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我在去哪儿干了些什么,3个月业绩400%提升
PMCAFF(www.pmcaff.com):互聯網產品社區,是百度,騰訊,阿里等產品經理的學習交流平臺。定期出品深度產品觀察,互聯產品研究首選。
PMedia:PM小酒館,有料播報。本文由PMCAFF原創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話說昨天,多虧了“撈人寶”,我司CEO終于被撈出來了!
詳情回顧:撈人寶估值數億,已撈出數位大佬,商業模式已驗證!
為回饋廣大用戶,阿德決定在PMCAFF寫一系列的年度雄文,回饋廣大新老客戶
但遺憾的是剛寫了個開頭(第一篇),找靈感的他又進去了……
全公司一片“臥槽”,沒想到CEO為了逃稿已經用了這種手段!
但多虧了“撈人寶”,我司CEO又被撈出來了!
這一次,被媒體部緊緊包圍的他發誓,洗心革面,一定會用心寫出下半部分
你怎么看?
以上故事純屬虛構,接下來,雄文開始!
一、從光桿司令到產品運營一手抓
標題歸標題,還是得粘貼一下證據,這是14年的財務報告:
在去哪兒三個月我從一光桿司令,建立起達了10人,20人,30人,50人的團隊。當時入職時我只有一個要求:產品和運營都得我管,這樣產品做起來才能順手(沒過多久技術和銷售也歸我管了)。
當時我記得很清楚,老板說先讓我拿國際酒店練練手了解下如何做酒店。我心里就大該有時間表了:必須從對酒店業務完全不懂的情況下2天之內給出方案,唯有快速給出方案才能讓自己的業務越轉越好,而不是等老板催。很多產品經理會犯的一個重大錯誤就是做方案,做好幾周,好幾個月。
我當時回答道:那我2天后給個方案吧,您先看一下有沒有問題。當時匯報的老板是者帥,到后面同時跟三個VP匯報也是蠻考驗能力,如何與多個VP匯報以后再跟大家分享。
二、2天做了些什么?
這兩天該如何分配?是直接就開始寫MRD嘛?還是怎么辦?
第一件事,接手,接收的前提是咨詢。把項目從原來的同學手里接過來,那他對我來說是第一手信息源。肯定得讓他花點時間跟我講一下情況。其實同事也給你講了多少,只能了解到一些大概。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自己學會提問:
現在訂單量多啊?
訂單主要流量來源是?
你覺得現在最大的問題是?
跟同事聊完,基本上知道一些大概了。在我腦袋里已經有個大該要的模型了:
Visitors*Rate = Room/Night?
這個模型還遠遠不足以支撐我去改進產品,他只是讓我差不多知道現在的情況。我需要不斷的去學習,支撐起更加實際的模型。所以我接下來,要到了所有的公司數據后臺,上午基本上啥也沒有干,完全就是研究數據。
1、了解情況
先找到的是流量數據平臺,從流量上看產品情況。能夠很好的了解產品的對外的健康狀況。
流量數據如何看?
在這個平臺上我仔細的了解流量的來源,但沒有走向。這個數據很多東西都不太連貫。所以我只能提到以下的公式,從而知道哪部分流量是酒店的主體。
Visitors = baidu*10%+ 360*10% + .....?
基本上,需要每一個來源,都要認認真真點過去看看,實際產品上的表現是什么情況。例如:當時發現百度的流量占比還是相當高的,其中360導航的流量使用又是相當不合理。例如在360導航上購買了一個Tips,直接就導入到首頁上。Tips上的引導文案與頁面完全不符,顯示在數據上也是流量很大,但轉換率很差。
用戶Query數據分析
通過流量數據后臺,也是很清晰的可以看到用戶搜索的Top query,當時我認真的研究了每天的Query,通過Query會發現大量的問題,這些問題,會體現在用戶所要搜索的目的地與實際目的地不匹配問題,有不少目的地是通過分析Query找出來的。
通過Query分析,發現了有好多個城市或旅行地是完全無法通過Qunar搜索出來的,而且量很大。
普者黑?
普者黑景區,其位于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區丘北縣境內,距縣城13公里,是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行景區。
這個詞搜索量非常可觀,但是在Qunar之前是搜索不到的,我在做國外酒店的同時,通過分析Query也發現了國內的問題。
屏東縣
搜索屏東縣,當時是搜不到的,但搜索量也是巨大。其實又有誰會在意這種詞呢?畢竟不是一個城市,也不一個景點。臺灣的一個縣就相當于國內的一個省。
不但搜不到,而且臺灣的城市目錄情況也是有點混亂。例如屏東縣,屏東市之間的關系在搜索結果上也沒有很好的體現。
分析還得挖地三尺
剛開始的時候肯定覺得流量足夠大,轉換率足夠好就能解決問題。如果這樣訂方案,還不如不定,連個學生都知道。而產品的問題,必然是再更加細節里面,光流量數據已經不足夠說明一切了。我得尋找其它的數據來發現問題。
中午的時候我請楊young和飛哥兩位同事吃了一頓飯(錢是他們付的),本想問問他們國際酒店還有哪些改進的空間,但是也沒有問出來啥,看來問題還得自己發現。于是問了一下,是不是還有什么別的數據統計的平臺,一問之下發現去哪兒的后臺之多,之復雜是越越超出我的預設,而且很多名詞都沒有聽過:Tree聚合、照妖鏡、QT。
我想,我是掉進坑里了。這么多的后臺,散落著各種數據,要完全搞懂一天就已然不夠,更何況2天左右得出方案(因為我知道方案出的足夠快,才能讓老板放心,以后做事才能越做越順,我只有比原計劃時間更快,不能比原計劃更短)。當時我也是有點背后冒冷汗,看來得要想個有效率的辦法才行。
三、快速學習
數據平臺分析了一遍之后,基本上也了解的七七八八了,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快速學習行業知識,直接出方案是不可能。我先在PMCAFF,百度等地方里找了一圈酒店的材料,快速的惡補酒店知識。
很多同學說你直接開口去問同事,不就好了嘛?如果大費周章干什么?
如果你啥都不懂去問同事,問了也白問,反而浪費大家時間。
原來肯定會有很多問題,我如果問了就會帶著原來去哪兒先入為主的思路
只有自己對事情全盤掌握,才是把事情做的更好,不要試圖依靠別人
開始行動
整體上通過數據,對整個用戶在國際酒店上行,整體產品的框架有了清晰的脈絡。甚至在不用完全搞懂產品的情況下,已經能發現很多的問題點,但是作為負責人光發現一些點是不夠的。我需要更多的了解去哪兒的底層機制,更多的支持去發現問題。
大體上羅列了一下,我需搞明白的業務邏輯: Tree ,? RT ,? POI......
30分鐘搞定一個
很快我就找到了不同業務的負責人 或相對了解的人,上來第一句話是:“你把把Tree的邏輯圖畫給我看一看嘛?”只有先看到邏輯圖,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全盤了解一個業務。當時,同事用了5~10分鐘把邏輯圖畫完。我看了一會,更多的嘗試自己去理解,然后把有疑問的地方挑出出來,讓同事解答。整體上溝通效率很高,我也沒有浪費太多時間,用了2個小時左右,就把最重要的系統都已經了解完畢,甚至可以告訴新來的同學這些系統是怎么回事。
競爭品使用
通盤了解之后,我去尋找了很多競爭品去使用,主要是先了解他們的前端體驗(數據部分就不寫了)。如攜程,藝龍,booking,agoda等。其實說是競品也不完全是競爭關系,在旅行行業更多的是競合關系。
booking體驗上各方面是最棒的,但是他很多體驗依賴于他的數據,這個去哪兒,攜程,都沒有學不會的。
booking的大圖,真的只有他有。別的供應商的圖片都跟booking差距相當大。這個點是我一真在找辦法突破的。
booking的房態,這數據就別想了。。。
booking的評論,哎,評論又是一個不能隨便抓的東西,上市公司。。。
這樣的數據,有很多.......
好巧網的體驗,是最巧妙的。其實窮游酒店的設計是抄好巧網的。我當時對好巧好生膜拜,后來發現這是我一位哥們做的(于章濤 ,原騰訊產品總監)
好巧的邏輯:當你搜索城市的時候,出來的是區域推薦
進入酒店列表,可以看到地圖,篩選器,展示上,都是相當的用心。
以下是好巧網的一些截圖
這是搜索列表頁
這是篩選器
這是酒店列表展示,如果有興趣自己去對比體驗一下吧:http://www.haoqiao.cn/?其他競爭對手也反復的使用,甚至下單操作。很多細節的東西也不方便在這里寫。我這里就省去幾千字。
競品位置
使用后肯定要知道自己在競品中的位置,做這個事情是考驗人脈和情商的事情了。當時施沈陽幫了大忙,酒店這個行業里我人脈有限。沈陽下屬遍布各大OTA,幫我問清楚了大多數對手的數據,數據肯定不會100%準確的,就是了解下大概,最關心的數據有:每個OTA的間夜量,酒店數量,有報價酒店數量。通過這些數據,套用以往的經驗,就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推導,很多數據是可以猜出來的。
數據的甄別
整個過程也是挺有意思的,每家公司我都會找到2-3個渠道去了解數據。很多時候數據差距還挺大的,有的人會說1萬間夜,有的人會說3000間夜,還有人會說1萬訂單~~
這個數據的甄別,持續了起碼有一周。當天拿到這個數據的時候,其實我也蠻無語的,畢竟我沒做過OTA對這個量的把握不太準,當時我做了幾件事:
查看一些開放的數據,新聞什么的,尋找一些別的數據做參考:例如總數量 與 國際酒店數量的比例(比例可以猜)等。
繼續找一些人去核對這個數據,這個是持續的
排除法,線上占所有OTA的比例,減去去哪兒,xxx,等
總體來說,也沒有辦法很好的甄別出來,后面一周反正跟各種人匯報的時候都在甄別,跟希博(酒店VP)碰,跟莊CC碰大家都在想具體的數據是什么樣的。這個數據很重要,會牽涉到我訂KPI。
設計方案
用戶的情況也了解了:數據 (用戶調研沒做)
自己的系統邏輯也了解了
對手的情況也了解了
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設計方案了,其實這個時候再設計方案還是相對簡單很多了。我的核心策略在于四大塊:
基礎數據完善:投入50%精力
競爭力供應商接入:投入30%精力
流量提升與改善:投入10%精力
產品功能體驗改進:投入5%精力
很多同學一看,原來設計方案這么簡單,我也會,我也會。會你妹,我只是不方便透露去哪兒的工作細節,第一塊策略事還是非常多的,而且策略要簡單可執行,我拿基礎數據完善來說一下。基礎數據項目非常多,那要簡單快速的完成該如何辦?
就拿圖片舉例,用戶在預定酒店的時候,圖片是輔助決策的一個大項,如之前說的圖片最好的是booking,你不能抓人家的圖片,網上去百度搜到的圖片也不一定是靠譜的。這個時候該如何辦?我也是調研了一圈,方案大致如下:
獲取圖片有三種手段,目前建議同時推進優勢互補。購買圖片>“屏蔽方式”>合作洽談
1.1、“屏蔽方式”(這個方式不能寫sorry! ??)
1.2、合作洽談
Booking已開放部分城市,爭取更多城市。(覆蓋量太少,圖片較小)
HRS的酒店已經銷售確認可以使用(覆蓋*萬家酒店;圖片較小)
存在問題:覆蓋量少,圖片較小
1.3、購買圖片
向***圖片供應商洽談購買圖片。(HotelFinder.google.com圖片供應商)
約能覆蓋20萬家國際酒店,只能覆蓋歐美。東南亞等市場圖片較少。?
存在問題:東南亞圖片較少,有一定購買成本(約*萬$)
圖片的事情,我想了三個比較接地氣的方法,作為互補,其中購買的圖片能補上20萬家酒店,已經補上了大半,但對訂單幫助很小。
為何對訂單幫助很小的,日常大家一想到出國旅行就是歐美,去哪兒的實際數據是:中國人出行主要扎堆在東南亞,而且非常集中,歐美的量反而很少。所以還要有一個辦法補充上東南亞的,這也就是為何有一些供應商的圖片比較小,我也會要的原因。
四、方案驗證
整個方案出來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驗證一下,里面提到了幾十項目任務,分別在執行上是否可能。
方案出來第一件事就是跟我配合的產品經理先對一下,跟我配合的PM已經負責國際酒店很長時間了,方案先給她過了一下,妹紙很細心給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并且這個時候我發現妹子給出的想法遠遠比之前更多,我們倆坐在一起一一的梳理并調整。最后問了一下(叫征詢更好),原來的KPI是多少 ,約增長百分之幾十。
然后又把不同模塊的方案與需求跟三位負責人核對了一下,這些同事也是很給力,給了非常多的建議,并且幫我又修正了很多。
我記得其中有一個需求,我非要做到,大家也是認為這事是對的,但是實際情況就是做不到,會消耗大量的資源。作為做過很多年JAVA的我還是不認可,拉了人在茶水間開會,由于系統太復雜人越拉越多,把走廊都占住了,就是要搞明白為何不能做,整理了大邏輯,小邏輯,足足花了2個小時,最后技術的幾位老大也過來了。才搞明白,是數據表的問題。如果真要做這個小需求,去哪兒的底層得地震一次。
后來在一次向莊CC的匯報中,CC也提出要解決這個需求,被我制止了,我直接告訴CC技術的實現方式,CC當時的表情先是驚訝,然后轉為滿意。還好我之前為這個事情刨根問底,不然會上可能傻呵呵的把這個任務接過來,然后過幾天告訴老板做不了,這不是作死嘛。
基本上沒有問題了,就找沈陽溝通一下,沈陽當時是酒店的產品老大,沈陽覺得可行性很高,同時也給了很多建議,修正了不少的問題。特別是幫助思考該用哪些活動來刺激用戶UGC發評論,這個事情,我們研究了很多種方式,沈陽也是一直強力的在幫我推進這項工作,這項工作對國際的點評幫助也是非常大的。
當時把能實現的模型也算了一下,對于整體投資的資源,成本也評估了一下,因為去哪兒的人力如何使用這件事情上沈陽能給我更多的建議。
五、匯報方案
基本上都準備完了,就跟希博(酒店VP)約時間,約的時間應該是第三天的中午,從在去哪兒一個小陽臺上跟希博匯報了整體的方案和思路。基本上花的時間很少,希博關心的東西,都能用清晰的數據和邏輯表達出來,整體上通過,數十項工作里,拒掉的不多,其中UGC活動分由UGC組代為跟進。
匯報一開始我就給團隊定的目標:今年增長600%,希博對這個數字也沒有反對,可能是覺得:挺好,小伙子有沖勁。
然后我就天天拿著6倍跟各大OTA談合作
Booking.com , Expidia ,Agoda這些客戶來談合作,為了跟他們爭取更多的資源,我都會清晰的告訴他們:哥們你們是不是發現booking量漲了?你那才哪到哪?今年我要漲6倍,合作上多放點資源吧。
本文由PMCAFF產品社區(www.pmcaff.com)原創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阿德:我在去哪儿干了些什么,3个月业绩400%提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捞人宝估值数亿,已捞出数位大佬,商业模式
- 下一篇: 知乎:什么时候你是产品经理,而不是产品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