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題西林壁古詩(題西林壁古詩的意思)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列表:
- 從《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我們得到的啟發(fā)是( )。
- 求古詩《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的意思
- <<題西林壁>>的全詩是啥?
- 題西林壁是什么詩
- 《題西林壁》蘇軾
從《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我們得到的啟發(fā)是( )。
《題西林壁》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也就是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huán)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
擴展資料: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zhì)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xiàn)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
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nèi)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tǒng)一。
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
求古詩《登飛來峰》和《題西林壁》的意思
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現(xiàn)為撫州東鄉(xiāng)縣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zhèn)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
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及第,歷任簽書淮南(揚州)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今浙江寧波)事、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一度調(diào)開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調(diào)知常州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繼召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多年的地方官經(jīng)歷,使王安石認識到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統(tǒng)治所面臨的危局是“內(nèi)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zhuǎn)積貧積弱的局勢。以歷史上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于覆滅的事實為例,王安石對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見的緊迫感,大聲疾呼:“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實現(xiàn)對法度的變革;不然,漢亡于黃巾,唐亡于黃巢的歷史必將重演,宋王朝也必將走上覆滅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臺執(zhí)政。熙寧初,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分,同年輕的宋神宗宋神宗議論治國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zhuǎn)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shù)年P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執(zhí)政前就認為,只有在發(fā)展生產(chǎn)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執(zhí)政以后,王安石繼續(xù)發(fā)揮了他的這一見解,曾經(jīng)指出:“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故臣以理財為方今先急”,而“理財以農(nóng)事為急,農(nóng)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趨農(nóng)為急”。在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發(fā)展生產(chǎn)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認為,要發(fā)展生產(chǎn),首先是“去(勞動者)疾苦、抑兼并、便趣農(nóng)”,把勞動者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使那些游手好閑者也回到生產(chǎn)第一線,收成好壞就決定于人而不決定于天。要達到這一目的,國家政權需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從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雖然強調(diào)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并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諸如農(nóng)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輸、市易、免行錢、礦稅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從農(nóng)業(yè)到手工業(yè)、商業(yè),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zhì)和戰(zhàn)斗力,強化對廣大農(nóng)村的控制;為培養(yǎng)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王安石親自撰寫《周禮義》、《書義》、《詩義》,即所謂的《三經(jīng)新義》,為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特別是由于變法的設計者王安石與變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產(chǎn)生分歧,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xù)推行下去。加上變法派內(nèi)部分裂,愛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政局的逆轉(zhuǎn),使王安石深感不安,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現(xiàn)為撫州東鄉(xiāng)縣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特強,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zhèn)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
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及第,歷任簽書淮南(揚州)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今浙江寧波)事、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一度調(diào)開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調(diào)知常州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繼召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多年的地方官經(jīng)歷,使王安石認識到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統(tǒng)治所面臨的危局是“內(nèi)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zhuǎn)積貧積弱的局勢。以歷史上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于覆滅的事實為例,王安石對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見的緊迫感,大聲疾呼:“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實現(xiàn)對法度的變革;不然,漢亡于黃巾,唐亡于黃巢的歷史必將重演,宋王朝也必將走上覆滅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臺執(zhí)政。熙寧初,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分,同年輕的宋神宗宋神宗議論治國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借以扭轉(zhuǎn)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鞏固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shù)年P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財,理財乃所謂義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執(zhí)政前就認為,只有在發(fā)展生產(chǎn)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執(zhí)政以后,王安石繼續(xù)發(fā)揮了他的這一見解,曾經(jīng)指出:“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故臣以理財為方今先急”,而“理財以農(nóng)事為急,農(nóng)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趨農(nóng)為急”。在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發(fā)展生產(chǎn)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認為,要發(fā)展生產(chǎn),首先是“去(勞動者)疾苦、抑兼并、便趣農(nóng)”,把勞動者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使那些游手好閑者也回到生產(chǎn)第一線,收成好壞就決定于人而不決定于天。要達到這一目的,國家政權需制定相應的方針政策,在全國范圍內(nèi)進行從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雖然強調(diào)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并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諸如農(nóng)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輸、市易、免行錢、礦稅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從農(nóng)業(yè)到手工業(yè)、商業(yè),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zhì)和戰(zhàn)斗力,強化對廣大農(nóng)村的控制;為培養(yǎng)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王安石親自撰寫《周禮義》、《書義》、《詩義》,即所謂的《三經(jīng)新義》,為學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特別是由于變法的設計者王安石與變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產(chǎn)生分歧,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xù)推行下去。加上變法派內(nèi)部分裂,愛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政局的逆轉(zhuǎn),使王安石深感不安,當他聽到免役法也被廢除時,不禁悲憤地說:“亦罷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chuàng)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文學的作用首先在于為社會服務。他反對西昆派楊億、劉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縣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上人書》)正因為安石以“務為有補于世”的“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書》,是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jù)對北宋王朝內(nèi)外交困形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變法主張,表現(xiàn)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國之疵”的進步思想。《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在敘述并闡釋宋初百余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的同時,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樹,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它對第二年開始施行的政,無異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馬諫議書》,以數(shù)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四事,嚴加剖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措詞得體,體現(xiàn)了作者剛毅果斷和堅持原則的政治家風度。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只用一二語,便可掃卻他人數(shù)大段”(劉熙載《藝概.文概》),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與邏輯力量。這時推動變法和鞏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成果起了積極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膾灸人口,《鯀說》、《讀孟嘗君傳》、《書刺客傳后》、《傷仲永》等,評價人物,筆力勁健,文風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給人以顯豁的新鮮覺。他還有一部分山水游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禪山記》,亦記游,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布局靈活并又曲折多變。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后期,在內(nèi)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qū)別。“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后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葉夢得《石林詩話》)。前期的詩歌,長于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fā)出了不平之聲。《感事》、《兼并》、《省兵》等,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nèi)政的腐敗,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擇將”的建議;《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tǒng)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經(jīng)世濟國的人才;《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通過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價,抒發(fā)了自己的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安石后期的隱居生活,帶來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化。他流連、陶醉于山水田園中,題材內(nèi)容比較狹窄,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抒發(fā)一種閑恬的情趣。但藝術表現(xiàn)上卻臻于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后山詩話》載黃魯直語)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詩,觀察細致,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xiàn)了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fā)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律詩則用字工穩(wěn),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于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后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余首。雖不以詞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詞曲概》)。《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通過描寫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壯景及懷古,揭露六朝統(tǒng)治階級“繁華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縱沉郁,被贊為詠古絕唱。它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蘇東坡豪放的先聲,給后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但是,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于強調(diào)“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xiàn)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理,晦澀干枯。
王安石詞集
浣溪沙
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回。愛閑能有幾人來。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南鄉(xiāng)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樓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漁家傲
平岸小橋千嶂抱,揉蘭一水縈花草。茅屋數(shù)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攲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梅花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春夜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孤桐
天質(zhì)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
明妃曲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曲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謝公墩》
萬事付鬼�,恥辱何足論。
《歲晚》
月映林塘淡,風含笑語涼。俯窺憐綠凈,小立佇幽香。攜幼尋新的,扶衰坐野航。延緣久未已,歲晚惜流光。
《山行》
出寫清淺景,歸穿蒼翠陰。平頭均楚制,長耳嗣吳吟,暮嶺已佳色,寒泉仍好音。誰同此真意,倦鳥亦幽尋。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鐘山晚步》
小雨輕風落楝花,細紅如雪點平沙。槿籬竹屋江村路,時見宜城賣酒家。
菩薩蠻
數(shù)家茅屋閑臨水,輕衫短帽垂楊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橋。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一兩聲。
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千秋歲引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
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臺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它情耽閣!可惜風流總閑卻!
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菩薩蠻.集句
海棠亂發(fā)皆臨水,君知此處花何似?涼月白紛紛,香風隔岸聞。
囀枝黃鳥近,隔岸聲相應。隨意坐莓苔,飄零酒一杯。
王安石變法失敗后,得勝的舊黨一下子失去了攻訐的對手,一黨一派一條心的日子士大夫是過不下去的,于是內(nèi)部又分裂為“洛黨”“蜀黨”和“朔黨”三黨,彼此之間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分歧互相謾罵,勢同水火,比當初同新黨的斗爭還要激烈。
4.思想保守,固執(zhí)己見,從骨子深處仇視深層次的社會變革
前文已經(jīng)說過,士大夫所受的教育只限于儒家學派的九本儒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尊祖崇古,強調(diào)祖宗的法度不可變。由這種思想武裝起來的士大夫也就自然而然地保守固執(zhí),表現(xiàn)在學術上是機械地照搬儒書上的教條;表現(xiàn)在政治上是反對任何古代沒有的東西,反對任何改革現(xiàn)狀的措施。
除了公元前4世紀的公孫鞅在渭河流域策動的那場令處于草昧狀態(tài)的秦王國一朝而霸、天下重歸一統(tǒng)的商鞅變法外,中國歷史上的變法都是失敗的,尤其是中世紀的王安石變法和近代戊戌維新的失敗,令后世的中國人扼腕嘆息。只要這兩個變法中的一個取得成功,今天的中國將是無與倫比的世界強國。在國外,阻礙變法的往往是最高統(tǒng)治者,封建中國則不然,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往往是變法的支持者和領導者,如宋神宗趙頊和光緒皇帝就是這兩次變法運動的護法神。變法的失敗,既得利益階層是當仁不讓的罪魁禍首,除此之外,士大夫也站在變法的對立面,他們本能地反對任何祖宗法典里沒有的新法。
王安石變法
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shù)年P系,并認為,只有在發(fā)展生產(chǎn)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zhí)政以后,王安石繼續(xù)發(fā)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fā)展生產(chǎn)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diào)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并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nóng)業(yè)到手工業(yè)、商業(yè),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zhì)和戰(zhàn)斗力,強化對廣大農(nóng)村的控制;為培養(yǎng)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xù)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啟迪
為了國家的富強,經(jīng)濟的昌盛,中國古代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和有為的政治家,無不變法圖存,經(jīng)歷著輝煌與失敗。這里面,有悲劇的英雄,有名標青史的能臣和帝王,也有曾經(jīng)叨擾千古罵名的歷史過客。王安石,便是這樣一位歷史的過客,留下了印跡,留下了身后的是是非非,卻并沒有留下輝煌。要說有輝煌的話,那也是文學,而非政績。
王安石詞集
浣溪沙
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回。愛閑能有幾人來。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南鄉(xiāng)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樓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漁家傲
平岸小橋千嶂抱,揉蘭一水縈花草。茅屋數(shù)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攲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梅花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春夜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孤桐
天質(zhì)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
明妃曲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曲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謝公墩》
萬事付鬼�,恥辱何足論。
《歲晚》
月映林塘淡,風含笑語涼。俯窺憐綠凈,小立佇幽香。攜幼尋新的,扶衰坐野航。延緣久未已,歲晚惜流光。
《山行》
出寫清淺景,歸穿蒼翠陰。平頭均楚制,長耳嗣吳吟,暮嶺已佳色,寒泉仍好音。誰同此真意,倦鳥亦幽尋。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其一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鐘山晚步》
小雨輕風落楝花,細紅如雪點平沙。槿籬竹屋江村路,時見宜城賣酒家。
菩薩蠻
數(shù)家茅屋閑臨水,輕衫短帽垂楊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橋。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一兩聲。
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千秋歲引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
東歸燕從海上去,南來雁向沙頭落。楚臺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無奈被它情耽閣!可惜風流總閑卻!
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夢闌時,酒醒后,思量著。
菩薩蠻.集句
海棠亂發(fā)皆臨水,君知此處花何似?涼月白紛紛,香風隔岸聞。
囀枝黃鳥近,隔岸聲相應。隨意坐莓苔,飄零酒一杯。
王安石變法失敗后,得勝的舊黨一下子失去了攻訐的對手,一黨一派一條心的日子士大夫是過不下去的,于是內(nèi)部又分裂為“洛黨”“蜀黨”和“朔黨”三黨,彼此之間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分歧互相謾罵,勢同水火,比當初同新黨的斗爭還要激烈。
4.思想保守,固執(zhí)己見,從骨子深處仇視深層次的社會變革
前文已經(jīng)說過,士大夫所受的教育只限于儒家學派的九本儒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又是尊祖崇古,強調(diào)祖宗的法度不可變。由這種思想武裝起來的士大夫也就自然而然地保守固執(zhí),表現(xiàn)在學術上是機械地照搬儒書上的教條;表現(xiàn)在政治上是反對任何古代沒有的東西,反對任何改革現(xiàn)狀的措施。
除了公元前4世紀的公孫鞅在渭河流域策動的那場令處于草昧狀態(tài)的秦王國一朝而霸、天下重歸一統(tǒng)的商鞅變法外,中國歷史上的變法都是失敗的,尤其是中世紀的王安石變法和近代戊戌維新的失敗,令后世的中國人扼腕嘆息。只要這兩個變法中的一個取得成功,今天的中國將是無與倫比的世界強國。在國外,阻礙變法的往往是最高統(tǒng)治者,封建中國則不然,最高統(tǒng)治者皇帝往往是變法的支持者和領導者,如宋神宗趙頊和光緒皇帝就是這兩次變法運動的護法神。變法的失敗,既得利益階層是當仁不讓的罪魁禍首,除此之外,士大夫也站在變法的對立面,他們本能地反對任何祖宗法典里沒有的新法。
王安石變法
由于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shù)年P系,并認為,只有在發(fā)展生產(chǎn)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zhí)政以后,王安石繼續(xù)發(fā)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fā)展生產(chǎn)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diào)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并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
<<題西林壁>>的全詩是啥?
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是什么詩
【名稱】《題西林壁》【朝代】北宋
【作者】[宋]蘇軾
【體裁】七言絕句
http://baike.baidu.com/view/273000.htm?fr=ala0_1_1(參考)
《題西林壁》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
西林:即廬山西林寺。
緣:因為。
此山:指廬山。
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后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各不同:不相同。
題:書寫;題寫。
登:攀登。
浮:漂浮。
側:從側面歪斜著看。
識:看清楚。
面目:指廬山的景色。
[編輯本段]直譯
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人不清楚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中。從中說明了一個道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編輯本段]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jīng)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fā)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tài)的廬山風景。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fā)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fā)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fā)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fā)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xiàn)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yōu)槭裁床荒艽_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對于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里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詩寫得巧妙別致,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我們讀過以后,仿佛自己也聰明了一些。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軾暢游廬山十余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余首贊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huán)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相同。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tài)。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并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聳立于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的廬山,自古有“匡廬奇秀甲天下 ”的美稱。這里不僅岡巒環(huán)列,山峰多達九十余座,而且長年云霧繚繞,煙雨彌漫。她那瞬息萬變、瑰麗奇迷的山色,為歷代文人騷客謳歌不已。唐朝詩人錢起這樣寫道: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只疑云霧里,猶有六朝僧。
廬山的風雨云霧使詩人感到驚異駭怪。廬山如此神奇莫測,似乎在于云煙霧靄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詩人蘇軾卻以他獨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這便是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這首詩,是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的西林寺時的作品。其實,十幾天前他剛入廬山的時候,曾寫過一首五言小詩:“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風趣地說,第一次見到廬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來常往。于是他 “往來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寫出這篇歌詠廬山的名篇。
在這里,詩人透過云霧的迷紗打算直接體認廬山本體。你看,他從橫里看觀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嶺;再從側面端詳,則是座座奇峰。無論是從遠處望,近處看,還是高處俯視,低處仰觀,所見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蘇軾并沒有象其他詩人那樣僅僅止于驚嘆和迷惘,而是進一步地思索:人們所看到的萬千異態(tài)畢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廬山的本來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廬山之外統(tǒng)觀全貌,一味山間留戀,“見木不見林”,自然難見其本像。
結尾二句,奇思妙發(fā),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jīng)驗、馳騁想象的空間。難道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嗎?小而言之,我們研討某個問題時,不是也有因為鉆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嗎?我們從事某項工作時,不是有時也由于糾纏一些枝節(jié)而難以自拔嗎?大而言之,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見而未能著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觀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于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語言卻異常淺顯。深入淺出,這正是蘇軾的一種語言特色。蘇軾寫詩,全無雕琢習氣。詩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種質(zhì)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xiàn)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這意境又是不時閃爍著熒熒的哲理之光。從這首詩來看,語言的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nèi)涵卻是豐富的。也就是說,詩語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邏輯性的高度統(tǒng)一。詩人在四句詩中,概括地描繪了廬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鮮明的感性與明晰的理性交織一起,互為因果,詩的形象因此升華為理性王國里的典型,這就是人們?yōu)槭裁辞О俅蔚陌押髢删洚斪髡芾淼木涞脑颉?br/> 如果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tǒng)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xiàn)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后另辟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風格,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親蘇洵的長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舊黨。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題西林壁古詩(題西林壁古詩的意思)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題西林壁古詩(題西林壁古詩的意思)的問題希望對你有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爱的格言大全(爱的格言大全励志)
- 下一篇: 懂感恩的人的经典语句(懂感恩的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