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被忽略的 2 条产品原则
7 世紀希臘詩人 Archilochus 說過這么一句話:
The fox knows many things, but the hedgehog knows one big thing.(狐貍知道很多事,刺猬則知道一件大事。)
淺層來看,它是說狐貍和刺猬各有生存之道,但它的抽象意思是:有些人如刺猬,見解深刻,富于洞察;有些人則如狐貍,機巧百出,博極群科[1]。
明確產品核心想法
我所同事過最厲害的產品人,無論是設計師還是工程師,都有狐貍和刺猬這兩類,但他們在做產品之前,都會竭力明確一點——產品核心想法是什么。他們深知,明確產品核心想法遠比打磨細節來得重要。舉個例子,如果他們做的是一個項目管理 APP ,他們會花上好幾天琢磨透徹“什么才是一個項目”,然后才會著手設計。想要跟他們討論上傳文件或者日歷功能,那你得悠著點兒,因為沒有弄清楚產品核心想法之前,功能細節都是浮云。
作為設計師,他們探究產品的概念,深諳思考不成熟就迭代的危險。像 app_ui_v1到 app_ui_v4 這樣的 UI 設計稿你是看不到的,相反,你會看到 wackyLeftNav 、TopBarWithPhoto 和 SingleScreenModal 這樣的概念。
與其馬上著手第一想法,他們更樂意先去探索不同的產品想法。他們知道,把一個想法不斷迭代直到“不會明顯太差”,并不能保證就是個好產品。就像你不斷迭代一個菜譜直到它“不會明顯難吃”,它也終究不能帶來好食物。你當然可以一個勁兒地迭代,但最后可能還是白使力氣。
讓我們看下圖來理解吧:
(努力很重要,但選對努力的方向更重要)
數量帶來質量
上面提到的“明確產品核心想法”至關重要,以至于你很容易就被卡在思考過程中,就像寫作障礙[2],怎么寫都寫不出什么東西來。
怎么找到核心想法?通常來說,最好的辦法是發散思維,迫使自己蹦出許多想法來。這時候專注在想法的數量而不是質量上,能讓你解放大腦,探尋哪怕一開始聽起來就很傻的想法。比如“項目是不是一個 to-do 列表呢?”、“能不能完全通過 Slack[3] 來管理項目?”等等。
有這么一個關于權衡數量和質量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制陶老師宣布,他將把學生分成兩組,看哪組學生能升級。教室里左邊的全部學生為第一組,以制作陶罐的多少取勝,50 磅的陶罐能獲得 A 等,40 磅的陶罐能獲得 B 等,以此類推。教室里右邊的全部學生為第二組,只需要制作一個陶罐來獲得 A 等(即便是一個完美的陶罐,也只能獲得 A)。
最后的結果很有意思:所有最高質量的陶罐都來自于第一組。因為,當第一組學生都在忙著從一堆堆的陶罐中不斷試錯時,第二組學生卻在不斷理論什么樣的陶罐才是完美的,最后除了宏大的理論和一堆爛陶罐之外,并沒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
吃一塹,長一智。
如果你認為每個想法都必須無懈可擊,那你最終獲得的想法將少之又少。當想法少之又少時,可別驚訝你只能選一個差強人意的想法。而當你選擇了這個差強人意的想法時,可別指望通過迭代就能讓烏鴉變鳳凰,相反,你只是破罐子破摔罷了。
注:
本文翻譯自 Intercom 聯合創始人 Des Traynor 的《Two Product Principles Often Forgotten》。如果讀完后覺得譯文不錯,也讓身邊的產品人(無論是設計師還是程序員)都看看吧,讓大家在著手產品設計/代碼前,都認真思考產品的一些核心問題,比如它要解決哪些用戶/客戶的哪些需求,它能給用戶/客戶/公司帶來哪些價值等等。
唯有思考,才能讓設計師是設計師而不是美工,讓程序員是程序員而不是碼農。
[1]此處翻譯引用自豆瓣用戶 nilettub 的日記《The Hedgehog and the Fox》 。
[2]寫作障礙,Writer’s Block,百度百科上寫的是“寫作障礙”,維基百科則寫的是“腦閉塞”,是從事寫作行業所遇到的狀況,如編劇、作家等,它會讓作者完全無法創作新的作品,起因有許多種,可能是很細小的,可能是無法徒手創作的生理上的問題。有些遇到這個狀況的作家會經歷一年無法創作的日子,最嚴重的甚至轉行。雖然腦閉塞得起源不可考,但歷史上曾遭遇過這種狀況的名人有作家弗朗西斯·史考特·費茲杰羅、漫畫家查爾斯·舒茲。
[3]Slack,知名團隊協作工具,國內類似者有明道、紛云等。
本文首發于 微信公眾號 BuildForever (一個產品設計師需要怎樣的視野?歡迎關注)。
本文由PMCAFF產品經理社區作者?@BuildForever?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总被忽略的 2 条产品原则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产品体验分析之7步走(附PPT)
- 下一篇: App上线需要自查的list——主要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