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s, rules and ways: 东西卖给谁?
為什么80%的碼農都做不了架構師?>>> ??
東西賣給誰?
說,有賣的就有買的。誰買,就賣給誰。反正,東西賣給買東西的人。
看上去很簡單,就一轉頭就忘。
做生意的人都會有一個假想的客戶群。而實際的客戶群往往讓人大出意料。凡是做過生意的人都知道這個事實。但是往往一換個生意,又開始絞盡腦汁地去想:東西到底賣給誰呢?
這是由人類的邏輯天性使然。人類的邏輯能力是如此之強,它在所有的地方都留下或將留下痕跡。以致于制造了一個屹今為止最為龐大的知識和教育系統。惟恐后人步前人的覆轍。并以此達到人類的進步。
有游戲,有規則,有方法。不同的游戲,有不同的規則,有不同的玩法(或道路)。
學術游戲的絕大部分玩的都是求真。求好。求更好。求本質。
商業游戲玩的不是探索。商業游戲玩的是人氣與團隊。總之,玩的是人。如果說學術游戲是一個人的游戲,商業游戲則是多人游戲。
當然,學術游戲有它自己的應用環境,這一點與商業游戲沒有區別。但學術是一種目標非常清晰的活動。對于大部分理論來說,其認識論成份都非常大。包括現在的理論。這也是人類的天性。認識論是形而上學的,是相對靜態的思維方法。它處理不了“東西賣給誰”這樣的問題。
比如,如果用“潛在客戶”這樣的思想去代替真實的客戶,顯然與事實不符。辯證法也解決不了這樣的問題。哲學在很多時候是強大的,在另一些時候卻是脆弱的?;蛘哒f,最好的對哲學的使用,有時候就是不使用它。
也就是說,要放棄認識。
要意識到,認識只是人類的一種意志。它只屬于游戲的一個部分。經過發展的描述論比認識論擁有更強的描述人類思維的能力。但即使是描述,仍然是脆弱的。
因為無論是“認識”,還是“描述”,它們都不是人類生活的全部。也就是說,休謨也好,尼采也好,康德也好,德里達也好,蒯因也好,萊布尼茨也好,笛卡爾也好,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洛克。。。。。。老子,孔子,不管是誰,都只是看到了生活中的一個方面。
任何言辭都是具有它的上下文環境的。正是從這個角度講,智能才那么難以描述或達到。正是從這個角度,才提出真正的智能,必須落實到更抽象的層次。甚至有必要落實到生物的層次才能最終有所突破。最少,要有一個封裝生物模型的層次。也就是說,不可能通過忽視生物模型的存在達到真正的人類智能。甚至不可能達到狗的智能?;蛘咭粋€病毒的“智能”。
所以理論都具有它們的上下文環境。也就是說,它們都是基于一定的基礎而存在的。
蒯因認為,哲學應該遵從科學的步伐,應該附屬于科學。是科學的分支。是科學的衍生品。但是哲學卻不只關于科學,也并不只來源于科學。那么對于并不來源于科學的這部分哲學,又應該如何處理呢?
不能處理。但是他的這種思想及他的另一種思想即“信念之網”,卻是哲學的一個偉大進步。很多科學都是這樣,很多科學家都走到離終點最后一步前停止了。蒯因也停在最后一步。人的生命究竟是有限的。所有人都將停在某一步,難道不是嗎?就象所有的汽車都將停在某一個點,所有的動物,飛機,魚,哪怕是一朵云,一滴雨,都將最后停在某一個點一樣。
而意識到前人的止步,正是后人的責任。因此,哲學才得到其滾滾長流的歷史。
意思是,哲學所順從或依賴的并不只有科學。哲學依賴于人的欲望。人有無數種欲望。其中有理性的,有原始的。本質上他們都是一樣的。不然試問,原始欲望從哪里來?肉體唄。那么理性呢?難道它就不是來自肉體的嗎?
人肉是一切的基礎。把理性高高地放置在天上或上帝那里,是最大的愚蠢。即使是積累知識,它也最終必須來自于某一個真真實實的肉體。并且其傳遞過程本身也必須是一個真真實實的肉體過程。
這是唯物主義的精髓。
肉體當然可以統一。象牛頓的第一推動。但人腦是如此復雜,使用牛頓式的方法只能用來處理一些最簡單的東西如“力”這種對運動的描述或代表,或東西。牛頓也好,愛因斯坦也好,原子彈也好,人類的科技再怎么發達,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人敢站出來說,他已經徹底了解了人腦。
但哲學作為一種工具,不能被肉體的復雜性擋住。恰好相反,哲學作為人類“智能”最深刻的一個部分,它是不擇手段的。它不擇手段要達到它的目的。
一切人類知識都是“不擇手段”的。我們都等不到所有疑問都被“解開”的那一天。于是我們使用啟發性的手段。我們使用中間目標。對于現在的問題,其中間目標就是欲望。也就是說,我們不去探索欲望到底是怎么來的。恰好相反,我們從欲望開始,探索別的東西是怎么來的。
欲望所代表的并不是如“靈魂”般那么虛無漂渺的東西。欲望的時間性比較強。這使得它的可確定性或可識別性很強。這在相當程度上減少了它的神化色彩。是一個非常好的起始概念。
哲學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認知哲學。一部分是工具哲學。認知哲學以人為研究對象。工具哲學以欲望、目標為研究對象。研究如何達到目標,研究如何開始。研究出發點。
人都長有腦袋。有腦袋就會思考。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是“你”在思考。
是“思考”在思考。
思考存在,因為思考存在。思考是宇宙的一種行為。它是一個必然事件。所以有“人”,所以有“工具”。所以有“欲望”。所以有一切。
只有這樣,才能最終避免哲學向人肉神話的墮落。才能避免思考向人肉神話的墮落。而只有剔除了人肉神話的影響,哲學才能最終被納入唯物主義體系。
這樣的討論結果,與存在主義思想基本一致。但是存在主義是從以人為本的思想出發向外走。這里是從外面向內走從而找到了“人”。這樣的區別,使得“結果”大相徑庭:存在主義從以人為本走向了悲觀主義。它由于過于強調人與世界的分歧,走向了理性的主觀性道路但卻忽視了理發的能動性。理性的確是主觀的。但理性也是能動的。歷史證明,人類走的其實是一條樂觀主義道路。
沒有人可以在長期的悲觀中活下去。憂郁癥患者們最終很多走向自殺就是很有力的證據。人與世界當然存在差距,悲觀者將在這個差距中消亡,只有樂觀者才能在這個差距中存在。
所以,真正的存在主義必須首先存在,然后它才能存在。而要真正存在,它只能借助樂觀者的延續而存在。試想,如果有一天這個世界上的全部人類都變成嚴重的憂郁癥患者,什么主義都將不能存在。因為沒有了人,還有什么可以存在呢?
即使按照(傳統)存在主義自己的思想,人是一切的根源,所以當然人也是自己的根源。而一個連自己的載體(人)都不能“保住”的理論,要如何保住它自己呢?
其實哲學經常在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中搖晃。證明哲學的確是從屬于人的。也證明了存在主義在這一部分上的正確性。
此文的目的在于為“東西賣給誰?”這個問題的世俗/現實結論找到它的哲學基礎。結果的確找到了。
東西賣給買東西的人,在現在的形式系統下,都不可能得到解決。也就是說,任何形式推理系統都不可能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包括自然語言推理系統即人類推理系統。辯證系統也無法解決這樣的問題。辯證系統能解決動態“認識”的問題?,但因為它沒有一個動態發展的系統,對這種問題同樣無可奈何。
這就是所謂邏輯的無奈 。也是為什么在邏輯之外竟然還存在更基礎的學科的原因。因為世界并不因人的意志脆弱而改變。它永遠照著它自己的軌跡存在。哲學體現為一種人類對其的應對行動,只能走向第二條道路。
?
?
轉載于:https://my.oschina.net/digerl/blog/42735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Games, rules and ways: 东西卖给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对注册表项的访问被拒绝的解决
- 下一篇: linux中文输入法的安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