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 | 从发展轨迹、社会变迁和人口数据变化来看工具类产品的发展出路有哪些(1)
7月25日,我看到“騰訊某GM|工具類產品,未來發展的出路有哪些?”這個問題覺得很有意思,下面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有更多道友能參與進來分享。
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最近花了不少時間在思考,希望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拋磚引玉,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PS:非常感謝//?@麥兜子��的建議。
因為原文篇幅較長,我把它拆成三篇,閱讀體驗會好一些。
長文 | 從發展軌跡、社會變遷和人口數據變化來看工具類產品的發展出路有哪些(1)
長文 | 從發展軌跡、社會變遷和人口數據變化來看工具類產品的發展出路有哪些(2)
長文 | 從發展軌跡、社會變遷和人口數據變化來看工具類產品的發展出路有哪些(3)
現在工具類產品的常見出路是:1. 轉內容 2. 轉服務 3. 轉社交;
那么未來的出路是什么?
我認為尋找未來的出路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找到確定性的東西,我們可以稱之為硬趨勢。第二部分是找到不確定性的東西,我們可以稱之為軟趨勢。硬趨勢讓未來更清晰,軟趨勢讓我們有機會搶占先機。
第一部分從宏觀層面梳理一些未來的發展軌跡,第二部分我將比較具體地分享一些idea。
Part I:找到硬趨勢
我將從工具的發展軌跡、消費社會的變遷、人口數據的重要變化三個方面切入。
(一)工具的發展軌跡
首先我們來推演一下工具的發展軌跡,看能不能從中找到什么規律。
第一個關鍵問題:工具是什么?
這個問題看似很無聊,但其實非常重要。分形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曼德勃羅集”,它描述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非常簡單的初始規則可以自然地導致極復雜事物的發生。從中還可以提煉出一個數學公式:Zn+1=Zn^2+C,通過這個不斷自我迭代的公式,可以得出極其復雜的結果。因此,初始定義不同,則整個思路都會不同。
【注】推薦BBC紀錄片《神秘的混沌理論》
通常認為,工具是“人類工作時使用的器具”,考古學給的定義是“具有物化形態、為達到或完成或促進某一事件而打造的器物”,后來又引申為“達到、完成或促進某一事物的手段”。
這個定義還可不可以再升維呢?這個器物、手段背后隱藏的是什么?
我回到我的基石假設開始推演:人不是全知全能的,所以人一定有認知和能力的缺失。認知和能力的缺失會導致現實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為了彌補這個差距,我們需要借助外界的幫助來彌補我們認知和能力的缺失。其中之一就是工具,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工具是認知和能力的集合。換個更精確的表述:工具是集成態知識的物化形態。?
?第二個關鍵問題:集成態知識的特點(可以跳過)
從“集成態知識”這個角度切入,可以對工具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
知識附著在不同的事物上會形成不同的知識形態。大家一般都知道兩種,第一種是附著在人類大腦中的知識,我們暫且稱之為“記憶態知識”;第二種是附著在語言文字上的知識,我們暫且稱之為“記述態知識”。還有一種是隱藏在工具中的“集成態知識”。
記憶態知識的缺點是模糊性,而且不能夠通過生物遺傳進行知識傳遞和積累,我們沒有辦法一出生就繼承父母的知識,而必須從頭開始學習和積累知識。而且一個人死了之后,他腦中的知識也隨之消失了。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人類文明早期的進程如此緩慢,因為知識的積累和傳遞極其不方便。
記述態知識克服了記憶態知識在知識傳遞和積累上的缺點,語言文字的出現讓知識得以顯性化,更為直觀,更能廣泛地進行傳播,使得人類知識積累和傳遞的速度加快,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但它的問題是不完全準確、可靠,還需要實踐來進行檢驗,而且語言文字是在人類誕生很久以后才出現的,在那之前人類積累與傳遞知識的方式是工具。
隱藏在工具中的“集成態知識”可以說很好地彌補了上述兩種知識形態的缺點。
首先,集成態知識具有相對的正確性和確定性(相對指的是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為了滿足人類工具的實用性需要,人類在打造工具時會不斷修正、不斷剔除不符合相應需要的、不正確的知識。
【例】用于切割食物的石刀,必須要有鋒利的刀刃,重量反倒是次要的,因此在不斷改進的過程中進化出輕盈、鋒利的金屬刀具,而不是特別厚,特別鈍的刀刃。而制造石斧是為了砍伐樹木和砸碎獸骨,除了鋒利的刀刃外,還需要有足夠的重量和易于揮動的手柄以產生足夠的慣性力。
其次,集成態知識具有物化形態和專門化的特點。工具中的集成態知識通過工具特定的結構形態表現出來。換句話說,為什么這個東西要做成這個樣子,本身就是集成態知識的一種儲存形式和表現形式。
【例】刀具千變萬化,始終不變的是它特殊的斜刃形態結構。隨著時代的發展,“形態結構”也變得更加廣義。比如我們不同類型的APP中對應不同的視覺設計、交互設計、業務邏輯,也都體現了“形態結構”。
專門化很好理解,刀具中有與切割相關的知識,杠桿中有與杠桿相關的知識。假設全知全能是一個全集,那么每一個工具就是其中的一個子集。
最后,積累與傳承是集成態知識的重要特征。工具能夠很好地傳承人類的知識,從原始石刀到現代化刀具,不斷積累、傳承了刀具的特殊結構形態、金屬刀具的成分、配比、加工工藝等知識。
【例】我們今天考古,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殘存工具的形態結構,來推測當時古人的知識水平和技術水平。尤其是在語言文字出現以前,人類知識的傳遞和積累是通過工具來進行的。
? ? ??
第三個關鍵問題:工具的演化
如果工具是“集成態知識的物化形態”,那么工具的演化實際上是“隱藏在其中的集成態知識的演化”。PS:推到這里的時候,我無意中翻到了北航何立民教授的《知識學原理》,其中講到“知識的演化過程”,給了我很大啟發。
在集成態知識不斷積累、傳承的過程中,人類工具出現了三個變革階段,分別是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集成(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從泛性知識到歸一化內核知識集成(工業革命),從內核知識集成到內核知識行為集成(第三次科技革命),分別對應了原始工具、手工工具、機械化工具、智能化工具的演進。
為了縮減篇幅,遠的我就不說了,就說說“從內核知識集成到內核知識行為集成”。工業革命是將動力機械內核(蒸汽動力內核、內燃動力內核、電動力內核)普遍嵌入各個工具、物件的革命,用現在的話來講叫“動力內核+”。人類很大一部分體力勞動被眾多的機械工具所替代。
半導體集成電路誕生后,開始了人類工具中的知識行為集成。此前,人類工具中只有知識,沒有知識行為能力,知識行為只能在使用工具中產生。但智能化工具開啟了知識行為能力的集成,人類的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腦力勞動將逐漸被智能化工具替代。
【例】人們用算盤進行數值計算,用秤砣稱量物品重量,其中的數值計算與稱量、計價等知識行為需要由人類來完成。而如今的計算器、電子秤則不同,人們只要敲入計算要求后,計算器便會獨立完成相應的數值計算,這就表明知識行為已經嵌入到工具中了。
智能化工具還是一個與信息流相關的工具,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信息提取、信息處理、輸出正確的知識行為。所以它首先出現在IT產業,之后向其他產業擴散,形成新一輪的工具升級浪潮。
現在的工具開始逐漸嵌入具有知識行為能力的微處理器智力內核,所謂“互聯網+”、“工業4.0”、“智能硬件”、“AI+”實際上都是在表述把智力內核普遍嵌入的過程。所謂“AI對人類就業的巨大沖擊”,可以解釋成人類知識行為向智能化工具轉移的過程,智能化工具替代人類一部分腦力勞動的過程。
工具的連接
工具長期處于離散狀態,相互之間沒有什么關聯。互聯網出現后,開始了工具之間的連接。
隨著智力化內核的普遍嵌入,物聯網的不斷發展,人類工具將從孤立走向全面聯合。智能化工具的連接,將涌現出人類的公共知識平臺和全能化工具。
【例】電影《她》中的AI操作系統
第四個關鍵問題:人類與工具的關系
工具中的集成態知識來源于人類個體的記憶態知識。在人類個體知識不斷向工具轉移的過程中(創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進工具的過程),工具會不斷過濾人類知識、將不準確、不完善的記憶態知識轉化成準確、可靠的集成態知識,并積累下來。我們可以想象:人類個體知識就像無數條小溪,最終匯集到一個個工具上,形成湖泊、大海。每個人類個體都為工具的創新、完善做出貢獻,工具變成了人類的公共知識寶庫。?
從上述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工具”的動態演化結構。我嘗試推演一下在這樣的動態過程下會發生什么:
知識力量的重心向工具偏移
早期的人類工具中沒有獨立的知識行為力量,工具不會自己動,“人+工具”的知識力量體現在人類個體使用工具的過程中。機械化工具第一次將“人+工具”的知識力量中的體力勞動部分地轉移到工具中。而智能化工具則進一步將“人+工具”的知識力量中的腦力勞動部分轉移到工具中。
為什么知識力量的重心在不斷向工具那一端偏移呢?因為人類個體的知識力量被局限在一個非常有限的生命周期里,是一個非常有限的知識力量。而人類工具就像一個永遠不滿足的大海綿,不斷吸收人類集體的公共知識力量。人類工具中積累了人類幾百萬年(從直立人開始算起)的知識力量,那些創造知識與工具的人類群體早已死去,但他們的知識力量依然保存在現代工具當中。
隨著人類工具集成越來越多的人類知識和知識行為能力,它們會逐漸成為遠超人類個體知識的公共知識載體。屆時,人類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工具可以脫離人類個體,但人類個體無限地依賴工具。目前,眾多的實例證明,智能化工具在特定領域已經遠遠超過了人類個體的知識水平,甚至超越了創造他們的人類個體的知識水平。因為這些創造者并不僅僅是運用自己頭腦中有限的知識,還整合了人類群體的公共知識。比如說,Alpha Go的創造者Deep Mind的任何一個員工都很難下贏它吧。
未來將是每個領域的少數精英負責純知識的創新(現在已經是了),與科技公司合作轉化成公共知識平臺,大多數人在公共知識平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個體知識做整合創新。
【猜想】人類與工具的融合
從原始工具、手工工具、機械化工具到智能化工具,人類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節節攀登,幾乎重塑了整個自然世界。但人類個體的自然能力卻沒有多大變化,我們還是如此脆弱,會得各種各樣的疾病,會衰老、死亡,如果沒有工具,把我們扔到叢林里,我們馬上就會被動物們干掉。我們有提高人類個體自然生存能力的需要,就像水循環一樣,我們需要工具這片人類知識的汪洋大海反哺我們這一條條涓涓細流。
隨著醫療技術、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人類將從改造外部世界開始轉向改造人類自己,運用各種各樣的生物工具提升人類個體的能力未來除了虛擬化的人工智能、實體化的機器人,還會有半人半機的非自然人出現。
同時,工具中大量的存量知識能否通過腦機接口的技術反哺給人類,實現人類學習方式的革命(教育革命),大大縮短存量知識的學習時間,花更多時間進行知識創新。
【小結】
1. 重新定義:工具是認知和能力的集合;是集成態知識的物化形態。
2. 集成態知識的特點:相對的正確性和確定性;物化形態和專門化;積累與傳承。從這個角度來看,工具是人類知識積累與傳承的一種方式(另一種是語言和文字)。
3. 工具的演化:從形態結構的變化來看,工具的演化可以分為原始工具、手工工具、機械化工具、智能化工具,與前面三種純硬件形態的工具不同,智能化工具有軟、硬件兩種呈現形態;從集成態知識的變化來看,工具的演化可以分為泛性知識集成,內核知識集成,內核知識行為集成。微處理器智力內核誕生于IT產業,目前人們正通過在機械化工具里普遍嵌入智力內核的方式,實現“智能革命”;從聯系的角度來看,工具的演化可以分為離散單機狀態、局域網多機狀態、物聯網集群狀態,最終將涌現出公共智力平臺(像電影中的全能人工智能助理)。
4. 人類與工具的關系:“人+工具”動態結構的重心不斷向工具偏移,工具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智能。人類越來越離不開工具,而工具則有可能脫離人類的控制。
未來將是每個領域的少數精英負責純知識的創新,與科技公司合作轉化成公共知識平臺,大多數人在公共知識平臺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個體知識做整合創新。
?【猜測】此外,人類會尋求動態結構“人+工具”的平衡,推動工具知識反哺人類個體知識,推動工具力量反哺人類個體的自然力量。
本文由PMCAFF會員?@帕洛奧托的信徒?原創發布于PMCAFF產品社區(www.pmcaff.com),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更多有料干貨和深度產品觀察,歡迎關注PMCAFF公眾號,搜索「pmcaffcom」即刻關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长文 | 从发展轨迹、社会变迁和人口数据变化来看工具类产品的发展出路有哪些(1)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我对香港数字生活的一些观察
- 下一篇: 如何针对产品销售设计一套有效的奖励和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