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产品怎么卖,网上评价力量大
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決意打造自有品牌筆記本電腦時,大部分同事都認為他瘋了。1989年,華碩成立于臺灣,依靠零部件制造和整機代工業務在IT界占得一席之地,卻不為消費者所熟知。它如何能與戴爾、惠普等行業巨頭競爭?然而在施崇棠的領導下,華碩最終大獲成功:2007年推出的明星產品“易PC”廣受好評;到2012年,華碩PC銷量全球第五; 到2013年初,平板電腦銷量全球第三。施崇棠的直覺是正確的:隨著專業人士和消費者給出的實用性意見不斷增多,傳統品牌的品牌效力就會削弱。
過去,消費者容易被品牌商家宣傳左右,或相信“一分錢一分貨”;現在,網上用戶評論和社交媒體豐富了消費者的信息來源。通過朋友建議和專家點評,消費者可以對產品做出準確預判。
雖然意識到這種新趨勢的崛起,但大部分企業對此依然無動于衷,還在沿用十年前的老套路。產品評價對潛在購買決策影響甚大,企業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并徹底重塑營銷戰略。我們為此設計了兩種工具:影響力組合(influence mix)和O連續(O continuum)。
評估影響力組合
影響購買決策的因素有三個:
1. 消費者固有喜好、觀念和經驗(Prior preferences, beliefs, and experiences,簡稱P)
2. 商家的營銷活動(Marketers,簡稱M)
3. 他人和信息服務機構提供的信息(Other people,簡稱O)
這些合稱為產品的影響力組合。它們之間是一種零和博弈關系:對其中一個因素的依賴性越強,對其他兩個的依賴性則越弱。
近年來O因素影響力可謂風頭日盛,但也有例外:比如購買牛奶等習慣性消費,P是最重要的影響力;購買牙刷時,消費者則最看重包裝、品牌、價格和現場宣傳等M因素。
想了解消費者在購物時對O因素的依賴程度,企業可以參考我們設計的O連續:你的產品越靠近漸變軸上“O相關”一端,消費者卷入產品信息傳播變革的程度越深,越易受O因素影響。(見下圖)
戰略制定
你的產品或服務位于O連續的哪一端?根據產品在O連續上的位置,企業可以針對以下幾方面重塑戰略:
競爭地位
O因素依賴:施崇棠的故事說明,在消費者高度依賴O因素的領域,品牌效力不高,壁壘較低。餐飲業也是一個典型例子:哈佛商學院邁克爾?盧卡(Michael Luca)研究表明,在點評網站Yelp影響力大的城市,獨立餐館生意紅火,連鎖餐廳則營收不佳。在O因素影響力大的市場,全新對等信息顛覆了傳統固有觀念,企業的多元化戰略更易成功。LG和三星正是利用這一點,成功進入技術產品領域和家電市場。消費者決策依賴O因素的領域,市場份額變動更快,如諾基亞和黑莓銷量的迅速下滑。
O因素不相關:高樂氏(Clorox)和百威Bud Light等主要依賴P和M因素的品牌相對穩定。高端品牌如灰雁伏特加和愛馬仕等,產品質量已無需多言,身份象征和情感因素才是重點,因此O因素影響很小。
品牌傳播
O因素依賴:近年來,人們在購買相機時越來越重視產品得分和用戶評論,名人和橫幅廣告等傳統營銷方式不再奏效。顯然,真誠的評價比一閃而過的廣告更有效。因此尼康和佳能等公司既要生產出用戶感興趣的產品,又要在購物網站上持續發布積極、可信的產品評價。
O因素不相關:很少有人會在Facebook或Twitter上問“哪種牌子的紙巾好?”,或“你們用什么牌子的洗滌劑?”。對于這類產品,廣告和賣場布置等傳統M營銷方法比較有效,比如寶潔公司的Bounty紙巾和汰漬洗衣粉。
市場調查
在對O因素不敏感的領域,企業可以繼續使用傳統市場調查方法;反之,則另當別論。市場調查通常主要研究P因素,通過了解消費者的喜好,預測他們會購買的產品。如果購買決策主要受O因素影響,消費者的心理很難把握。2007年初,iPhone上市前,一項市場調查表明:美國消費者對融合了手機、MP3播放器和相機功能的“綜合設備”不感興趣。事實與之恰恰相反。這項調查只考慮了P因素,隨著iPhone的問世,早期用戶的溢美之詞極大地影響了后來的購買者,O因素開始起作用。營銷者不能只盯著消費者個體喜好、滿意度和忠誠度,應對點評網站、用戶論壇等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進行跟蹤、歸納和量化。
結論:潮流不可逆轉
我們曾建議多家企業將O因素納入市場戰略,最常見的反對理由是,網上產品評價容易淪為被操縱的虛假宣傳。一些營銷者認為,由于消費者擔心受騙,O因素對購買決策的影響力將減弱。這點我們無法認同,理由是:Yelp、TripAdvisor等網站過濾虛假評論的功能正日益強大,消費者對該信任誰也有更成熟的判斷。
消費者既已體驗到了網上的豐富信息,就不會再被傳統的M因素左右。兩項統計數據可以證明這一點:30%的美國消費者在網購之前會參考亞馬遜的產品信息和評論;據谷歌發起的一項研究發現,消費者購買前參考的信息來源平均為10.4個。隨著他們搜索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增強,傳統營銷提供的產品信息不再能滿足他們。一家網站或一款app的出現,就能讓多年苦心經營化為泡影,這是品牌管理者必須直面的慘淡現實。企業必須跟上影響力組合的變化,把握消費者的信息來源,并根據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更新營銷手段,唯有如此才能獲得成功。
本文摘編自《哈佛商業評論》2014年1月刊,原文標題《社交媒體顛覆“妥協效應”》。伊塔瑪·西蒙森是斯坦福大學營銷學教授。伊曼紐爾·羅森曾是軟件和廣告從業者,現為撰稿人。
感謝pmcaff智囊團預備群 Hayder 麥子的麥 推薦
------------------------------------------------
回復“01”——【干貨】深度理解6張圖,領悟互聯網思維
回復“02”——【干貨】周鴻祎談雷軍:能不能All In是一個核武器
回復“03”——【干貨】張小龍演講PPT:APP產品經理必須要懂的30條原則
回復“04”——【超級攻略】仔細研究這些潛規則,你的APP用戶量立刻翻番!
回復“05”——【產品干貨】絕對可以復制!如何讓你的用戶從200暴漲到200萬
回復“06”——【干貨】產品經理3件事|搭架子、定流程、摳細節
回復“07”——【產品干貨】【第一期】馬化騰:用戶體驗的10/100/1000法則
回復“08”——【產品干貨】產品核算---1個初創團隊應該了解的概念
回復“09”——【必讀】10張圖告訴你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的正確姿勢
回復“10”——【干貨】最早的打車App產品搖搖招車死亡背后的那些經驗
文章推薦可直接回復公眾賬號或者發送至xiaoxi@pmcaff.com,可根據推薦質量將推薦人邀請至pmcaff智囊團預備群中,原創或者推薦均可,歡迎來稿~
pmcaff愿見證你的成長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干货】产品怎么卖,网上评价力量大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干货】如何引导免费用户成为付费用户
- 下一篇: 【干货】2014年值得仔细研究的十大神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