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高效人士七习惯—从依赖到独立
第二部分 個人的成功:從依賴到獨立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愿景的原則
人性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不僅能消極選擇反應,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
采取主動并不表示要強求、惹人厭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為自己開創前途的責任。
最令人鼓舞的事實,莫過于人類確實能主動努力以提升生命價值。——梭羅
人類特有精神活動,而動物缺乏這種自覺(self-awareness),也就是自我覺察的能力。這是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以及能夠不斷進步的關鍵;同時也是我們能從經驗中汲取教訓,并且改善習性的根本緣由。
憑借自覺意思,我們可以客觀檢討我們是如何“對待”自己——也就是我們的“自我思維”(self-paradigm)。所有正確有益的觀念都必須以這種“自我思維”為基礎,它影響我們的行為態度以及如何看待別人,可說是一張屬于個人的人性本質地圖。有了這種認識之后,將心比心,我們也就不難體會他人的想法。否則難免會以己之心度人之意,以致于表錯情會錯意。幸好人類獨有的自我意識,使我們能夠檢討自己的自我思維究竟卻是發自內在,還是來自社會的制約與環境的影響。
社會眼中的我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唯一想象來自“社會眼中的我”(social mirror)——依照時下流行的價值觀以及四周人群的看法來衡量自己,那么所看到的景象就仿佛是從哈哈鏡里反射出來的自己。
目前一般人都認為,人性是環境與制約作用的產物。的確,制約作用對人的影響極大,前面我們也提到這一點。但若認為人的意志無法克服社會制約,未免錯的離譜。
不過這類“決定論”相當盛行,可分為三大類:
一、基因決定論(genetic determinism):認為人的本性是祖先遺傳而來。
你的脾氣不好,那是因為祖父母就是這樣,借著基因承襲到你身上。
二、心理決定論(psychic determinism):強調你的個性是父母種下的因。
父母的教養方式與童年的經驗,造就了今日的你。你從不敢強出頭,因為從小爸媽告誡不可以這樣。你每次犯錯誤都內疚不已,因為你忘不了小時候表現欠佳所受到的排斥與心理傷害,以及被拿來與別人比較的感受。
三、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主張環境決定人的本性。
周遭的人與事,例如老板、配偶、子女,或者經濟狀況、國家政策,都可能是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刺激-回應”理論,我們對某一刺激的回應,受制約作用所左右。
選擇的自由
要回答上述疑問,請先看弗蘭克爾的感人事跡。
在二戰時期,慘遭納粹黨的迫害,在監獄中,他領會到“人類終極的自由”(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他只知曉這種自由是納粹軍人永遠無法剝奪的。在客觀環境下,他完全受制于人,但自我意識卻是獨立的,超脫于肉體束縛之外。他可以自行決定外界的刺激對自身的影響程度。換句話說,在刺激與回應之間,他發現自己還有選擇如何回應的自由與能力。
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弗蘭克爾運用難得的自我意識天賦,發掘人性最可貴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選擇的自由”(freedom to choose)。這種自由來自人類特有的四種天賦。除自我意識外,我們還擁有“想象力”(imagination),能超出現實之外;有“良知”(conscience),能明辨是非善惡;更有“獨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能夠不受外力影響,自行其是。
“積極主動”的定義
弗蘭克爾在獄中發現的人性典則,正是追求圓滿人生的首要準則——“積極主動”(be proactivity)。這個英文文字如今經常出現在管理方面的著作里,但大部分字典都查不到。它的涵義不僅止于采取主動,還代表必須為自己負責。個人行為取決于自身,而非外在環境;理智可以戰勝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責任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能夠積極主動的人深諳其理,因此不會把自己的行為歸咎于環境或他人。他們接人待物是根據自身原則或價值觀做有意識的抉擇,而非全憑對外界環境的感覺來行事。
積極主動是人類的天性,如若不然,那就表示一個人在有意無意間選擇消極被動(reactive)。消極被動的人易被自然環境所左右,在秋高氣爽的時節里,興高采烈;在陰霾晦暗的日子,就無精打采。積極主動的人,心中自由一片天地,天氣的變化不會發生太大的作用,自身的原則、價值觀才是關鍵。如果認定工作品質第一,即使天氣再壞,依然不改敬業精神。
消極被動的人,同樣也受制于社會“天氣”的陰晴圓缺。如果受到禮遇,就愉快積極,反之則退縮逃避。心情好換建立在他人的行為上,別人不成熟的人格反而是控制他們的利器。
理智重于情感的人,則經過審慎思考,選定自己的原則、價值觀,作為行為的原動力。他們與感情用事、陷溺于環境面無法自拔的人截然不同。不過,這并不表示積極主動的人對外來的刺激無動于衷。他們對外界的物質、精神與社會刺激仍會有所回應,只是如何回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時候,不幸的遭遇固然會使人身心受傷,但是基本人格可以不受影響。愈是簡單痛苦的經驗,反而愈能砥礪志節,堅強意志,提升面對未來考驗的勇氣,甚至于感召他人。 弗蘭克爾曾指出人生共有三種重要的價值:
一是經驗價值(the experiential value),來自遭遇;
二是創造價值(the creative value),出自個人獨創;
三是態度價值(the attitudinal value),也就是面臨困境;
這三種價值中,境界最高的是態度價值。
逆境往往能激發思維的改變,使人以全新的觀點去看人與事,進而審視自己與生命的意義;并由此獲得難能可貴的見地,令人感動不已。
采取主動
人性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不僅能消極選擇反應,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
采取主動并不表示要求強求、惹人厭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為自己開創前途的責任。
有意想更上一層樓的人,加倍積極進取,不妨做愛好和能力的測驗,研究適合從事的行業。甚至設法打聽試圖加入的機構正面臨何種難題,然后以有效的表達式,向對方證明自己能夠協助他們解決問題。這叫做“顧問式銷售”(solution selling),是事業成功的主要訣竅之一。
太多人只是坐等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事實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爭取而來的。 要求責任感并非貶抑,反而是一種肯定。主動是人的天性,尊重這種天性,至少可提供對方一面鏡子,以便清晰而未扭曲的反映自我。
由于個人的成熟度不同,對尚處于情緒依賴階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但至少可創造有利的氣氛,逐漸培養他的責任感。 化消極為積極 積極主動與消極被動有天壤之別,尤其再配合聰明才智,差距就更遠了。
想要生命的產能與產出平衡,進而追求圓滿人生,主動精神實在不可缺少。因此本書其余六個習慣,都是以積極主動的精神為后盾。每個習慣都仰賴你積極主動,如果你消極等待,你就會受制于人,一旦受制于人,發展與機會便不會降臨。
積極主動又與積極思考有所不同。積極主動不僅承認現實,也肯定有權選擇對現實環境做出積極回應。
任何團體,包括企業、社會團體及家庭,都可以匯集各個成員的聰明才智,對環境主動出擊,以達成群體的共同目標,建立積極主動的企業文化。
不要說“我辦不到”
我們可以利用自我意識檢討自身的觀念,以言語為例,它頗能真切反映一個人對環境的態度。習慣于消極被動的人,言語中就會流露出推卸責任的個性。
行動勝于“感覺”
推諉責任的話語往往會強化宿命論。說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腦,變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別人的不是、環境惡劣,甚至與星座也有關系。
在所有進步的社會中,愛都是代表動作,但消極被動的人卻把愛當做一種感覺。好萊塢式的電影就常灌輸這種不必為愛負責的觀念——因為愛只是感覺,沒有感覺,便沒有愛。事實上,任由感覺左右行為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積極主動的人則以實際行動來表現愛。就像父母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帶至人世,愛是犧牲奉獻,不求回報。又好像父母愛護子女,無微不至,愛必須通過行動來實現,愛的感覺由此而生。
關注圈與影響圈
從一個人對周遭事務關注范圍的大小,以及發揮影響力的意志強弱,也能判斷態度是否積極。每個人都有一些關注的問題,包括健康、子女、事業、經濟狀況或世界格局,這些可歸入“關注圈”(circle of concern)。其中,有些是個人可以掌握的,有些則無能為力。把個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來,就形成“影響圈”(circle of influence)。
著重于“影響圈”的人,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為的事情,所獲成就將使影響圈逐步擴大。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全神貫注在“關注圈”,時刻不忘環境的種種限制、他人的種種缺失,徒為無法改變的狀況擔憂。結果是怨天尤人、畏畏縮縮,受迫害的感覺日益強烈。由于著力方向錯誤及由此而生的副作用,影響全便會縮小。
由于每個人的地位、財富、角色與人際關系不同,在某些情況下,影響圈可能大于關注圈。這反映出此人自私淺薄,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受制于人。
影響力的發揮固然有輕重緩急,無法完全脫離 關注的目標。不過積極主動的人,關注圈應與影響圈不相上下,如此影響力才能做最有效的發揮。
別讓問題制服你
根據自主程度的高低,人生的問題可分為三類:個人可直接控制(與自身行為有關);個人可間接控制(與他人行為無關);無法控制(已成過去或客觀環境使然)。
積極主動的人對影響圈中的這三類問題,都有應對之道。
<1>.可直接控制的問題:解決之道在于改變習慣,這是我們絕對做得到的。
本書第二部分“個人的成功”中討論到的習慣一、二、三即屬這一類。
<2>.可間接控制的問題:又賴改進發揮影響力的方法來加以解決。
這在第三部分“人際關系的成功”中的習慣四、五、六中有所討論。曾有30余種截然不同的方法,足以影響他人。通常一般人頂多知曉個三四招:不外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成功便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或唇槍舌戰、拳腳相向。若能揚棄傳統壓制對方的觀念,學習有效的新方式,你可以施展得更為游刃有余。
<3>.無能為力的問題:我們的責任就是改變嘴角的線條——以做微笑、真誠平和的態度,接納這些問題。
縱使有再多不滿,也要學習處之泰然,如此才不至于讓問題制服了我們。不管一個問題是能直接控制還是無法控制,或是能間接控制,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都在于改變我們的習慣,改變我們的影響途徑,改變我們看問題的方式。而所有這些,都在我們所能控制的影響圈之內。
用心擴大影響圈
一旦化學方程式有某一部分改變,整個化學變化就會改觀。同樣的,只要我們開始對環境做選擇性的回應,影響力也會大增。
有人誤以為“積極主動”就是強出頭、富侵略性或無視他人的反應,其實不然。積極主動的人只是反應更為敏銳,更為理智,能夠切乎實際并掌握問題的癥結所在。
想了解一個人的關注圈與影響圈,從言語中就看出一些跡象。
先從自己做起
“外在環境是造成問題的癥結所在”,這種想法不但錯誤,而且正是問題的根源。假使不能反求諸己,一味希望外在環境改變來達成個人的愿望,無異于任憑別人擺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改變個人的行為,做個更充實、更勤奮、更具創意、更能合作的人,然后再去影響環境。人人都可以為自己的生命負責,為自己開創有利的環境,而不是坐等好運或惡運的降臨。
不怕犯錯誤只怕不改過
在我們把生命重心由關注圈轉移至影響圈前,有兩件事值得考慮,那就是自由選擇的后果與錯誤。
每個人固然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與反應,但后果仍由自然法則來決定,非人力所能左右。比方一步跨到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的正前方,可以出自個人的選擇,但后果卻在影響圈之外,非人所能控制。又比方,有人喜歡玩弄欺詐手段,如果不被揭發,雖不會受到社會的懲罰,但是人格上的污點卻無論如何難以抹殺。
因此我們固然享有選擇的自由,可是也須承擔隨之而來的后果。人的一生中,選擇錯誤的幾率頗大,無怪乎常會有悔不當初的遺憾,但木已成舟,這些都需列入個人無法控制的關注圈。
對于已難挽回的錯誤,積極主動的做法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認、改正并從中汲取教訓,這樣才能真正反敗為勝。犯了錯誤卻不肯承認,等于錯上加錯,自欺欺人。為自己造成的錯誤編織各種理由加以辯解,則形同掩耳盜鈴,反而愈描愈黑,受害的還是自己。
因為對我們傷害最深的,不是別人的所作所為,也不是我們自身的缺失,而在于不能正視這些缺失。那就仿佛被毒蛇咬了,卻追上前想去抓蛇,反使毒性散得更快,還不如盡快設法吸出毒汁。因此,切勿文過飾非,以免一錯再錯。
作出承諾,信守諾言
讓我們再回到影響圈上,這個范圍所環繞的核心就是許諾與實踐諾言。對自己對別人有所承諾,并且從不食言,是積極主動精神最崇高的表現,同時也是個人成長的真義。憑借人類天賦的自我意識與良知,我們可以檢討自己,找出有待改進之處及尚可發揮的潛能。然后運用想象力及獨立意志,立定志向,許下承諾,矢志達成。這就是人類成長的過程。
許諾與立志可以使我們掌握人生。有勇氣許下承諾,即使是小事一樁,也能激發自尊。因為這表示我們有自制力,并有足夠的勇氣與實力來承擔更多責任。經由不斷許諾與實踐諾言,終有一天榮譽感會凌駕情緒性反應之上。所以,對自己信守諾言的力量,正式圓滿人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之一。
積極主動:為期三十天的試驗
我們雖沒有弗蘭克爾在死亡集中營的經歷,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已足以使我們培養積極主動的精神,來應付人生無比龐大的壓力。不論是面對交通阻塞,或是顧客的無理要求,都需要這種修養。它表現在我們如何集中心力,如何看待問題以及如何遣詞用句上。
我建議各位利用30天的時間,身體力行積極主動的精神。在這30天內,全力專注于影響圈的事物,許下承諾并予以兌現。做照亮他人的蠟燭,而非評判對錯的法官;以身作則,不要只顧批評;解決問題,不要制造問題。
在婚姻、家庭、工作中,都可以試行這個原則。不必怪罪別人或文過飾非,不怨天、不尤人,但求盡其在我。
對他人的缺失要心存憐憫,別人如何待我,并不重要,要緊的是何以待人。別活在父母、同事或社會的驅使之下,請善用天賦的獨立意志,為自己的行為與幸福負責,如此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與幸福。
英國辭典編纂家兼作家約翰遜曾說:滿意之泉必須源自內心。若不了解人性,而企求不改變自我就可以找到幸福的人,終其一生必定虛擲于無意義的追求之中,且日益增長其企圖擺脫的痛苦。
立即行動
一、以一整天時間,傾聽自己以及四周人們的用語,注意是否常有“但愿”、“我辦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現。
二、依據過去經驗,設想近期內是否會遭遇一些令人退縮逃避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影響范圍之內嗎?你應該如何本著積極主動的原則何以應對?請在腦海中——模擬。提醒自己,刺激與回應之間還有余地,并把握自己選擇的精神。
三、從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個令你備受感挫折問題。判斷它屬于直接、間接或無法控制的問題,然后在影響圈內尋覓解決的第一步驟,并付諸行動。
四、試行積極主動原則30天,觀察影響圈是否有任何變化?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SanMaoSpace/archive/2013/05/07/3065778.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摘录]高效人士七习惯—从依赖到独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七宗罪
- 下一篇: 怎样判断RadioButtonList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