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里有让你膜拜的产品方法论?
作為一個互聯網產品經理,工作中面向的各類職責很容易分散精力。經常在數據分析、設計細節跟進、邏輯細節跟進、工作協調和傳遞、方案思路PK等等流程中埋沒,找不到重心,進而無法確立一個具有確定方向的職業發展軌跡。來看看這些資深產品經理總結的方法吧~
1. 用戶對產品的歸屬感如何實現?
? ? 王子子
“你對一個產品產生的歸屬感歸根結底是因為你認可你所在的用戶群體 ”
網易云音樂早期是通過聽歌寫評論和扶植草根音樂人而起家的,它吸引了兩類用戶群體:“文藝青年”和“草根”。如果你不認可這兩個群體,你是不可能對網易云音樂產生強歸屬感的。強歸屬感來源于對自身所屬群體的認同。
另外還有弱歸屬感:
如果你是因為網易云音樂推薦你可能喜歡的歌曲特別準而喜歡它,功能性的偏好屬于弱歸屬感,如果另外一個產品推薦的音樂更加符合你的味口,你就會離開網易云音樂,但文藝青年不會,除非另一個產品也主打文藝范兒。
如果你不認為自己屬于文藝青年或者草根,那你或許不喜歡另外一個群體“裝逼份子”“騰訊系”,對,就是說的QQ音樂綠鉆用戶。這時你對網易云音樂產生的歸屬感來源于對另一個或幾個品牌的厭惡,這時如果市場上出現符合你用戶群體類型的新產品,那么離開網易云音樂也不會很難。
所以為什么QQ音樂的用戶歸屬感弱,因為QQ音樂沒有給自己的用戶群體打上明顯的標簽,它的用戶歸屬感來源于綠鉆帶來的身份象征以及對其他產品用戶群體的厭惡,比如我這位綠鉆七年老用戶,就不怎么喜歡文藝青年這個群體。即便這樣,QQ音樂的用戶量仍然長期占據音樂類應用榜首,一個原因是文藝青年群體始終占少數,草根用戶的發展需要長時間培育。另一個原因是QQ音樂是最早的音樂應用之一,積累了大批原始用戶。先發優勢很重要,如果先出現的是網易云音樂,再跟進的是QQ音樂,那QQ音樂的境況會比現在的網易云音樂差很多。
歸屬感有利也有弊。歸屬感強意味著用戶群體的細分,勢必會照顧不到另外的用戶群體。微信就屬于歸屬感弱的產品,沒有人會說我離不開微信,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10億用戶的選擇,因為它沒有給自己的用戶群體貼標簽,微信從來沒有說自己是用來辦公的或者用來交友的,它只是一個溝通工具,任何人都能使用它。
最后總結,培養用戶歸屬感的步驟:
1. 給自己的用戶群體打上標簽
2. 說服你的已有用戶接受這個標簽
3. 拉其他屬于這個標簽的用戶加入我們的產品
4. 形成群體,群體的信仰是牢不可破的
個人拙見,望共同探討
2. 產品經理如何收集需求?
熊貓小生? ?
就需求收集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講了,不管是做產品或者交互都要收集各種需求,來確定產品迭代的方向;所處的公司或者團隊不同,收集需求的方式也不近相同;我們收集需求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其中最主要的方式還是通過數據收集和用戶反饋:
高層決策:也叫老板需求,主要來自于公司高層的戰略決策;需求方包括CEO及各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這個不多做解釋,大家都懂;
數據收集:通過APP內的數據打點以及借助數據分析平臺來分析用戶行為,得出具體的優化點或者突圍點。對于數據收集,它是一種有效及靠譜的方式,但是對于中小型團隊來講,去做大亮的用戶調研及原始數據積累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時間和財力成本都很高;所以適當的借助第三方數據分析平臺是個很好的選擇,準確又高效;
用戶反饋:用戶反饋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需求收集入口,包括應用市場評論、APP端意見反饋及核心用戶私聊等方式;
種子用戶群:對于一個有著一定用戶群體的產品來講,種子用戶群的建立是必須的;我主要是通過建立QQ群的方式,來集中收集用戶的反饋及意見;
3. 互聯網公司的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什么才是不可復制的?
? ? SaraYao
互聯網產品的特點就是開放,所有的用戶都能看到、參與到產品中,所以想相較于傳統行業,會有種輕易就可以復制對方的產品、商業模式的感覺。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認為并不,主要有兩點:
一、先入優勢:用大家都知道的產品舉例“微信”,在微信聚攏大批用戶時,它的產品其實并不復雜,理論上很容易復制出一模一樣的產品,但一樣的產品用戶憑什么,從微信轉到你的去?微信上已經有了用戶的好友,朋友圈,轉到一個新平臺對用戶是存在成本的,如果沒有充足的理由,用戶是不愿意去更換的,這就是先入優勢。微信在QQ越來越復雜的時候推出,簡單的界面和設計與QQ形成的差異,所以能夠發展至今。而微信之后比較火的社交應用,也都有自己的特點,釘釘面向辦公、陌陌主打交友,都是從更垂直的角度做出新產品,才得以占領市場。
二:量變帶來的質變:很多產品被認為可以輕易被復制,是因為確實邏輯簡單,因為在一個產品初期,用戶量還未達到一個質的飛躍時,探索商業模式才是最核心的目標。但當商業模式驗證成功后,承接大量用戶,把他們服務好的運營能力,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比如美團外賣,表面上聯通C端與商家即可,但一個城市的派送網絡如何搭建?如何確保用戶在預期時間內拿到餐食?用戶與商家爭端如何處理?這都是需要經驗累積的競爭力。
為什么美團能做打車?滴滴能做外賣?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競爭力“調度系統”,只不過美團外賣是運食物,滴滴是運人。如果作為一個新入廠的團隊,不了解“調度規則”,用戶就能感知到滴滴打車更快,而你更慢,我還是用滴滴好了,
而且個人認為核心競爭力不一定是不能被復制,而是復制的成本及其高。比如滴滴占領了一個地區的打車業務,那么美團想做打車就要投入大量成本,甚至犧牲利益才能將司機資源拉入自己的產品,這不是一般公司能做到的。
作為小公司,業務剛起步時,不用太擔心競品,因為競品多是與你在同一水平競爭的人,而大公司一般也不會在這時介入競爭,因為性價比不高,都是已經成為風口時,再通過投資等方式參與到競爭,這時就不單是產品層面的問題了,而產品在早期的主要發力點在于驗證模式,占領市場,累積先入優勢。
4. 產品經理如何平衡商業目標和用戶體驗?
殘品經理Hardy? ?
先說結論,如果產品是主要以廣告作為商業化手段。那么商業目標永遠是第一位的。
看了所有的答案,都沒有聊到點上。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所有的產品,最終都要將價值兌換成現金。
如果產品是主要以廣告作為商業變現的手段。那么請注意,你產品的服務對象已經不是用戶了,而是你的廣告主。用戶的時間才是你的商品,你要做的是把用戶的注意力賣給廣告主。App只是你制造商品的工具。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知道作為一個產品經理要怎么平衡產品和廣告了。廣告變現當然是最重要的。那用戶體驗就完全不考慮么,當然不是。原因就是用戶體驗下降,用戶投入的時間就會減少,那么你能出售給廣告主的商品產量就下降了。所以提升廣告變現的目標上來看,也應該一定程度考慮用戶體驗。
所以,用戶體驗和商業,在產品是廣告變現的形態下,一點都不矛盾,而是因果關系。
————————
對評論中的一些問題,簡單評述如下:
微信為什么在廣告上顯得很克制?
1.騰訊并不依賴微信作為現金回報的主要來源。
2.微信除了廣告,還有很多流量轉現金的方式,例如游戲。
3.微信還肩負著騰訊DAU擔當,以及社會美譽度等多方面的戰略使命。現金回報并不是最首要的目標。
你的意思是,要同時滿足用戶和廣告主兩個對象么?應該先滿足哪個?
只有一個用戶。就是廣告主。 軟件上的用戶是你的商品。你沒有售賣給用戶東西(假設軟件本身是免費的),你是拿軟件價值,交換用戶時間,拿用戶時間,交換錢。就像發電廠一樣,用煤轉換成電,用電轉換成錢。那你說,我應該先發上一個月的電,然后再賣電給工廠么?
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應該關注用戶體驗?還是廣告主利益呢?
互聯網流量存在馬太效應,就看你追求長期還是追求短期。大部分成功的產品,都是一開始賠錢,并且陪很舊,再商業化(收割流量),當你的DAU大到一定程度,用戶體驗好到一定程度,商業化對DAU的影響就很小了,因為用戶發現,雖然我很討厭廣告,但好像市場上也沒有什么別的替代品了。你看《西部世界》只能在騰訊視頻上看,廣告再長,你也得忍著,因為產生了壟斷,沒有可替代性。而市場處于紅海的時候,一般的策略都是拿錢來補貼用戶,爭奪用戶,燒錢,耗死競爭對手,等競爭對手死光了,再商業化回血。
DAU和產品的商業價值成正比么?
DAU 100w 和DAU 1000w? ,商業價值并不是10倍的差距。 100w的時候,你賣給廣告主的是流量,定價權在廣告主。1000w的時候,你交付的是整個市場的影響力,定價權在你。所以建議不要短期利益過早商業化,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5. 作為一個產品助理如何培養自己的產品思維?
? ? 一點都不cool
對于新人來說,產品思維、產品感都是個很模糊的概念。
樓上說的很對,這種思維和感覺都是在不斷的產品體驗中慢慢積累起來的。我也不是什么高級的產品經理,但我還是想分享給你一種方法供參考。
想必你的生活中,一定有很多常用的app,熱門如微信、淘寶、微博、網易云音樂、滴滴、大眾點評、抖音等等。在使用這些產品的時候,你只是在使用,還是會附加思考在里面。比如在用微信時,你有關注過微信的登錄注冊流程嗎?微信賬號更換設備時是如何處理的?可以多設備同時登錄嗎?有修改密碼的流程嗎?等等問題,這些只是我隨便想出來的。不同的app,在每個功能的使用中,嘗試多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這么設計?這個設計有什么好處?什么場景下會用到這個功能?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更新?客戶端為什么更新這些內容?異常問題如何處理?有了這些問題,自己思考或逛論壇找到答案,自己分析總結。等你去做產品的時候,這些東西都存在自己的腦海里,手到擒來,這就是所謂的產品感。
所謂產品思維,我認為,是以產品的角度去思考、解決問題。而產品是服務于用戶的。前面有些帖子是講同理心的,你可以參考學習一下,多學會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想象你就是用戶畫像的那個人。3w5h我就不多說了,大家都懂。
最后,從自身經歷,在我剛入門產品經理的時候,喜歡看很多講產品的書、逛產品論壇,比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神一樣的產品經理。想必這種書大家都有看過。慢慢的,我會去看一些關于用戶體驗的,比如用戶體驗要素、破繭成蝶。這些大家應該也不陌生。在后來,我會涉獵一些運營相關的書,從零開始學運營,數據挖掘與數據化運營實戰。到現在,我更傾向于去看非暴力溝通、一勝九敗、怪誕行為學這種看似不沾邊的書。
有人說,產品經理就是講故事,我認同這種說法,我也不斷在想,產品經理的核心價值在哪里?我覺得,價值在于,從用戶身上挖掘故事,甚至為用戶創造故事,再把這些故事講給開發聽,再重新編一下,講給老板和投資人聽。目前大多數都在用戶身上挖掘故事。但當你為用戶創造故事的時候,有沒有覺得自己像個上帝?
很高興你能再剛畢業的時候選擇產品經理這條路,并且有了一個很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相信你會成為一個很牛逼的產品經理。
6. 從產品角度考慮為什么春節越來越沒年味了?
Bob_Young博博? ?
最重要的個人原因:兄弟,你長大了
當年你春節可以大賺一筆壓歲錢,現在卻要面對各種紅色炸彈;
當年的春節是和七姑八姨吃吃喝喝,哥幾個一塊去網吧組隊,現在卻要面對各種逼婚、攀比;
當年你可以領著鄰家小妹妹一塊出去“放鞭炮”,現在卻很難約到出去放炮的朋友了……
長大的我們再也找不回當年的無憂無慮,多的是對現實的糾結。
社會原因:
1、垂直節日平臺崛起,導致綜合性節日平臺競爭力下降
之前的春節是一個狂歡節,集購物、聚會、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節日平臺,春晚更是被稱為中國人的文藝饕餮。
而現在:購物功能被“雙十一”取代;娛樂被年假、黃金周取代;春晚被無窮無盡的選秀、綜藝所埋沒,唯一的作用是告訴大家我黨的政策“亞克西”。
春節只保留了親人團聚功能:一張搶不到的車票寄托了人們對于春節所有期盼。
2、劣幣驅散良幣,負面情緒讓春節不在歡快
往往負面情緒會在喜慶祥和的氣氛中讓你不勝悲傷。無論是不經意的朋友圈炫富,還是“為了你好”的逼婚,都讓很多人壓力倍增。“以樂景寫哀情,更顯其哀”,這些負面情緒驅散了你對春節僅有的好感。
3、過多的節日稀釋了的厚重的儀式感
30年前跨年是很新潮的玩意;
10年前,七夕還沒有人賣玫瑰。
節日的儀式感是一個驛站,讓我們走的過快的身體停下來,等靈魂追上來。
過多的節日,讓我們的身體和靈魂亦步亦趨。
換句話說就是:習慣了,累了。
7.?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必備的特質有哪些?
? ? 大地山河
好的產品經理具備四個特征,根據重要性排序,依次是邏輯思維強、知識結構豐富、換位思考到位和專業技能過硬。這是我目前看人的評價標準。
邏輯思維強,具體包含能夠謹慎且準確地進行歸納、能夠準確且有序地進行演繹、能夠全面地進行批判性思考。邏輯思維是產品經理的重中之重。邏輯思維強,就能比較好地解決工作中的矛盾、討論、爭端、情緒、 猜忌等問題。
知識結構豐富,具體來說就是不是用單一知識結構去看問題,能夠從另外一個知識方向來評估問題,這樣的人,往往類比思維也比較強。一方面能夠很好地規避認知局限,另一方面多知識維度是解決復雜問題的“萬能鑰匙”(這個詞轉引自李笑來的觀點)。
換位思考到位,李開復有個詞叫做同理心,是一個意思。現在周圍有太多的人都想自我表達優先于尊重別人的意愿。倒不是說需要按照別人說的做。一句比較好的話是,“認真聽每個人說,但不一定照著做”(這一句轉引自蘇杰的觀點)。
專業技能過硬,其實就是具備自己的一套做產品的方法論體系。很多產品經理錯誤地以為這項是產品經理最重要的技能,真是大錯特錯。不過,對于三年以內的產品經理,此項確實是最重要的( 我是指最應該具備的)。
希望對你有啟發。如果想面試技能提升,請看《產品經理面試寶典》,一本國外翻譯過來的書。你會很有啟發的。
補充:我非常不認同,動不動就“以用戶為中心”的理論來說的人,動不動就“人性”論,那是部分C端產品的做法。那是一部分,不是全部。
8.?產品視角:需求分析怎么才能梳理出功能?
漢尼拔的貓? ?
需求分析——功能。
我想題主的問題是,怎么從需求分析到設計功能吧。
說個自己的例子:我們用戶有需求,是想看每個訂單的進展進度。這是用戶告訴我們的。那是不是按用戶需求我們把每個訂單進行的進度展現出來就好了呢?我就問用戶你們為什么要看進度?用戶回答:怕工廠沒有按原計劃交貨。我再問:不按計劃交貨會怎么樣?用戶回答:我們也有甲方客戶,他們是按市場計劃下單給我們,需要我們按期交貨。如果不能按計劃交貨,那就是損失錢和客戶,可能要賠償。我問:如果工廠逾期了那你們不是沒辦法了?用戶說:不是沒辦法,逾期正常的,但要及時告訴我們,我們會有應對措施,也可以和甲方說,但逾期了又沒及時告訴我們,那應對方案都來不及實施。
OK,那我明白用戶需求的心理了:怕逾期而沒及時被告知。
我再問:那你們為什么需要一直去看進度?用戶回答:工廠單子多,他們不一定會及時告訴我們工程逾期了,所以需要我們自己去盯著。我又問:那你們現在怎么辦?用戶說:派人一直盯著,大公司會有個質檢部門,有的人就專門盯著這塊的,多的話可能幾十個人。他們就是每天打電話發信息,領導就要每天看著,很麻煩。
到這里我基本把用戶的需求摸清楚了,我就思考:用戶怕什么就解決什么。逾期可以接受,因為都有提前量,可以有解決方案,但逾期萬一不知道就麻煩了,如果能有提醒就好了(就像鬧鐘一樣,怕睡過頭)。所以我第一反應就是:設置告警。用戶麻煩的地方是每天看,怕出現情況不知道,那我就讓你提前設置好每個環節的預計時間節點,工廠那邊對接的人到點了設置進度變更,這樣一來用戶和工廠都省了很多的溝通成本,用戶也不怕逾期了又不知道。
想好告警功能了,接下來就是設計功能,這個這里就不多提了。
需求到功能,其實就是深挖用戶需求,將自己代入用戶角色里,思考他們底層想法,再考慮類似的場景,多用:如果,萬一,會不會 這樣的字眼去考慮。之后參考現有的方案是什么,就可以想到一個大的功能,有了大方向再結合具體情況做小的功能設計并不斷微調。
9.?如何提升產品經理的溝通能力?
? ? 君君的小屋
感覺自己溝通表達能力欠缺,我覺得基本就是:1)覺得詞不達意,2)重要場合不敢說,或者插不上話,3)不敢推翻別人的觀點,或者想不到理由推翻別人的觀點,4)沒有辦法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5)別人有錯,沒有辦法改正他,6)沒有有辦法跟別人建立友好的親密關系
最后可能因為上述原因導致溝通時聲調越來越大,引起矛盾,或者就是自己妥協,都不好受。
我覺得重要的就是1)放開心態,不會說也不要怕說,說著說著就知道怎么說了。不要怕丟工作或得罪人,大家都是普通人為了工作,都一樣的,說錯了又能怎么樣
2)還是要保持學習讀書,想清楚自己做的東西,盡量想全面,想周到,這樣別人反駁你的時候,能夠有理有據的說出來
3)最后就是,盡量有禮貌,尊重其他人,大家也就尊重你啦
最后,知易行難,肯定不會盡善盡美的,盡自己的努力就好啦
10.?產品先規劃設計前臺還是規劃后臺功能?
晟旻? ?
乍一看,這個問題很像是回答先后再前,回想以前自己做設計的細節,發現又并非如此。
首先,后臺的功能量和精細量理論上肯定大于前臺,前臺的所有信息展示或是信息輸入后臺都需要有管理模塊,而且后臺還要考慮增刪改查一系列常見的管理類功能。
我覺得先前再后,先后再前,或者前后交替,這幾種場景可能都會貫穿在你的產品設計過程中,不必糾結特定的套路,只是要注意的是:
(1) 雖然你的后臺也是前端設計,但前臺和后臺的關系有點像前端工程師和后端工程師的關系,后端提供接口,前端對接口可以復用;同理,你后臺的某些模塊化的設計,前臺如果可復用的話就節省很多成本和資源,這些可復用的東西最好開始梳理清楚。設計初期時,我們往往習慣的去直接對應前后端的關系,忽略了模塊化設計的思維,造成很多重復型的資源浪費。
(2) 如果一個項目本身比較大,你優先考慮的是做業務或產品結構的分拆,分拆可以前端為單位進行分拆,邏輯上比較明朗。然后,分拆后,可分單元的進行前后臺的設計,但是要注意(1)中所說的資源利用問題。否則,過大的項目,你一次性的單一設計前臺或后臺都會是一種“飄著”的感覺,只前不后感覺不穩,只后不前感覺抽象無形。
產品從0到1是每個PM悉心培育后為之期待的事情,同樣,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款產品,如果把產品的規劃設計、開發實現、測試上線和優化迭代運用到生活中,把產品思維運用到自己的成長計劃中,那么你自己就是你最滿意的產品。
點擊“閱讀原文”看今日話題
2019 你想成為 斜杠青年 還是 T型青年?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听说这里有让你膜拜的产品方法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18危机与机遇丨PMCAFF年度精选
- 下一篇: 社交营销产品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