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人科技:打造服务传统金融平台
應該說從我自己的一個職業生涯的變化,也是金融行業企業架構這幾年轉變的一個縮影。早幾年,我主要為國內廣大金融行業提供規劃咨詢和落地服務,主要應用諸如Togaf、EA、ITIL、CMMI這些管理思想和理念,這幾年隨著新技術的快速涌現,開源文化、精益思想、敏捷IT、Devops等正在影響著金融行業的企業架構思維方式。部分金融企業已經開始探索并著手傳統業務上云或互聯網化。在這個過程,傳統企業掀起了去IOE、精益運維運動。
今天分享內容所探討的金融行業,主要還是我們以往耳熟能詳的銀行、保險、證券這些企業(我們暫且稱之為傳統金融企業),對于近幾年涌現了以支付、P2P等為代表的新型互聯網金融企業并不在本次討論范圍內。
傳統金融企業在業務上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是安全、穩定優先,這些企業的業務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民生有著直接關系,任何一次故障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往往是信用和信譽上的,對于金融這類“信用”企業是很難想象的。從信息化建設的角度看,少則幾百個系統,多則上千個系統,另外兩地三種心已是標配,各種合規、標準都必須嚴格遵守,在這么一個復雜的體系呢,具備一套高效的架構體系是必不可少的。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企業架構。
那么究竟什么是企業架構?簡單說,企業架構是站在企業全局看一家企業未來的業務、未來的信息化應該是怎么樣的,做個簡單的類比,企業架構好比一個城市規劃藍圖。從組成內容上看,企業架構需要包括業務架構、應用架構、信息架構、基礎架構這四個組成部分。
應該說,企業架構發展至今已經有將近40年的歷史,期間涌現了一些參考框架用以指導企業開展企業架構工作。以下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些框架:
但無論哪種企業架構框架,從落地的角度看基本要遵循先規劃、再設計、后實施的三段論,完成一個完整的企業架構設計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實施周期也較長。其產出的內容往往規定了一家企業未來5-10年發展所需業務和IT架構標準和方法,比如國家的十三五規劃。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架構方法對于確定企業的遠期目標和發展方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大方向確定后,無論在業務端和IT端時時刻刻都面臨著變化,互聯網金融、FinTech、云計算、大數據、社交、移動化、人工智能這些新事物是這些變化的直接體現。為了快速響應這些變化,如果還是依照“三段論”那無疑是無法滿足市場要求的。
為此,2014年Gartner提出了雙模IT的理念,對于企業架構形成了有效的補充。
雙模IT簡單來說就是,任何成熟企業的發展都面臨著兩方面的壓力和挑戰,【目標一】如何持續穩定現有業務的發展,即如何依托現有的運營能力保持業務穩步增長。這個業務目標對于IT的直接要求是安全、穩定,不要出大事,小事快速解決。【目標二】如何推陳出新,布局新的產品和模式。該目標要求高度靈活、適配的IT能力,靈活性強調快,適配能力強調了彈性。
Gartner把這種形態稱為雙模IT(bimodal), 其高級管理者彼得森把雙模驅動IT描述成“一個公司工作由兩個速度的工作”,并指出,這兩組雖然專注于不同方面的業務,但可以保持溝通,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目標:提高生產力和創新。
從業務形態上,Gartner將業務分為創新型(Systems of Innovation)、差異型(Systems of Differentiation),以及記錄型(Systems of Record)。三者最本質的差別是企業是否能確切知道需求,記錄型和差異型往往采用模態1,而創新型往往采用模態2(互聯網是典型代表)。
從兩種模態的具體差別看,兩種模態對于產品開發測試方式、供應商選取策略、治理要求、風險應對方法,以及IT團隊的組成都有著不同的定位和要求。如果簡單的做個區分,傳統企業是模態1的代表,互聯網企業是模態2的代表,伴隨著互聯網+的進程,雙模IT管理比較好的彌補了兩種模態的差異。從云計算的發展我們也大致上可以看到這種變化,從公有云(模態2)、到私有云(模態1),到目前的混合云(雙模IT)。
(注:上述內容之前已經在某次分享會上分享過,引用至此主要為了幫助大家更容易理解)
雙模IT是傳統企業架構的很好補充,金融企業可以參考這種“混合”架構幫助企業構建雙核心引擎:
(注:該圖是基于Lenovo的某次分享的材料中修改)
以光大銀行為例(詳細參見參考文獻)。光大銀行為自己設立了建設“最具創新能力的銀行”愿景,以平臺化系統建設、科技創新機制、雙模式科技管理為支撐,相繼推出了“陽光直銷銀行”、“云繳費”、“云支付”等互聯網金融服務產品。在雙模IT應用的具體表現上,光大以CMMI模型指導建立的研發過程體系作為第一種模式,看中過程規范性,可預測性、可靠性、連貫性和一致性;但在移動互聯網的產品開發過程中,采用了不斷迭代逐步實現產品功能敏捷開發能力。【摘錄自參考文獻1】
再如恒豐銀行科技部總經理張曉丹認為傳統IT架構走向云計算架構,中間有一個CloudReady階段,傳統的應用和架構可以先過渡到CloudReady架構,在這個架構下利用云的資源和特性,也可以不最終走向CloudNative方向。這種選擇也是雙模IT的典型例子。【摘錄自參考文獻2】
在推進形式上,目前國內各類金融機構主要采用(以下形式只是筆者觀察,如有遺漏歡迎大家補充):
在國外最新的研究中,對于雙模IT的推進有了更多的進展,以下我也拋磚引玉和大家一起分享。在雙模推進過程中常常發現以下問題:
為此,國外最新提出的概念的從雙模向三模(簡稱PST,我理解就是一種產學研模式在企業內部的實踐)演進,如下圖:
PST模型是Pioneers, Settlers and Town Planners的簡稱,來源于警察羅伯特·科林吉十在-Accidental Empires這本書中的關于突擊隊、步兵和警察的描述。主要應用在幫助企業轉型過渡。
????????????
先鋒(Pioneers):他們能夠探索發現前所未有的概念,在未知的土地。他們告訴你不知道的,但同時這種研究失敗的機會也很大,一半時間他們研究的東西不能正常工作。你不會相信,他們建立什么,以及他們創造“瘋狂”的想法。他們的創新型就是我們所說的核心研究。他們使未來的成功成為可能。大多數時候,我們看不到他們的價值(主要是由于短期價值體現不明顯)。比如目前一些銀行建立的創新實驗室是一個很好的實踐,但在管理層面必須具備接受“失敗文化”。互聯網企業在這方面比較擅長。
定居者(Settlers):他們可以把先鋒創造的東西轉化為更多員工認為有用的東西。他們幫助建立信任。他們將原型轉化成產品,同時聽取客戶的意見,進行完善。他們的行為是一種知識應用層面的創新。例如,在某個部門級或開發測試環境應用Openstack、Docker等新技術,直接提升開發測試效率,建立彈性基礎架構。
城市規劃師(Town Planners):他們想方設法使事情更快,更好,更小,更高效,更經濟。他們促使產品能夠大規模應用,并把它變成一種商品或實用程序。例如,將部門級或項目級應用推廣至企業級。
PST理念在國外最早是在2005-2006年左右提出,在IT領域的應用也就是最近幾年剛剛開始,應該說企業在應用過程中最大的挑戰是來源于文化和組織架構上,其次才是技術和工具。后續我還會持續關注,有最新進展再分享給大家。
以上是我今天要分享的內容,最后總結一下:
首先,企業架構也是為業務發展服務的,和任何事物一樣需要遵循“優勝劣汰”,需要不斷演進。在下個階段,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雙模或三模的方式,在業務穩定性和敏捷性兩者間建立平衡。
- 【參考文獻1】:【光大銀行副行長 張華宇】科技創新助力業務發展
- 【參考文獻2】:轉型實戰:如何用開源模式度過新舊IT的過渡期
分享者簡介
張亮,目前在數人云擔任解決方案總監VP。IT從業經驗14年以上,先后從事開發、架構、項目管理、技術管理等崗位,曾就職于 IBM,在大型企業數據中心運維方面,積累了超過10年的架構和規劃管理經驗,先后為五大行、農商行等金融機構提供數據中心運維管理規劃和管理平臺落地咨 詢及實施服務。熱愛開源技術。現專注于openstack、docker、cloudify、apache kylin等新技術在傳統企業的落地實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中生代技術 freshmanTechnology
與50位技術專家面對面20年技術見證,附贈技術全景圖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数人科技:打造服务传统金融平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LOSE_WAIT?项目上线之际遇到这
- 下一篇: 阿里百川IIMSDK-- 加好友,获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