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芒王俊煜:我是如何设计信息流的?
PMCAFF(www.pmcaff.com):互聯網產品社區,是百度,騰訊,阿里等產品經理的學習交流平臺。定期出品深度產品觀察,互聯產品研究首選。
外包大師(www.waibaodashi.com):要外包,找大師。PMCAFF旗下高質量互聯網外包解決方案提供商。聯系電話:010-57026742
作者:王俊煜,輕芒聯合創始人 豌豆莢聯合創始人、前CEO PMCAFF會員
我前幾天在 SXSW 上聽了一位年輕平面設計師的分享,講的是一個如果放在知乎 Live 上一定會大賣的題目:《尚未完成:完美主義者的掙扎》。那位同學說,設計師都容易覺得「差一點兒」而永遠無法完成項目,而她避免掙扎的一個方法,就是一定要將拙作經常示人。
所以在 PMCAFF 的第一次分享,我想跟大家聊聊我和我的團隊是如何設計「輕芒雜志」中一個新功能的,一個還不算完美的功能。但這是一個真實的設計過程,想分享出來讓大家看看。
「輕芒雜志」自發布以來,除了 iOS 版本獲 App Store 首頁推薦外,小程序版本一經推出,即連續六周蟬聯「知曉程序」周榜內容資訊類第一名。這段時間,我們做的最大改動,就是我們的首頁。說起來有些拗口,就是「輕芒雜志」中那本叫做「輕芒」的雜志,現在是你打開產品后看到的第一本雜志。在新的首頁之前,我們將你訂閱的雜志逐本逐本擺開,看完一本,再看下一本;新的首頁上線后,我們會按照你的偏好,把你訂閱的所有雜志的內容,精選裝訂為首頁的這本「輕芒」雜志,供你翻閱。
行業內一般管內容類產品的首頁叫「信息流」。但「輕芒雜志」的信息流很有雜志感,第一眼看過去和別的產品有明顯的區別。我們內部并不管它叫信息流,但為了行文方便,下面還是用「信息流」來指代「輕芒雜志中的輕芒雜志」。下面是我們設計的思路和過程。
在進入正題之前,先嘮叨一下我的設計理念。我常說,設計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設計方法,大體可以總結成問題 → 機會 → 解決方案 → 驗證;這個過程不斷重復迭代,才能達到最后至臻完美的體驗。
下面這張圖來自 2000 年出版的《用戶體驗要素》(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盡管很「古老」,但我認為其對設計不同層次的定義,到今天還適用,也是我們主要使用的體系。Jesse James Garrett 當年把互聯網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承載工具價值,一類承載內容價值;我們會說輕芒是一個內容型工具,恰好位于中間,兩個世界都需要兼顧。
這個圖中,越底部越抽象,越頂部越具體。我們設計一個用戶體驗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自下而上,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即按 Strategy - Scope - Structure - Skeleton - Surface 的順序推進。
Strategy
我們為什么要開發這個產品
不如先反過來,為什么「輕芒雜志」之前沒有「信息流」呢?我們當然知道大部分內容產品都有這個設計,包括「輕芒閱讀」。但我們思考問題的習慣是,一個功能是一定要用來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的。如果我們沒有理解一個功能要解決什么問題,即使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習慣」,我們也不做。
我們早先的構想是,讀者會訂閱少數幾個自己最喜歡的興趣——正如我構想家里的茶幾,上面隨便堆了兩三本雜志,有些雜志已經翻開。癱在沙發上,隨便拿起一本就可以看,翻膩了就拿下一本。雜志數量不多的話,就不需要一個地方來匯總這些雜志。就這樣,我們沒有提起過信息流的話題。
上線后,我發現家里的另外一個角落更接近真實情況——很多很多雜志。讀者平均訂閱多達 17 個興趣雜志。如果每天想都看一遍的話,相當于要重復拿起翻開雜志的動作 17 下。那就不是一個很愉悅的體驗了。
除了行為數據以外,從讀者反饋也可以看出來,「輕芒雜志」上線后,我們累計收到兩萬多封讀者來信,這其中有許多也體現了這個問題:
「內容很多,訂閱了很多雜志,蠻符合我的口味的,但是當我訂閱了這么多的時候我不知道要看哪個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個可以涵蓋很多雜志文章大致標題內容的一個推送或者是大綱,有點像 UC 的那個上拉。」
「希望有一個主的時間流可以讓我看到以時間為序的所有更新,不必再一個雜志一個雜志的翻看。」
「好的一點是界面簡潔,單手操作流暢,內容優質,不好的是以前的內容需要從頭找,需要翻頁很多。」
「希望能有用閱讀器看雜志的體驗,傳統的信息流的方式有些審美疲勞。」
「習慣了信息流推送,一時還不適應。」
用戶經常會直接告知解決方案,但理解后面的真實目標是更重要的。重新研究后,我們認為用戶的真實目標是:在一天的任何時候進來,始終能輕松地看到自己最感興趣的高品質內容。
既然問題和我們的構想不一樣,我們的解決方案當然也要變化。
Scope
開發什么產品
解決方案的探索是一個發散的過程。我之前聽一位設計師說她很不喜歡發散和探索,但發散和探索是任何一個需要創造力的崗位的基礎。沒有了創造力,那真的就是「美工」了。
一圖勝千言。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用很多畫原型草圖的方法,來快速評估不同的想法。這是我們早先一個題目的草圖。
經過發散和收斂,我們聚集到了一個概念上:「一本每天為你定制的雜志」。
Structure: 產品如何響應用戶操作,如何組織
「一本每天為你定制的雜志」還不夠具體,這本雜志如何組織呢?我們知道用戶的目標是「在一天的任何時候進來,始終能輕松地看到自己最感興趣的高品質內容」,通過在紙面上不斷想象用戶進入產品的路徑,我們可以得出這其中的關鍵要素:
以信息流為入口,能看完我訂閱的雜志,會預期是今天的內容
也包括通過信息流做為入口,跳轉到獨立雜志中繼續閱讀
信息流中的內容經過精選,是我訂閱的雜志中最值得一讀的圖文
和雜志一樣,這里的內容數量是有限的,經過精美編排,閱讀起來有一些儀式感。
Skeleton
每個屏幕的空間、布局
進入更具體的功能設計,我們又可以針對上面講到的要點來設計具體的功能。實際上,這個階段的設計稿多數仍然是以線框圖的形式存在的。下面為了方便說明,采用成品。
封面和封底。信息流中引入封面和封底,是為了保持雜志的感覺,能體現內容有限、經過編排的感受。滑到封底的時候,能感覺到今天的內容看完了,這里小小的儀式感也能體現它是每天為你量身定制的精選雜志。
排版的韻律。我們刻意保證不同排版的多樣性,從封面到圖文混排、資訊,讓每一期自動生成的雜志有韻律感。這需要設計和算法結合,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不停翻閱。我們也引入了傳統信息流可以不停翻閱的特性。這和「內容有限」實際上有些沖突的,也可以說是不同類型的讀者的不同需求。后來,我們決定將這個功能隱藏得比較深,只有重度用戶能發現。知道的人不多,但他們會用很多次。
內容方面,做為實驗,去年年底,我們先嘗試運營了一本「精選」雜志,純人工在每天所有雜志的更新里面挑選最好的內容推薦給讀者。這本雜志并不是個性化的,但也逐漸占到了所有文章閱讀量中的接近一半。給所有讀者推薦一樣的內容已經可以有這么大的作用,引入個性化推薦后,只會更強。
在個性化推薦算法的設計過程中,我們決定只在讀者已訂閱的雜志中推薦內容。讀者訂閱了一個興趣雜志,這個主動行為是一個很強的信號。只是在這 17 本雜志中,一定有一些是讀者比較喜歡的,一些是沒有那么喜歡的,這是我們的推薦算法需要去識別的。
Surface
用戶最直接的感受,所有的細節
說到信息流,國內外的產品都采用了像報紙一樣密密麻麻的設計。
我認為「輕芒雜志」的關鍵詞不是效率,而是輕松。實際上,仔細思考,輕松和效率在內容產品中其實是近義詞。提升效率,我不認為一定要提升排版的密集程度。我們設計產品的過程中,一般不會去參考類似的產品,而是盡量跨領域尋找靈感。「輕芒雜志」整個產品的視覺設計,我們更多從傳統雜志尋找靈感,尤其是和我們品牌一樣采用大量留白的雜志。
重來
設計過程并不是按順序走一遍,就可以圓滿結束。更重要的,是迭代的過程。這是本來的設計終稿,有一些地方是明顯不對,比如「輕芒」就出現了 3 次;但整體上,我仍然覺得「感覺」不太對。
最后我們又重新做了一遍,用了以下這個方案。這里面的改動很多,都是為了讓整體敘事更加自洽。其中有個重要的小改動,上個版本頁面的下部是切得很整齊的,我們改成了不對齊,以告訴用戶下面還有東西,可以繼續翻閱。
下面是最終的樣子。有大的文章,也有資訊和圖片,也有其他雜志的推薦,希望這種雜志感的信息流,能帶來高品質的感受。不算是個完美的作品,說實話,我自己覺得還有很多地方不滿意,但這是我們設計的過程。
如果你覺得什么地方做得更好,歡迎留言。當然,也歡迎直接加入我們——我們需要既理解內容,又理解產品的;能同時做設計和開發的同學。
我和團隊說,我感覺上線以來有兩個體會。一是,用戶對高品質內容的需求很強烈,二是我們還有很多工作需要繼續做得更好。輕芒目前主要的用戶群是 90 后的女生,北上廣深的比重大約只有 1/4。如果真的能為更多追求品質的年輕人帶去幫助,那就再好不過了。
大家常說個性化推薦幾乎一定會越推薦越低俗,因為用戶就是喜歡低俗的東西。我不這么看,我們推薦的內容就不太一樣。
我想這有兩個原因,一是算法的側重點和指標不一樣,我們會看文章是否言之有物、用戶讀完是覺得有收獲還是上當受騙了;二是,用戶打開「輕芒雜志」的期待不是殺時間的東西,就是言之有物、能夠幫助他的生活變得更美好的內容。
我們挖掘的是用戶喜歡高品質內容的那一面,那我們整個推薦算法和用戶的互動能夠形成這樣的正向反饋,推薦用戶喜歡但又不低俗的內容。
本文由作者王俊煜原創發布于PMCAFF產品社區(www.pmcaff.com),未經本人許可,禁止轉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轻芒王俊煜:我是如何设计信息流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用户手撕锤子产品总监引10万人围观,竟还
- 下一篇: 小程序离成功还差一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