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加工编程计算机的配置,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编程.ppt
計算機輔助數控加工編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epth cuts”前打勾在深度方向增加分層切削次數如下圖: “Lead in/out”增加切入、切出刀具路徑如下圖: 步驟五 輪廓加工刀具路徑生成 用鼠標單擊確定按鈕,就可生成加工刀具路徑; 步驟六 加工模擬 單擊”Backplot”可路徑模擬;“Verify”實體模擬加工: 舉例 步驟一 設計圖示零件 步驟二 平行粗加工刀具路徑的生成 (1)選擇主菜單(Main Menu)----刀具路徑(Toolpaths)---曲面(Surface)----粗加工(Rough)----平行加工(Parallel)----凸出型(Boss)----所有(All)----曲面(Surface)----完成(Done); (2)進入“平行粗加工刀具參數設置”對話框,選擇直徑為20mm的端銑刀; (3)單擊“曲面參數(Surface Parameters)”設置參數: 單擊“方向(Direction…)按鈕,設置”進刀/提刀方向(Plunge/Retract)對話框 (5)單擊“平行粗加工參數(Rough parallel parameters)”設置參數: (6)單擊“確定”即可生成刀具路徑。 步驟三 模擬加工 Cimatron E軟件加工模塊功能簡介 Cimatron實現了用于高速銑的2.5軸至5軸刀路、基于毛坯殘留知識能夠顯著減少編程與加工時間的模板,具有完全智能、基于特征的NC處理等功能,為高級用戶提供足夠靈活的控制權。 Cimatron E讓用戶工作在一個集成的環境中,NC文檔包含完整的CAD功能,一個交互式的NC向導條引導用戶完成整個NC過程,加上程序管理器和界面友好的NC助理,Cimatron E不必重新選取幾何體就能完全調整程序。 微銑削 粗加工(3軸) 精銑(3軸) 銑削(5軸) 加工(2.5軸) 加工(2.5軸) 銑加工:2.5軸加工中提供自動、高效的加工策略,包括預定義工藝模板功能。2.5軸加工可以應用于3D曲面和實體模型或2D曲線加工,以提高加工效率和編程的靈活性。 快速鉆孔:快速鉆孔是高度自動化的應用程序,能夠自動識別任何類型的孔,并對預定義的鉆孔加工工藝進行優化。自動選擇刀具和對工藝的優化使換刀次數盡量減少,使空行程最小化從而優化刀具軌跡路徑。 2.5軸加工 粗加工(3軸) Cimatron E的3-軸粗加工功能可以大大提高用戶的生產率,生成非常高效的加工工藝過程。粗加工過程提供了多種運動策略,可以通過邊界或檢查面來控制被加工區域,同時支持高速加工。 自動化操作:基于毛坯殘留知識和被選擇的刀具參數,粗加工實現最大化地去除殘留量。 優化功能:基于毛坯殘留知識和刀具屬性設置優化的加工策略以及對窄道連接方式,不同情況下切入工件的方式進行優化設置(包括從原始毛坯開始和已經加工過的區域)。 二次開粗:二次開粗減小了粗加工時產生的間距殘留量,保證了半精加工和精加工過程余量的均勻。二次開粗自動刪除前一把刀加工后的殘留量。 高速加工:高速加工支持所有的精加工和快速開粗加工過程。如果使用了高速加工策略,無論在切削材料還是快速移刀都可以生成平滑的刀具路徑,保證切削載荷的恒定(或較小),同時對于窄道區域進行擺線運動或多層切削。 3軸粗加工 3.精銑(3軸) 3軸精銑提供了根據零件的形狀來自動優化的加工策略,通過幾何形狀的分析,對水平區域和垂直區域采用不同走刀路徑,從而大大提高加工效率和零件的表面質量。 (1)加工策略 最終的曲面質量是通過與零件形狀相匹配的加工策略來保證的。加工策略包括:平行切削、放射狀切削、環形切削、恒定的殘留高度(3D等步距)切削、Z向等高切削以及沿著曲面的流線切削等。 (2)斜率分析(控制) 斜率分析功能根據指定的角度將零件分為水平區域和垂直區域,在分別按照區域特點使用合適的加工策略,保證工件表面的高質量。 (3)筆試切削 筆試切削是一種特殊精加工功能,用于光順曲面相交部分的凹陷區域,筆試切削是根據零件的結構特點自動計算加工區域的。 3軸精加工 銑削(5軸) 針對產品加工的高級5軸銑削功能,豐富的5軸粗加工、精加工策略、避免刀具、刀柄和零件、毛坯、機床之間發生干涉及碰撞、高級的材料去除和機床仿真功能等。 5軸加工 五軸航空銑零件加工 5.微銑削 作為面向工模具行業,提供從產品報價到交付的CAD/CAM集成解決方案的開發者,宣告對微型組件以及其模具進行高精密加工的第一款商業NC軟件正式發布。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数控加工编程计算机的配置,计算机辅助数控加工编程.ppt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大学计算机基础章节知识点,《大学计算机基
- 下一篇: 计算机与广播电视论文,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