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松鼠拼拼产品总监吴天:做一个接地气的产品经理
嘉賓介紹
吳天,前松鼠拼拼產品總監,PMCAFF專欄作者。先后在趕集網、美團網、京東商城、小米網和輕松籌等知名平臺任職產品經理、產品負責人和產品總監。個人擅長主導創新類項目(曾任職小米網“1米購”和輕松籌“輕松互助”的產品負責人)、團隊管理、員工成長和企業文化建設,主導項目涉及千萬級別的C端產品和百萬級別的B端產品。?
Q1. 如何評估一個產品經理的價值?
這個問題有點泛,我就試著從我理解的兩個角度回答一下。
理解一:從管理者角度看能做到如下三點的PM價值比較大:
1、支撐業務
能夠經常拿結果說話,證明自己對業務產生杠桿價值。而不是對業務避而不談,只講理論不談結果。
2、個人成長
能夠讓leader看到持續成長,善于學習(跟先進學、跟自己學和跟書本學),善于將學習應用于實踐。
3、團隊貢獻
在1和2的基礎上,能對團隊建設(模板、機制、規范等)做出積極貢獻,對其他同事產生正向影響。
理解二:從業務角度看產品經理崗位的價值:
1、創造杠桿價值
杠桿的左邊是業務價值,杠桿的右邊是投入成本(研發資源)。優秀的的PM善于利用研發資源構建業務壁壘(如提升運營效率、降低營運成本),提升公司的競爭力。普通的PM則只會把產研團隊累的要死,最終打上一個“成本部門”的標簽。
2、構建良性生態
優秀的產品經理善于建立秩序和機制。把紛繁復雜的業務場景梳理出標準的SOP,形成一個明確的秩序。在通過相關機制的建立,保證整個秩序不斷的推陳出新。最終保證價值暢通無阻的傳遞到目標用戶那里。
Q2. 什么樣的公司環境更適合一個新人產品經理成長?
個人覺得主線業務處于上升期的公司比較適合新人成長,兩個原因:
一、相對創業公司,這個階段公司環境相對穩定。如果業務發展不好,一兩年內應該死不了,也夠出徒了。萬一發展的很好,職業經歷還可以有很好的背書。
二、相對大公司,這個階段的公司機會會比較多。前者一般是儲備人才,崗位分工很明確,基本上就是個螺絲釘。而上升期的公司人才缺口短時間內會非常大,新人可以有很多機會提升自己的能力。
以上只是一般情況,并不絕對。大公司的內部孵化項目、明星創業團隊的創業公司也都是不錯的選擇。
最后說一句,好的環境只是催化劑。真正的成長還是要靠自己,不僅要在工作時候沉淀積累,更要在工作時間以外下功夫。
Q3. 對產品實習生來說,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我認為是學習能力。遇到大牛的時候,虛心請教。遇到自己被噴,及時反省。別人下班刷抖音,你下班上網課。只有讓前輩們覺得你“孺子可教”,才有可能留下或者獲得更好的推薦機會,路才會越走越寬。
Q4.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應該如何界定自己的職責范圍?
不設邊界,主動引導事物朝著科學高效的方形前進才是正道。現在很多公司都提倡“結果導向”,無論你多努力,只要是沒有產出比較好的結果,那就跟沒做一樣,PM是主要責任人。所以你要關心各個環節,要想辦法提升各個環節的效率和質量。
Q5. 從產品經理到產品總監,認知和行動都要提升哪些方面?
認知方面:和產品經理不同,產品總監是通過產品團隊輸出價值,主要是通過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很多人雖然坐到了總監的崗位,但是認知沒有調整過來,到了業務快速發展階段,往往會成為團隊的瓶頸。
行動反面:簡單地說就是搭臺子,讓底下的兄弟們唱戲。具體內容包括,1、傳播企業文化:招聘到志同道合的同學 2、機制建設:想辦法提升團隊協作效率 3、員工培養:健全新人成長機制,提升歸屬感 4、員工激勵:努力為低下的兄弟謀福利。
Q6. 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產品經理,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
剛入門的新人:最需要的是盡快建立職業自信,以為這個階段往往能力還跟不上野心。
骨干產品:最需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效能產出,因為這個階段往往會并行多個需求。
產品總監:最迫切的是掌握一套打造鐵軍的方法論,因為管理崗的價值是要靠團隊輸出的。
Q7. 如何科學有效地對互聯網產品經理進行績效考核?
比較推薦OKR的方式。
考核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員工創造更多的價值,傳統的KPI方式,對于勞動輸出型崗位來說是比較有效的,但對于智力輸出型的崗位就不是很合理了,會抑制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而OKR是通過激發員工內在動機的方式,通過自下而上設定目標、鼓勵挑戰目標、公開目標、目標與評價解耦等方式,最終達到激勵員工創造更多價值的效果,比較適合產品經理這種智力輸出型的崗位。
Q8. 中后臺產品經理如何制定職業規劃?
個人觀點,不足為據,純屬建議哈~
階段一:找機會進入大廠,熟悉中后臺相關成熟期的系統業態。
階段二:尋找相同業態的成長期企業,利用大廠的經驗和眼界獲取話語權,結合具體業務的實際情況做定制化調整,最終沉淀下來系統階段性發展的經驗。
階段三:去早期的公司或大公司內部孵化的項目主導項目,真正的經歷0到1的過程,開始更加立體的看待系統在業務中的價值。
Q9. 一個合格的C端產品經理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積極主動:自己去尋找答案
洞察人性: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創造價值:用結果說話
Q10. B端和C端的產品經理在工作能力上有什么區別?
B端產品的用戶、接口人、客戶(決策付款者)往往不是同一個人,所以對產品經理來說除了要善于抽象業務邏輯和設計產品架構以外,還要對行業現狀有深刻的理解,善于與其他部門積極配合,來共同創造價值。
C端產品相對純粹,三個角色下通常情況下是同一個人。這時候要求產品經理要善于與用戶共情,理解用戶感受,通過視覺側面來影響用戶行為,滿足心理預期,在邏輯架構上往往沒有B端要求那么高。
B端產品經理轉型為C端產品經理,或者反之亦然,二者應該如何轉型?
B轉C,多了解一些UI/UE,交互設計原則,文案撰寫,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C轉B,要掌握一些專業術語,業務常識,技術常識,架構設計類的知識。
Q11. 在產品經理的成長規劃路線中,工作多久開始獨立負責一款產品比較合理?
這個要看具體能力,個人覺得至少要2年吧。
Q12. 產品經理思考問題的維度有哪些?
價值:1、需求是否存在價值?2、價值是否與公司階段目標相關 3、價值量化的大小
成本:當下能夠盡快交付創造價值的方案是啥?
Q13. 對不同階段的產品經理,你有什么樣的建議?
剛入門的新人:這個階段最容易被質疑和挑戰,所以這個階段最應該調整的就是心態,抱著“學習求知”的目的面對問題,不斷積累經驗,無論是自己踩得坑還是別人踩的,都要內化成自己的經驗。
骨干產品:建議學習一些時間管理、精力管理和高效能方面的知識,讓自己專注那些真正創造價值的事物上。
產品總監:一個戰斗力的團隊一定是有靈魂的,在企業里就是所謂的企業文化。可以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比較推薦孫陶然的書和毛選。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前松鼠拼拼产品总监吴天:做一个接地气的产品经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内容处理和分发中的算法应用探究
- 下一篇: 前OnePlus视觉设计师蔡孝永:视觉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