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双反闹剧何时休?
近年來,美歐針對我國光伏企業相關產品進行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貿易制裁呈現此起彼伏之勢。2015年年底,上一輪雙反制裁后的“價格承諾”即將到期,中國光伏企業有望擺脫束縛,公平參與到全球市場競爭中。然而,歐洲光伏制造商協會(EUProSun)向歐委會遞交了一紙訴狀,指控中國的阿特斯太陽能、中盛光電、昱輝陽光三家光伏企業存在將產品輾轉第三地銷往歐洲以規避關稅等違規行為。隨后,歐盟再次開啟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反規避”調查,并于6月8日宣布將對三家公司征收平均47.6%的高額關稅。
業內有觀點認為,歐洲光伏制造商協會的深層用心可能在于以“反規避立案調查”獲取的相關素材為借口,促使歐委會做出延長中歐間本應于2015年12月份到期的“價格承諾”(MIP)的決定。那么,這一次的“雙反”會不會是再度給予中國光伏企業帶來重創呢?
這種苦心謀劃的“雙反”真的能使他們本身獲利嗎?事物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在損害別人利益的同時,其實也給自己買下了隱患。反傾銷政策實行以后,歐洲市場的大型光伏電站建設幾乎絕跡。中國的生產商更多投入到美洲、非洲市場,這對歐洲是有害的,而且這種損害不止局限在太陽能工業領域。由此可見,歐盟的“雙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我們可以預見,若此次“雙反”得以施行,物美價廉的“made in China”光伏產品不僅將數量劇減,價格也會隨之水漲船高,這勢必對需求側產生消極影響。
“雙反”的直接影響是,很多規模較小的中國光伏生產企業放棄歐洲市場,而不愿放棄這些市場的企業也必然在多方面面臨成本增加的壓力。如此一來,歐洲的太陽能產業缺乏強力競爭的刺激,或將成為養在溫室的花朵,對其競爭力的提升有害無益。由此產生的蝴蝶效應還有就業崗位的減少,目前從事光伏領域的部分職工或將面臨“被”失業。諸多受力結合,將對歐洲產生太陽能產業增速放緩的合力。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歐盟力推的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步伐,給清潔能源使用占比的提高之路拋下幾塊不尷不尬的“絆腳石”。
面對歐盟再次襲來的“雙反”重拳,中國企業已經有了經驗,淡定處之。處在歐盟“雙反”漩渦中的三位主角,阿特斯、昱輝陽光、中盛光電,紛紛表態此次“雙反”對企業的影響并不大。
阿特斯近期的財報顯示,第一季度該公司全球各區域市場銷售收入占公司總銷售額比重分別為:美洲48.7%,亞洲和其他地區33.6%,歐洲17.7%。
新興市場的巨大“蛋糕”已經在幫助中國光伏企業逐漸消化歐盟“雙反”帶來的不利影響。2013年,日本躍居中國光伏組件最大進口國,進口額約22億美元,占中國光伏組件出口總額的22%。加之東南亞、南非等新興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成功將對歐出口份額由2012年的近65%擠壓至2013年的30%。中國光伏出口的戰略東移,讓中國光伏企業對歐盟市場的依賴性大大降低。此外,目前國內對于光伏產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更多的光伏企業將重點轉移到內銷上。雖然一直以來中國的光伏產品大多出口到國際市場,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
不斷出臺的光伏利好政策也在進一步打開國內市場空間。3月,國家能源局正式下發《2015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方案明確指出,2015年下達全國新增光伏電站建設規模17.8GW的目標,規模內的項目具備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基金補貼資格,國內光伏的發展潛力有望得到進一步的開發。
我國工信部與國家能源局、國家認監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先進光伏技術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的意見》,將“領跑者”計劃準入標準進行量化,意圖通過“領跑者”帶領全光伏行業突出重圍。未來可期的是,如果國內光伏企業真正實現由規模取勝過渡到以技術取勝,具備了更大的競爭力,屆時國際市場這個籃子也將能裝下更多的“中國菜”。
如此,歐盟若妄圖繼續以“雙反”來脅迫中國光伏企業妥協,最終只會成為一場乏善可陳的“鬧劇”而已。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光伏双反闹剧何时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16年ICT产业趋势预测
- 下一篇: 使用vue.js devtools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