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后第一天不想工作,这病咋治?
今天收到脈脈關于“如何在長假后迅速進入工作狀態”的推送,看網友的回答讓我十分恐慌!
有的提前 2 天開始調整已經蓄勢待發,有的一個耳刮子就好了,還有的居然根本不需要調整。
好焦慮,原來有這么多人跟我一樣優秀?
?
?
當然,作為一個懶癌晚期患者,我是不可能像前文中的那些大神一樣又勤快又上進的。我對這件事有不同的理解。
人是一個極其懶惰的物種,我們天性就是不想工作的。所以,告別度假的慵懶狀態,重新進入工作狀態,本身就是逆人性、艱巨無比的。
在這篇文章中,我不給你打任何雞血、灌任何雞湯。我的底層邏輯是,既然人性是如此的頑固與強大,我們在與之斗爭時,應該盡可能順著他,而不是違背它。
我們難以開始工作,無非就是懶和怕,懶的意思就是嫌累、嫌麻煩,怕的意思是恐懼自己做不好。那我們盡量讓工作不那么累、那么麻煩、那么難就 ok 了。
經過多年研究,我總結出了 4個偷懶的大招,幫助“尊重人性”的你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01??做成就感高的事情
各位讀者,你做什么事情能最快進入狀態?男生打游戲,女生逛淘寶嘛。
為什么?
因為這些商人在背后利用了一個原理,讓你快速上癮,把你給算計了。前斯坦福商學院教師瑞安·胡佛所著《上癮》一書分析了這個原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快速的獎賞。通俗地說,讓你輕松獲得成就感。打游戲刷副本、逛淘寶添加購物車是不是都很爽啊?
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原理“算計”自己,輕松進入工作狀態。正如脈脈話題“如何快速進入工作狀態”中的很多高票回答所說,先處理一些簡單的事情,如回顧工作進度、整理筆記、查看郵件等,能使我們輕松、快速地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從而進入狀態。
02?降低啟動難度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驗:其實一件事我們一旦開始做,一般都能做的不錯,但往往就是開始不了,俗稱“拖延癥”。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 80% 的大學生和 86% 的職場人士都患有拖延癥。50% 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絕不開始工作。13% 的人沒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轉引自古典專欄《超級個體》)
但我覺得其實沒那么嚴重:剛放完那么爽的假,誰愿意開始干活啊?更深層的心理可能是:我沒有狀態,干了也干不好。所以,這里有一個很好用的技巧:降低啟動難度。
寫作圈有 2 個很有意思的說法,一個是“讓寫作來寫作”,一個是“前 300 字是廢紙”。
很多成功的作家都有和我們一樣的“開始困難癥”,所以他們的寫作中經常專門有 300 字左右的篇幅用來啟動:管他好壞,先開始寫再說。
請讀者注意,這些作家偷換了自己的任務:從寫出好東西換成了先隨便寫點東西。300 字過后,一般就能進入正常的寫作狀態,寫出的東西質量就相對高了。
你現在看到的是本文的第一千個字,其實前面還有一千多字被我扔進了垃圾桶。
很多平臺的高票回答都提到了這個方法,包括哈佛大學公開課:積極心理學。
開始做一件事時,先給自己 5 分鐘的起步時間,比如先開始讀一頁書,開始背 10 個單詞,別計較效率。心里可能會百般抗拒,甚至完全投入不進去。
這很正常。這是人的本性。接受它就好了,不用責怪自己,不用痛苦地想:我完了,怎么一點都看不進去;算了,先去玩會游戲吧/上會網吧/吃點巧克力吧。
我敢說,幾乎 80% 的人,都曾死在這個階段,直接放棄治療去浪了。是因為做的是不喜歡的事情么?并不是。
即使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我當初化學跨考中文時,看文學書,也是如此。
關于“如何早起”,知乎一個高票回答是“先坐起來”。在“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癥”話題下,有一個回答非常有趣:
這是我目前見到的最簡單易行的啟動行為之一。
上述千奇百怪的方法,其底層邏輯都是一樣的:我們因為嫌累、嫌麻煩、擔心做不好而無法開始,那么就從一個非常簡單的行為開始吧,而且不用為其質量負責。
用古典的話說,如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壞的開始也是成功的三分之一。
03? 拆解任務
這是方法一的延伸。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伊?鮑邁斯特和約翰?蒂爾尼合著的《意志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意志力和我們的肌肉一樣,使用會消耗,過度使用會疲勞。這啟發我們:懶是正常的,偷懶是必要的。?
曾有個高中生對我說:“數學是我最偏的一科,我現在作業都是留到最后,我都不敢碰了,每次對答案都慘不忍睹。我該怎么提高呢?”
我說:“建議每天給自己安排一些具體的小任務(比如今天我要解決某某類型的題目),不要總想著一個宏大而難以完成的目標(比如我要把數學補起來)。”該學生聽完,瞬間“覺得自己有救了”。
這個方法的底層邏輯仍然是向我們懶惰而懦弱的人性妥協:雖然我們開始做了,但還是嫌累嫌麻煩、擔心做不好,因此我們還要繼續把困難的大任務拆分成簡單的小任務。
一方面,小任務更容易完成;另一方面,我們不再需要不停調動認知資源去思考“該干嘛”。
下面介紹三個好用的任務拆解方法:SOP,待辦清單,番茄工作法。
1)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就是將某一事件的標準操作步驟和要求以統一的格式描述出來,用來指導和規范日常的工作。(來自“百度百科”)
通俗地說,就是列出各個步驟要干嘛。
舉例來說,我一個朋友在一家電影網站任職,每天要做一個專題和兩個單片的推送。這個工作并不難,但步驟繁瑣,不同內容的推送又有細微區別,很容易失誤。
于是他列出這個簡單的 SOP,每執行一個步驟就打一個√,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準確度。
?
2)待辦清單(to do list)
很多人列清單,但往往效果有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清單中某些項目的完成難度太大。
舉例來說,請讀者辨別,以下清單中哪個項目容易讓你患上拖延癥。
很顯然,最后一個項目很難完成,我們甚至無法用一分鐘說清楚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把它做完。
正確的清單應該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當然,以上清單都可以繼續細分,這里只是幫助讀者理解。
記住,我們的認知、意志力、精力和肌肉一樣,是會累的,一定要吝嗇地使用。
3)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實際上是待辦清單的變種。清單是按任務內容進行拆分,而番茄工作法是按時間進行拆分——把一個復雜任務拆分成一個個25分鐘的時間段(稱為“番茄鐘”),每個番茄鐘之間休息?5?分鐘。
和前述原理相同,番茄工作法使我們要做的事情變得具體、容易完成,拖延癥便不攻自破。
另外,番茄工作法能讓我們取得更高成就。這基于一個普遍現象:人腦一般只能高負荷運轉25分鐘左右,之后效率開始下降。
不要小看專注工作的25分鐘,我們在這25分鐘里往往能進入“心流”狀態,即特別專注、效率極高、忘乎所以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都能達到極高水準,完成平時無法完成的工作。
番茄工作法實際上是待辦清單的變種。清單是按任務內容進行拆分,而番茄工作法是按時間進行拆分——把一個復雜任務拆分成一個個 25 分鐘的時間段(稱為“番茄鐘”),每倆番茄鐘之間休息 5 分鐘。
04?回避誘惑
注意,不是抵御誘惑,而是回避誘惑。不要給自己面對誘惑的機會。
再次強調:人性是軟弱的,不要考驗人性;同時,意志力像肌肉一樣會累,即使經受住了考驗,我們的意志力也被削弱了,下一次考驗來臨時我們就容易崩潰。
誘惑來自 2 方面:內部和外部。
1)如何回避內部誘惑?
你一定經常有這種體驗:正在做一件需要專注的事情,但腦海中總是有無數念頭冒出來。
如果去處理新冒出來的念頭,工作就變得破碎;如果強制自己不去處理,注意力便難以集中,并且新念頭還會不停地出現;有時這個念頭還挺重要,我們就需要一邊工作一邊提醒自己一會兒別忘了處理它。
這里介紹的方法是“念頭收納法”:身邊準備一張紙、一個筆記本,或者一個 APP,出現新念頭時,迅速把它記下來,然后立刻回到手頭的工作上。這樣,我們可以把珍貴的意志力資源集中在手頭的工作上,并且不用擔心忘記念頭的風險。
2)如何回避外部誘惑?
如果你看見微信的紅點就想點,那就關掉鈴聲和振動,把手機放進抽屜,在兩個番茄鐘中間的 5 分鐘再去看手機。
如果你看見零食就想吃,那就把它們通通藏起來。
如果你聽見八卦就想參與,那就給自己準備一個隔音效果好的耳機,讓自己聽不見那些聲音。
如果你不會 say no,最起碼要學會跟人協商晚一點再處理。
總之,不要考驗自己,你經不起考驗的。
?
最后,雖然今天給讀者介紹了這些“屈從”人性的偷懶方法,但是我們的三觀還是要正的:即使再省力的方法,也需要意志力去推動完成,這篇文章介紹的方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
成長,歸根結底還是逆人性的。
陳維賢:雪橙金服運營經理,前百度員工,小紅書早期社區運營和推廣工人,微信公眾號(產品菜鳥匯)分享產品運營、營銷推廣干貨。
本文由PMCAFF專欄作者?陳維賢(小賢)?原創發布于PMCAFF產品社區(www.pmcaff.com),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长假后第一天不想工作,这病咋治?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如何挖掘消费者的隐性需求?
- 下一篇: 史上最详细的客服系统产品落地|后台产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