦?
產品問答|PM最應該花時間做這件事……
以上三個問題,你有哪些看法?
留言有機會抽中社區邀請碼~
點個“在看”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产品问答| 如何选择行业?行业经验会变成阻碍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B端设计指南 —— 弹窗 究竟应该如何设
- 下一篇: 5个步骤,绘制高质量的业务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