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SAP的标准委外采购中都有哪些坑
摘要:委外采購也即外包業務,是SAP實施中一個常見的業務場景。 今天我們就看看大神們在各種項目中遇到的“坑”之匯總吧。
正文:
先復習一下,委外業務產生的幾種情況:
情況1):短期內訂單過多而產能不足,為了如期交貨需要發外加工
情況2):產品的某些工序企業缺少對應的生產工藝而需要外包
情況3):企業從降低成本和總體投資的角度選擇外包并獲得比自制更低的成本情況4):企業選擇將非核心的業務外包以聚焦到主營業務
對于這種半產品/組件或產成品的委外業務,SAP提供了標準委外采購和工序委外兩種場景。今天我們先詳細講講標準委外采購中,SAP系統都有哪些不太符合國情的設計或特性,俗稱“坑”。
***注:以下坑不按大小排序,請自動對號入座
“坑1“:標準委外采購中不支持后繼物料。
后續物料是PP模塊中替代的一種應用場景,即當B物料替代了A物料且A后續不再使用,則可以應用后續物料的功能。下圖為13100288替代13100280的物料主數據設置示例:
?
此坑現象:1)MRP跑出來的委外采購申請的組件中沒有出來新的物料B,還是舊料A;2)手工下的采購訂單中的組件也是舊料A;
曾經有個項目,年輕的PP顧問不慎把MM帶到坑里來,幾經折騰,SAP告訴他們這個NOTES:
?
簡單翻譯一下:“不關我SAP的事,這種情況我本來就這么設計的,既然你要這么用,后果得你自負”。
但是流程都和用戶談好了,你告訴我不支持,這臉可打得啪啪啪地響。于時,為維護我們高級資深大神顧問的體面,開始了以下填坑之路:
1)方法:按NOTES的提示,改為MRP先跑出計劃訂單,再轉采購申請。結論:顧問卒。計劃訂單和采購申請的組件仍還是舊料A。
2)方法:1)中的方法優化一下,把計劃訂單的類型由F外購改為E自制。結論:成功跑出新料B,但用戶操作MD15計劃訂單轉采購申請時得手工一個個修改成委外。終論:用戶把顧問痛毆一頓,顧問卒。
3)方法:繼續優化,MD15中增強一下,自動把這類計劃訂單改為外購。結論:階段性成功。穩定運行1周后,隨機出現組件錯誤,部分訂單還是舊料A。
4)方法:繼續填坑,采購申請、采購訂單均做增強校驗,組件錯誤時終止用戶的操作。結論:顧問回家躲用戶去了。
5)方法:以上解決方法穩定運行1個月后,財務投訴,新的替代料B全部沒扣料記錄。繼續填坑:原因竟然是SAP的MIGO中默認不會把委外扣料中,組件類型為替代料的行項目帶出來。只能繼續增強,顧問含淚整理出少扣料的清單,按清單調整好系統的數據。再增強填上此坑,增強代碼如下:
?
***截止發文前,此坑仍不完全填完。各位觀眾切記萬萬不可輕易踩到此坑呀。
“坑2“:標準委外采購中發料及委外庫存不支持按訂單進行管理。
此坑現象:1)MB1B參照采購訂單發料時,發料數量永遠等于組件的數量,不會考慮已發料的數量;2)ME2O或ME2ON的現象同1)的情況,不會考慮已發料的數量;3)無法按采購訂單查詢委外發料情況。
簡單分析一下,可以將標準委外的發料按自制的反沖料來看,你見過反沖料能按每個生產訂單來管理的么?所以就不難理解,SAP為什么這么來設計了。可在國內的業務情況和實際的需求,會帶來以下幾點困難:1)委外發料無法按單管控,意味著我不清楚哪張單發了料,哪張單沒發料;2)委外發料需要分批進行時,發料計劃沒法安排,天知道你這張單還欠了哪些料。3)沒法管控委外供應商處的材料庫存及消耗情況。
下圖為SAP供應商庫存保存的表結構,很明顯看到是沒有采購訂單字段的:
?
填坑指南:
方法1):通過MB1B或ME2ON/ME2O的增強,把采購訂單及行項目放到541或542憑證的對應字段;然后在增強中檢查歷史發料情況,不允許超訂單發料。此方法可以滿足用戶“防呆”的需求。
方法2:創建一個自定義的發料和退料的程序,以及對應的委外收發料報表,舍棄SAP標準的委外發料功能。
“坑3“:標準委外采購中收貨時調整成品的數量可能不會同步更新組件扣料的數量。
此坑現象:1)MIGO時,先改成品的收貨數量,再展開組件清單,此時組件的543扣料數量是正確的;2)在組件已展開的情況下,再次更改成品的收貨數量,組件數量不會更新,即數量是不正確的。
填坑指南:
通過增強校驗組件扣料的數量與成品收貨數量的比例,與訂單的組件比例進行簡單的對比,如果差異過大,則進行提示。
更好的填坑方法,歡迎與我們分享。
“坑4“:標準委外采購中扣料的數量可以自由調整。
此坑現象:1)MIGO時,組件543的扣料數量可以自由修改,SAP不會進行任何的檢查或提示。
填坑指南:
此坑無解。通常來說,用戶在某些情況下是需要調整扣料數量的,SAP這么設計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或許可以考慮做些增強校驗,當調整的差異過大時,進行一些提醒。
“坑之5“:標準委外采購中扣料的數量是向上取整的。
此坑現象:1)MIGO時,按成品收貨數量計算的組件數量是向上取整的。2)當對訂單進行分批收貨時,可能導致最后一筆或數筆收貨時組件的委外庫存不足,并且不能正常完成收貨。
填坑指南:
當組件與成品不是整數倍的關系,或組件存在損耗率時,都會導致這種現象。比如電子高科技行業,一塊板子需要1塊芯片,假設損耗是10%。委外加工10塊板,則發料11個芯片。第一次收貨9塊板,扣料9.9個芯片,向上取整后扣料10塊芯片。第二次收剩余的1塊板,扣1.1塊芯片,取整后應扣2塊芯片;此時芯片的供應商庫存已扣為0,委外庫存已不足。
此種情況下,也是基本無解。可以看出,SAP整個的委外的設計還是不夠周密的,對這些特殊情況難以解決。以下是某某項目通過增強來解決的思路,僅供各位參考:1)MIGO時,統計543/544物料憑證并計算出收貨行項目組件在當前訂單的歷史扣料數量;2)通過訂單的組件數量減去歷史扣料數量,得到剩余可扣料數量;3)如果當前組件的扣料數量大于剩余可扣料數量,修改當前組件的扣料數量為剩余可扣料數量(需要大于0)。
“坑6“:標準委外采購中扣料不支持按訂單進行管控。
此坑現象:1)MIGO委外收貨時,A訂單沒有進行過委外發料,但B訂單已發。2)此時A訂單能正常收貨,消耗了B訂單的委外庫存。
填坑指南:
此坑根本原因還是SAP的委外業務設計是按反沖的原則來設計的,很難從根本上解決。以下增強的思路供參考:1)增強的前提是前面的按采購訂單發料的坑已填,541/542的憑證上需要含采購訂單及行項目號;2)MIGO委外收貨時,統計委外組件已扣料數量,以及已發料數量;3)當扣料數量>(已發料數量-已扣料數量)時,進行提示。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转】SAP的标准委外采购中都有哪些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温故知新】CSS学习笔记(选择器)
- 下一篇: DATA - RANGE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