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解构成渝城市群一体化
2016年3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包括“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協同發展機制,推動資本、技術等市場一體化”在內的五大發展任務。5月初,規劃正式印發。
其實,早在2011年5月《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獲批后,區域內的城市合作就呈現出你中有我的融合發展態勢。在此后的近5年時間內,一方面,成渝城市群之間大有你追我趕之勢,利于經濟區內的城市優劣互補、良性競爭;另一方面,成渝兩地在整個城市群中GDP占比過大,擠壓了其他中小城市的發展,出現了有悖預期的“啞鈴式”發展結構。
經濟總量占70%以上,人口密度超過75%的成渝城市群如何才能破除“啞鈴式”發展結構,形成真正的“同城思維”,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對百姓生活影響幾何……
目前,成渝城市群的經濟總量、密度、綜合競爭能力僅次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產業體系較為完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飲料食品、清潔能源等產業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是西部地區商貿、物流、金融中心和重要國際旅游目的地。業內人士認為,現有的成渝城市群發展的現狀,城鎮的高度密集,人口的高度集中,產業化高度優化,具備未來引領西部大開發整個城鎮化過程的強大優勢。
然而,成渝兩地抱團發展中,成都和重慶兩個特大型城市“兩頭大、中間小”的格局仍是不能回避的問題。此次《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后,規劃中提到的“建立成本共擔利益共享協同發展機制”,無疑是肯定了成渝兩地經濟的互補性,強化了二者相互支撐和帶動的作用。專家認為,“成本共擔和利益共享”意味著成渝城市群在抱團中能夠避免競爭中內耗現象的出現,進而在西部形成具有潛力的增長極。
北京大學區域經濟學教授楊開忠指出,只有在成渝兩地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才能合理引導產業布局,從而推進整個城市群從過去的“單獨建立成都和重慶兩個經濟中心”的階段,向“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發展中小城市群”邁進。
處于成渝城市群龍頭地位的成都近年來的發展有目共睹。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戴賓指出,在成都與周邊城市共同發展中,政府部門的規劃是構建以成都為中心,向外輻射,相應的交通布局、產業布局也要以放射和圈層為結構進行組織。
從成都近年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建設來看,與重慶的聯系也是越來越緊密。從曾經需要8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到現今僅需一個多小時的成渝高鐵;成都市溫江區目前定位為西部自駕區樞紐和西行起點集結地,溫江正在推動與重慶等地合作,互為客源地。
從產業互補來看,成都的華川、天興儀表、寧江山川等30多家企業一直是重慶長安汽車零部件的供貨商。成渝城市群中的四川省廣安市為重慶工業配套的企業涉及8個行業251戶。
對普通百姓而言,成都和重慶在區位上的確是“越來越近了”,成渝高鐵開通以后,不少成都市民甚至購買了一等座車票,帶著全家到重慶感受山城的“麻辣”氛圍。2015年,重慶入川人次增長至2797.73萬人次,所占比重為18.26%。
在“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四川省醫保局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兩地正在商量擴面的問題,以便將成渝兩地更多市州、醫院納入異地就醫即時結算范疇。
從曾經僅僅是地緣相近到現在“多城一體”逐漸成為現實,《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提出無疑為“同城思維”理念嵌入城市群未來的發展規劃再添助力。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智慧城市:解构成渝城市群一体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超融合与传统架构真正的区别在哪?
- 下一篇: Kudu:为大数据快速分析量身定制的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