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思维】上市定价
這一講,我們重點說說股權融資。公司如果想要進行股權融資,就一定會涉及定價問題。
我問你,你覺得定價是越高越好嗎?
你可能會說,肯定啊,定價越高,公司能拿到的錢就更多。
先給你講講Facebook公司上市的經歷。
2012年,Facebook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股票發行價38美元。上市三個月后,公司估值一路下滑,市值蒸發了超過500億美元。500億美元是個什么概念?已經上市的小米,準備上市的美團,和還不確定能否上市的今日頭條, 這三家公司的估值都在500億美元左右。三個月蒸發了一個小米,美團,和今日頭條。當時,紐約時報馬上發了一篇文章,標題是《CFO是Facebook市值蒸發罪魁禍首》。
發生了什么?
原本Facebook擬定的IPO價格區間為29美元至34美元,但Facebook 的CFO伊博斯曼不斷上調報價,致使最終的IPO發行價增至38美元。你可能會問,為什么Facebook CFO伊博斯曼要為IPO定價背鍋呢?發行價高不是很好嗎?說明他幫公司融到了更多的錢。但真的是這樣嗎?
融資是重復博弈
先給你一個講我在希臘的經歷。 我去圣托里尼島上一家小飯店吃飯,看到水缸里有一種長得奇怪的魚,就隨意問了一嘴:這是什么魚啊?還沒等我反應過來,服務生馬上撈起那條魚摔死在地上,然后說一句:100歐元。
100歐差不多是700多人民幣。
沒辦法,我們還是掏錢買了這頓“大餐”。
為什么這家店敢宰游客?因為游客基本都是“一次性消費”。從北京到圣托里尼要先坐15個小時飛機到雅典,然后再坐8小時的船才能到,你看多費勁。所以大部分游客都不會多次跑去那么遠的地方旅游,所以對于商家來說,他們也不需要回頭客。
從財務角度來說?飯館的策略對嗎?
非常對。 “一錘子買賣”在博弈論中叫:單次博弈。根據博弈論的推理,飯館老板的“最優策略”就是宰你沒商量。
但是企業融資是“一錘子買賣”嗎?
根據統計,2015和2016年,分別有800多家上市公司都進行了增發,也就是說,上市之后在資本市場中再次增加股票發行,進行融資。
所以你看,上市融資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持續不斷的活動。
因此財務高手關注的不是眼下一次的融資收益,而是公司未來所有融資收益的總和。
多次交易和“一錘子買賣”有什么不一樣?
假設你家門口有個固定的水果攤。有天你去買西瓜,老板挑了一個,稱了下重量說:54塊。你一模口袋,發現只有50塊錢。這時老板笑了笑說:行,就50吧,下次你再來買瓜啊。你拿著瓜,高高興興回家了。
為什么老板愿意少收4塊錢?因為他知道你就住附近,經常買水果。所以他和你的關系是:重復博弈。他看的不是一次交易的得失,而是重復博弈的長遠利益。
所以,當博弈雙方是“一錘子買賣”時,大多會選擇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方法。但雙方如果是一場重復博弈,他們就會把重復博弈的總體利益作為更重要的衡量標準。
所以,融資定價并不是越高越好。
【融資決策錯誤的財務和非財務影響】
那你可能會問,定價過高的影響有多大呢?
非常大,而且影響很長遠。
金融學知名教授Jegadeesh and Titman兩人研究發現,股票收益具有“動量效應”。
動量效應也叫慣性效應,只指股票的收益率有延續原來的運動方向的趨勢。過去一段時間收益率高的股票在未來獲得的收益率仍會高,過去收益率低的股票未來收益率仍然會低。
據統計,在所有上市90天后股價低于IPO發行價的科技公司中,有67%上市一年之后這種狀況仍會持續。
你想想看,由于IPO定價過高而導致的股票價格和投資收益大跌的股票,會一直持續跌勢,大家還敢買嗎?
定價錯誤給企業帶來的最大影響,其實不是財務方面的,而是人才方面的。
你肯定聽過這么一句話:二十一世紀人才最貴。
創業公司不是拿現金薪酬吸引員工的,而是用一張紙,那張紙就是期權。
如果公司倒閉了,這張紙就是一張廢紙。但是,一旦公司上市,這張紙就價值連城了。
比如小米上市,據說前十號員工都能成為億萬富翁,就是靠的期權。
但是這些員工得把股票賣了,才能實際拿到錢,所以,他們能拿到多少錢和股價是直接相關的。股價越高,他們的收益就越大。
如果公司上市后股價一路走低,那么他們能套現的錢就會變少。
事實上,倫敦商學院2017年做了一項全球14個國家的研究,發現員工滿意度和公司股票的回報率顯著正相關。回報率越高,公司越能夠留住人才。
把錢留在桌面上
那么聰明的公司會怎么做呢?
他們會在IPO的時候,留一部分錢在桌面上。
把錢留在桌面上,其實是金融學的一個俚語,英文叫Leave money on the table。指的是公司融資的定價低于股票市場收盤價,中間的那部分價差,在金融學中叫“抑價”或者“折價”。
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定價27美元。而當天的收盤價是122.54美元,也就說,股民其實愿意用122.54美元的價格買百度的股票,但是百度只要了27美元。這中間的差價,就是百度“留在桌面上的錢”,這對新股投資者來說是一筆無風險收益。
1989年,金融學教授Franklin Allen和Gerald Faulhber在頂級金融期刊上發表的一篇名為《在IPO市場上用折價作為信號》的論文。他們研究表明,越是質量高,對未來發展有信心的公司,越是會選擇在上市時折價發行,而不是想著“撈一筆”的心態。
這種行為其實向資本市場傳遞了一個正向的信號。而他們上市時的損失能夠通過后續增發彌補回來。因為一旦投資人明白這些是高質量、值得投資的企業,那么未來他們就更愿意把錢投給這些企業。
【課堂小結】
財務高手看待融資定價的方式有兩個。
第一,融資活動是重復博弈。重復博弈中,總體利益比單次的融資收益更重要。
第二,公司可以通過“把錢留在桌面上”的折價發行方式,向資本市場發送自己是高質量企業的信號。?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财务思维】上市定价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BC】如何将自定义的区域菜单添加到系统
- 下一篇: 【CO】内部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