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交效应「蒸发式降温」?
咖友提問:如何理解“社交效應-蒸發式降溫”?
經常有人問起新浪微博是如何一步一步衰退的,同時也就有人給出“社交效應-蒸發式降溫”這樣的回答。請問,究竟該如何理解“社交效應-蒸發式降溫”呢?
●?●?●
▍劉百萬?星美電影 產品總監
“社交效應-蒸發式降溫”怎么理解呢?
是不是現有好多人因為相同興趣聚在一起?后援團? 如果是新浪,就是明星,專家,自媒體…
是不是最初一個社群里有大牛出現?像PMCAFF里的刀刃,德叔,吳波…
然后就是好多人拉人聚眾啦,然后就有狂熱分子,再然后就是因為人多嘴雜,產生內容參差不齊。就產品談產品,有如下三種模式:
A、BBS模式:會因為拉人,數據激增,導致水帖泛濫。標題黨。
B、群組模式:會因為拉人,導致雜音多,有些人永遠不知閉嘴,甚至在群里辱罵,騷擾,最后環境破壞。
C、粉絲跟隨模式:粉絲多了,大V互動不頻繁了,于是流失,再不就是粉絲多了,大V內容沒亮點了,于是死粉。
如果分析新浪的衰退,其實很像下圖:
全職高手這個ip的百度指數,2014年 停更的時候就是斷崖式下跌。
總結互聯網的形式無非是圖片+文字。而內容維持住人群的 3 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同調性、持續、高頻。
同調性不難理解,興趣相同,規則相同。
失敗案例:葉問三,一打日本人,二打地痞流氓,到了三除了外星人沒什么可打的了,只好打泰森,而后半段卻犯了同調性的大忌。動作ip從來都是打怪升級,屌絲逆襲。結果故事性乏善可陳,只好描寫陪葉太太后半生,突出人格完美,從而產生了一個新的電影品種“武打文藝片”
持續,也不難理解。看看日本幾個大ip,海賊,火影,獵人,銀魂哪一個不是靠長期連載,這也證明了,新浪或者其他內容社群大v的內容持續下降,或者調性改變(比如找一個代筆的寫手)都會使粉絲驟降。
高頻,就不難理解了,上面的“全職高手”一停更新數據就斷崖式下跌。同樣,羅輯思維除了視頻以外,每天都有一分鐘語音。只有每日,不停更新才能不斷提升粘性。
這和兒時的聽書,電視劇是不是一樣的?而看看Instagram 將調整照片顯示順序,不再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而是導入新演算法,將用戶最感興趣的內容排在最上方。也是想明白了這個問題。
好的社群都是相同的,而不好的社群都是各種各樣的。
說回來,新浪微博是不是因為“蒸發式降溫”呢?壓根不是
微博是無非是個人和內容。而新浪的衰落是因為其營銷不當的結果。
a、個人為中心的情況下,就產生大v,明星。
b、內容為中心的情況下,就是冷笑話,段子手,PMCAFF里還有天才小熊貓吶。
蒸發式降溫前提是社群!新浪有社群么?如果微博產品符合社群模式,為什么羅輯思維主要靠視頻和有道云筆記?新浪微博壓根就不是社群,也就不存在蒸發式降溫。它的衰落完全是,管控不好廣告營銷渠道所致。都知道微播易這家機構吧,做大v傳媒平臺。把大v微博號聚集起來,按價投放廣告。
這就好比央視,也是有廣告代理,但是你見過央視什么廣告都上的么?比如不孕,男科,壯陽藥?新浪微博衰落是因為廣告渠道失控的問題。運營過微博的人都知道。做廣告必然掉粉。不做廣告又沒有錢。
回看一下上面的圖!當新浪微博開始充斥廣告的時候,內容就沒有同調性,粉絲掉粉就出現斷崖式跌落了。成也廣告,敗也廣告。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
●?●?●
▍徐志斌?微播易副總裁 《社交紅利》《社交紅利2.0:即時引爆》作者
同意蒸發冷卻效應來自劣幣驅逐良幣一說。一個類似現象是社交過載:當噪音太大到人們無法忍受的時候,就會徹底放棄并離開。如關系鏈大到無法維護的時候,就不維護了。如垃圾短信多到煩死人的時候,就連手機號都徹底不要了。
還不止于此,蒸發冷卻效應其實也是一個用戶的階段性活躍周期。比如大家當年寫博客的時候,天天博,但基本上肚子里的東西三天、三篇、三個月就光了。然后再也寫不出來了。于是博客就在那僵死著很少更新。今天,大部分微信公眾賬號成了僵尸,原因和這個基本差不多。好多人寫了幾篇后寫不動了。知乎大致的情況大概如此:要么肚子寫空了,要么怎么還沒有特別能對胃口的新問題來?
微博和微信的寫作成本低很多,當年看數據,也基本看到同樣的規律:用戶一開始拼命打雞血,吃飯拍照消毒、和人聊天合影、看到任何一個東東都馬上拍照發微博,話嘮一樣。到了一定階段就急劇減少,因為發了也沒人看,不搭理他。然后慢慢開始碰到特別好玩的事情、特別感觸深的事情才發一發。微信朋友圈差不多,現在好多人基本也是只看不發的地步,或者干脆只分享文章不寫原創朋友圈信息的狀態了。
大的階段性規律是這樣。平臺不過看處在什么階段,是用戶新增期?還是用戶平穩期?社群也同樣如此。即使是現有人群,通常都會在一定時間內沉默掉。記得前不久在一讀群內,群主就提到一個問題:一個讀書群中,大家一開始很活躍,很快就不說話了,沒有產生新的話題,大家都沉默著。不是別的原因,而是無話可講,開始都講完了。外部話題又進不來,就沉默了。
發展中的社群和垂直社交會看在意這樣的問題:
1、新增用戶的進入速度;
2、新增話題的進入速度;
就有類似原因在內,不進則退。
順便提到社群。最近因為寫作《社交紅利3.0》的關系,調出了大量原始的資料和后臺數據在翻看,社群的研究最都都落到很小的小群身上,10-20人左右的小群。無數的圖譜、大型社群的數據分析,最后都驗證了一個我們其實早就明白的道理:
任何人多的地方,都是三三兩兩扎堆,開會是這樣,學校時是這樣,下了課三三兩兩去玩,幾個人一起去吃飯等等。再翻閱人類學的書籍,比如《人類簡史》、《華夏邊緣》、《鄉土中國》等等等等,都發現里面有類似一句話:研究人類學的走向,都先從家庭的研究開始。
人們生活在小群當中。
大型社群/族群,給予安全感,人們都想進大社群,但人們依然將他們構建成一個個的小群。且多只有10-20人差不多。印象中,鵝廠的大數據也支持這個觀點,人們活躍在小群中。
進小群中,從中看到三大社群優秀的參考指標:
1、人人認識人人
好多線下聚會,多有一個環節,讓人們互相介紹互相認識自己,不然大家都互相不怎么說話。《怪誕行為學2》中也有這么一個例子,讓老人們互相帶點東西過去約會,這樣好打開話匣子,好從陌生的狀態開始聊天起來。
2、人人信任人人
社交是以信任為底層機制的,對吧?
其實,不信任,聊啥呢?不浪費時間嗎?
人們互為領袖、互相聽從對方在各自專業的判斷。社群其實是長板的合作。
3、頻繁互動
一個月內,100次細微的互動,勝過一次半天或一天的相處;頻繁互動,才能引入和產生更多的話題;這幾乎就沒有冷卻效應了。
37℃ 哥們追問了一個問題,說怎么避免劣幣驅逐良幣?什么是劣幣?什么是良幣?很值得琢磨的問題。
經常同樣是一群用戶,在不同的產品中有不同的表現。還是咱們這群互聯網人,在秘密中就天天罵街,老板傻逼同事傻逼客戶傻逼投資人傻逼,到了微信朋友圈中就各種高大上的曬,到了微博中就憤世嫉俗天天是公知。
比如,三四線城市用戶,好多人覺得不如北上廣深用戶價值高。唯品會搞定了她們,ARPU值好高啊。QQ空間用戶,好多主流產品經理并不玩,很多企業也多半認為用戶不是那么高端。認為現在微信公眾賬號高端多了,高溢價都愿意。實際上,許多微信公眾賬號的粉絲來源是QQ空間,比如著名的一條。
有一次,我和豆瓣老耿、閨蜜圈、同事(APP名字)等朋友聊起這個問題,綜合起來讓我腦洞大開。社區,社群,垂直社交、大社交,都會在一開始問一個問題“解決了啥問題“?(其實,所有項目都這么問。)
這個問題被稱為工具性。工具性有幾個大作用。
一是大時間長度去看,一個產業的發展規律。如QQ有四年大周期,我后來看微博、微信的發展,是典型的三年大周期,就是結合數據、案例,從這個維度去看到的。大家可以搜索下相關文章,我就不重復了。這個作用明顯:現在我們可以用什么姿態切入這個行業。
二是轉化用戶。新用戶第一眼看到的時候,是不是愿意多看幾眼,愿意用你。這個估計PMCAFF中都是頂尖好手,我就不多說了。求大家補充。
三是用戶的自然劃分。剛說去和老耿求教,他就特別提到這一點,豆瓣每天那么多用戶來,還能維系這么高端的牛逼態勢,怎么做到呢?就是因為用戶來了,轉化了,還自動將他分到某一特定小組(社群、人群、圈子)中去,這樣他一進去,就是”相似的人“在一起。
相似的人在一起,大部分社交類APP數據都顯示會活躍略高、粘性很好,就這里多重復了。工具性來引導用戶流向,引導用戶行為,解決劣幣。
點擊?閱讀原文?與產品經理們一起腦洞一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如何理解社交效应「蒸发式降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脑洞一下 | 产品经理是如何用一张小票推
- 下一篇: 搭建电商平台的标签系统?看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