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为了提升性能,竟运用了共享经济
大家或許知道,Python 為了提高內存的利用效率,采用了一套共用對象內存的分配策略。
例如,對于那些數值較小的數字對象([-5, 256])、布爾值對象、None 對象、較短的字符串對象(通常是 20)等等,字面量相等的對象實際上是同一個對象。
它們令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兩個詞:共享經濟與供需平衡。
如果你沒有讀過那兩篇文章,我強烈建議你先回看一下,然后再看看我的聯想是否有道理:那幾類特權種族對象其實是在共享內存,表面上的不同對象,其實是在循環利用;至于供需平衡也好理解,創建某些對象時,按照預期的訴求去分配內存,在擴容時則靈活調節,達到了供需之間的平衡。
透過現象看本質,Python 可以很有趣。
但是,Python 的有趣之處還不止于此,本文要繼續分享另一種內存管理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它實現了共享經濟與供需平衡的融合,我們從中可揭開 Python 的另一重身份……
1、不可變對象的共享經濟
上面列出的"特權種族"都是不可變對象(而“供需平衡”主要出現于可變對象),對于這些不變的對象,當出現多處使用時,共用一個對象似乎是種不錯的優化方法。
我曾有一種猜想:Python 的不可變對象都可能是特權種族。
我沒有試圖去完全證實它,本文只想考察其中一種不可變對象:元組。它是不可變對象,那么,是否有共用對象的機制呢?
下面把它跟列表作一下對比:
# 空對象的差別 a = [] b = [] c = () d = ()print(id(a)==id(b)) # 結果:False print(id(c)==id(d)) # 結果:True由此可見,兩個空列表是不同的對象,而兩個空元組其實是同一個對象。這至少說明了,空元組在內存中只有一個,它屬于已提到的特權種族。
將實驗延伸到集合與字典,它們是可變對象,你會發現結果跟列表一樣,存在多個副本,即不是特權種族。我就不舉例了。
由上述的實驗結果,還能引出兩個問題,但是它們偏離了本文主題,我不打算深入辨析,簡單列一下:
-
除了空元組,還有什么樣的元組是“特權種族”?(PS:從元素的數量、類型、元素自身的大小考慮,就我小范圍試驗,還沒發現。所以,空元組是獨特的唯一?)
-
編譯期與運行期有所區別,這在之前寫字符串的 intern 機制時(《Intern機制的軟肋》)也分析過。(PS:print(id([]) == id([])),結果為 True,與上例先賦值再比較不同。)
2、可變對象的共享經濟
空元組體現了共享經濟,但由于它是不可變對象,所以不存在動態擴容,就只體現了極少的供需平衡。
作為對照,列表等可變對象充分表現了供需平衡,卻似乎沒辦法體現共享經濟。
比如說,我們把一個列表想象成一個可自增的杯子(畢竟它是某種容器),再把它的元素想象成不同種類的液體(水、可樂、酒……)。
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兩杯東西是否可以共享為一個對象呢?或者說,有沒有可能共享那只杯子呢?這樣就可以節省內存(在那篇講小秘密的文章中展示過:“空杯子”占用的內存可不少),提升效率啦。
對于第一個問題,答案為否,驗證過程略。對于第二個問題,在上一節中,我們已驗證過兩個空杯子(即空列表),答案也為否。
但是,第二個問題還有其它的可能!下面讓我們換一種實驗方法:
''' 遇到問題沒人解答?小編創建了一個Python學習交流QQ群:857662006 尋找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互幫互助,群里還有不錯的視頻學習教程和PDF電子書! ''' # 實驗版本:Python 3.6.1 a = [[] for i in range(4)] print(id(a))for i in range(len(a)):print(f'{i} -- {id(a[i])}')# a[i] = 1 # PS:可去除注釋,再執行一次,結果的順序有差別del a print("after del")b = [[] for i in range(4)] print(id(b))for i in range(len(b)):print(f'{i} -- {id(b[i])}')以上代碼在不同環境中,執行結果可能有所差異。我執行的一次結果如下:
2012909395656 0 -- 2012909395272 1 -- 2012909406472 2 -- 2012909395208 3 -- 2012909395144 after del 2012909395656 0 -- 2012909395272 1 -- 2012909406472 2 -- 2012909395208 3 -- 2012909395144分析結果可知:列表對象在被回收之后,并不會徹底消除,它的內存地址會傳遞給新創建的列表,也就是說,新創建的列表其實共享了舊列表的內存地址!
再結合前面的例子,我們可以說,先后靜態創建的兩個列表會分配不同的內存地址,但是,經過動態回收之后,先后創建的列表可能是同一個內存地址!(注意:這里說的是“可能”,因為在新列表創建前,若有其它地方也在創建列表,那后者可能奪去先機。)
延伸到其它基本的可變對象,例如集合與字典,也有同樣的共享策略,其目的顯而易見:循環利用這些對象的“殘軀”,可以避免內存碎片,提高執行性能。
共享一只杯子,總比重新創造一只杯子,要更高效便捷,對吧?
Python 解釋器在實現這個機制時,使用了一個叫做free_list的全局變量,其工作原理是:
- 當創建新的對象時,則檢查 free_list 內是否有可用對象,有則取出使用,沒有則創建
- 當這些對象被析構時,則檢查 free_list 是否有剩余空間,有則存入其中
- 某類對象存入 free_list 時,只保留“軀殼”,而清空其內部所有的元素(即只共享杯子,不共享杯中物)
好了,現在我們可以說,列表、集合與字典這些可變對象,它們都不是前文所說的特權種族,但是,在它們背后都藏著循環使用的共享思想,這一點卻是相通的。
Python 解釋器在內存管理上真是煞費苦心啊,在那些司空見慣的基本對象上,它施加了諸多的小魔法,在我們毫不覺察的時候,它們有條不紊地運作,而當我們終于見識清楚后,就不得不感嘆它的精妙了。
Python 算是一個精打細算的“經濟學家”了。
回顧全文,最后作一個小結:
- 較小的數字、較短的字符串、布爾值與空元組等不可變對象,它們存在著“共享經濟”的機制,提升了內存的使用效率
- 列表、集合與字典等可變對象,它們存在著預分配及超額分配等“供需平衡”的機制,提升了內存的分配效率
- 列表等對象還存在著共享“容器外殼”的機制,循環利用空閑資源,綜合提升程序性能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Python 为了提升性能,竟运用了共享经济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高手必读,做一个精通规则的玩
- 下一篇: 使用Python和Pandas的最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