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代汉,晋代魏,背后是士族与寒族的博弈,也是士族门阀的形成时期
近期,《軍師聯盟》這部劇正在熱播,廣受好評。這部劇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演繹了曹魏政權內部各方勢力角逐的歷史。這部劇除了制作考究外,更是展現了不同于《三國演義》軍事主線的權謀與朝堂之爭,這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
劇中,曹操死后,曹丕代漢,試圖推行新政,以士族的力量制約權貴的勢力??v觀漢末、曹魏直到晉朝的朝代更替,我們會發現每個朝代建立的基礎是不同的。
漢代的人才的獲得是以察舉制為主體的,這也為士族勢力的不斷增長提供了基礎。漢朝的立國基礎就是大的士族。而漢末的混亂局勢大致是這樣的:朝廷內部是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外部則是軍閥林立。而這些軍閥中勢力較大的袁紹、袁術、劉表、孔融等都是儒家的士族大家。
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朝的權利漸漸轉移到曹氏家族。曹操本身不算是士族出身,對于士族把持言論、文化、知識的局面不甚滿意,提出了“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方式。但是,士族的勢力是不可小覷的,其中袁氏就是士族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袁紹政權更是北方士族的依附之所,而“官渡之戰”的結果,以及袁術的覆滅,給了士族以巨大打擊。曹操想要統一北方,以及具有可以統一北方的強大實力,使得曹操和士族之間需要一種合作,因此曹操對荀彧、荀攸、崔琰等人的使用,是一種寒族和士族的妥協。
曹操執政的二十幾年,其政權的基礎是曹氏、寒族與士族的混合。而曹操一直不忘對士族的打壓,孔融、荀彧、崔琰的死亡就是代表。而這些代表人物的死,使得士族對曹氏產生了很大的不滿,這也使得曹丕稱帝因為得不到士族的支持而受到阻礙。后來曹丕采納了陳群的意見,確立了“九品官人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系,才得以讓漢獻帝禪讓,登基為皇帝。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它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其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這種選官制度,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可以說,曹丕為了稱帝而建立的九品官人制,使得士族的勢力得以增長。而士族勢力增長的最大獲益者卻并不是曹丕及其繼承者,而是司馬氏?;蛟S是曹氏的皇帝過于短命,沒有給魏打下堅實的基礎,到第三代皇帝時,司馬氏便掌握了曹氏大權,一如幾十年前的漢末。
陳寅恪先生認為:魏晉統治者的社會階層是不同的。河內司馬氏是地方上的親族,是儒家的信徒;而魏朝的皇室譙縣曹氏則是非儒家的寒族。魏晉的興亡遞嬗,不是曹、司馬兩姓的勝敗問題,而是儒家豪族與非儒家的寒族的勝敗問題。司馬氏也是屬于士族一類,因此九品官人制的確立,曹氏缺乏強勢人物,為司馬氏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機遇。而司馬氏的成功也給了士族門閥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寒族】:
所謂“寒族”,是指素士、農、工、商、兵、其他半自由民,及非自由民如奴婢、門客等,基本上由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構成,他們的祖父輩基本上沒有參與統治階層的跡象。
【士族】:
也是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門閥制度是中國歷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系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于其仕途的影響,遠大于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直到唐代,門閥制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制度所取代。
【望族】
亦稱“姓族”,指很有聲望的家族。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魏代汉,晋代魏,背后是士族与寒族的博弈,也是士族门阀的形成时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损失厌恶心理”怎么影响了我们?
- 下一篇: PP模块常用事务代码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