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产品经理,为什么几年后会差距这么大?
本文由作者?潘一鳴?于社區發布
從我上次開了咨詢選題以后,所有的問題都和職業發展相關,這次就來系統性聊聊這個問題。
我自己在職業的道路上不算順利,做了些項目,有了些總結,出了本書。書銷量還在滯銷書的范疇,算是素人出道,比不得明星下海的光鮮。工作這四五年里,也有一些面試和帶人的經驗,也好為人師地幫別人做過職業規劃。
無論是作為踐行者還是觀察者,都可以發現產品經理的職業差異會越來越大。拋開客觀環境,從主觀能動性上,我總結有三方面差異。
1
對職業選擇的偏好
校招階段有很多offer收割機,各個大廠的offer拿了一圈,最后選了個名氣最大的。但就職業發展而言這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
首先我自己校招是個菜鳥,不會面試,春招全掛了,秋招也就是實習轉正的offer,我的真正意義的職業起步是在聚美優品。當時校招入職網易一個月去了聚美,就是覺得成長太慢,想找個事情多一些的公司,公司大小無所謂。
后來總結起來,影響一個人職業發展的因素排序如下:直接leader>項目>部門>公司。但是在大公司校招的背景下,重要的直接leader、項目和部門基本都無法選擇,一個校招生只能選擇公司。
當然,公司的title很重要。比如你去了騰訊微信事業部,即使兩年后出來沒學到什么東西,找到下一份工作并且拿到不錯的漲幅,還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就職業發展而言,微信事業部不見得是好的選擇。
微信已經有了大幾百人的產品經理了,一個新人去了之后大概率是負責某個犄角旮旯的功能,無關痛癢,畢竟微信連打版本號都有一個產品經理在負責。沒有好的項目,也不見得能遇到好的leader,大概率成長有限。
對于新人而言,我建議在入職之前,好好調研下公司的項目、部門和直接leader,盡可能走實習轉正。因為只有體驗其中,才知道具體情況。很多同學拿到校招offer之后就回學校準備畢業和玩了,我建議這個時候也應該去實習下了解后續的工作環境。在正式入職之前,換工作和轉崗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入職之后就不是了。
換工作也是一樣,對我自己而言,我更在乎的是有沒有挑戰性的項目讓自己成長,但是很多人愿意選擇大公司和強勢部門,但其實這些對于職業發展的影響比較小。
2
對工作事務的態度
學習和職場是兩個場景,很多人可能指責過學生氣比較重,表現不職業。
學校場景中,你的目標就是聽完老師的課,做完老師的作業,復習完課程然后考試。但是工作的任務沒有那么高確定性,產品經理更是需要負責諸多探索性業務。很多職場新人的做事邏輯還是和在學校一樣,交給什么任務就做什么,沒有思考,有要求就執行,沒有要求就等著。
一般而言leader的工作分配是根據每個人的表現動態調整的,如果給你一個B級難度的任務,你拖拖拉拉到點做完,中間不懂的也不問,然后匯報的時候發現一堆問題,后面可能就只能收到C級難度的事情。而難度越高的事情,做完后獲得的經驗值也越多。
正確的做法是,對每一件事情全力以赴,做到超出預期。后續任務分配的時候自己也有了積極爭取的資本,拿到更多更重要的業務。直到當你做的事情超出了你崗位的要求,你就會升職和加薪。
一個管理者需要不斷衡量自己的時間在下屬身上的投入產出比,投入的時間越少越好,產出的業績越多越高。很多人被動執行的結果就是,leader把任務交給他還不如自己做,也就是leader的時間投入產出比小于一,那么這樣的人就會被邊緣化或者優化掉。
我之前跟實習生入職時經常說一段話,比較直接:”我招聘你過來是為了節省我的時間,在這兩周內我參加的會我基本都會叫你,也會給你一些事情做,你有任何問題也都可以找我,這期間要多學習和總結。但是兩周之后,我希望你能夠獨當一面,完成從學校到職場的過度,至少交給你做的事情,不要讓我感覺指導你比自己做還累。“
3
學習和適應的能力
產品經理是高不確定的職業,因為技術在變化、行業在變化、用戶需求也在變化。要在外部的不確定中引導產品前進,時刻都需要適應力和學習能力。
適應環境的變化,調整工作的節奏。也適應業務新的訴求,不斷學習新知識。我自己做過用戶產品、策略產品、增長產品、B端產品,也橫跨了多個行業,每份工作都需要新的能力,也都需要學習新的知識。需要不設邊界的學習和思考,才能快速適應。
學習能力是非常稀缺的,大部分人沒有讀書的習慣,也沒有快速讀書的能力。而大部分有讀書能力的人,都是看通識類、科普類和文學類的書籍,沒有能力看專業類的書。但是對于學習而言,很多專業書籍其實才是最關鍵的。
目前行業已經高度發展,互聯網不同領域都有一些專業書籍需要學習,產品經理不要給自己設置邊界,在親自實踐的基礎上,還要多學習業務相關的專業知識。我自己看過大量的書籍對于業務上手有很大幫助,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之前整理過的書單。
4
小結
當然,很多人會講,自己遇到過很多人他們并沒有這些特質,因為一些機會取得了非常好的職業發展。比如字節跳動發布的多閃的產品負責人是90后,比如”摩拜單車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但每個人發到手上的牌是不一樣的。
創業是九死一生,在大公司早期加入也需要機緣巧合。一個剛進入職場的人,基本無法判斷一個早期業務的生死,如果有這個能力,那你應該去做VC,而且你的眼光應該比巴菲特好。
每個人手里的牌不一樣,天胡牌大家都會玩,怎么把自己手上的牌打出最好的效果才是最重要的。不過,幸運的是,人生的牌,也不是打一把就結束了。
------正文分割線------
點個“在看”吧
與50位技術專家面對面20年技術見證,附贈技術全景圖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同是产品经理,为什么几年后会差距这么大?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少有人走过的路:分析-策略-产品
- 下一篇: 干货 | 深入浅出分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