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开国大典油画是谁画的啊?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著名的开国大典油画是谁画的啊?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1.油畫《開國大典》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云,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并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畫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側身站在靠近中間位置,其他領導人都站在左邊三分之一的畫面,而右邊是廣場群眾。這樣左實右虛相差懸殊的布局按一般構圖規律來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節日氣氛,在暖調子的紅燈籠、紅柱子、紅地毯的襯托下,毛澤東主席健朗魁偉的身姿處于畫面中心,也體現了領導全中國的核心之核心,并與遠方千千萬萬的群眾遙相呼應,共同為中國歷史掀開新的一頁而自豪。畫家在構圖、設色、人物等場面的處理上,體現出一個泱泱大國的氣魄和風度;再如,按正常規律,在毛主席的右前側應有一根大紅柱子,但被抽掉了,并且天安門城樓中間兩根廊柱之間的跨度大大放寬了,和實際的建筑構架也相差懸殊,他所以要做這樣的構圖處理,是運用了美術透視法則,都是為了顯出天安門廣場的明朗開闊,群眾場面的雄壯宏偉!使得國家領導人置身在這樣一個天地恢恢的氣氛中,從而體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的莊嚴宣言。為了穩重起見,董希文請教了幾位建筑學家,梁思成這樣評價:“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筑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并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于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因而使這件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畫家在此畫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畫技法與我們民族的審美觀相適應,特別在色彩處理上,強調色彩的單純,對比強烈。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及遠處紅旗的海洋與藍天、綠樹形成對比基調,使畫面熱烈而明快的;金黃色的菊花與藍天、白云的對比。既點明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又與黃色的燈穗相呼應,增強了華貴燦爛、富麗堂皇的歡慶氣氛。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個風和日麗日子里一個莊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開國大典》體現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藝術不是生活毫不走樣的“復制”,藝術的真實,不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表現,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2.《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畫,描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為董希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文革期間,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原作不幸遭到兩次修改,破壞了藝術的真實性。2011年6月,為慶祝建黨90周年,油畫真跡首度向公眾開放。該作品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2014年12月,《開國大典》草圖首面世,并將在2015年1月8日的“油畫中國風——董希文百年誕辰紀念展”中展出。油畫《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云,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并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并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于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有評者認為是“富有裝飾意味的紀念碑性的大型歷史畫。
作者是:董希文 下面是介紹:董希文,油畫家。浙江紹興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杭州美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1943年后在敦煌研究所研究壁畫。1946年后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預科主任、油畫教研室主任、油畫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師,中國美協創作委員會委員。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作品有《開國大典》、《春到西藏》、《紅軍過草地》。有《董希文作品選集》、《董希文畫輯》等。
《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創作的油畫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畫庫,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是《開國大典》畫作的復制品。該作品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開國大典》油畫原作于1953年創作。《開國大典》草圖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面世。
高崗、劉少奇。《開國大典》中的第一排領導人全是國家副主席,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作為國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員的高崗于1954年初被撤銷職務,8月自殺身亡,此后又被開除出黨。中國革命博物館要求董希文修改《開國大典》,將畫面上的高崗形象抹掉。“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劉少奇成了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而被打倒。革命博物館通知董希文在畫面上去掉劉少奇。粉碎“四人幫”后,隨著劉少奇的平反,本著實事求是、還歷史本來面目的原則,中國革命博物館征得上級同意,決定將《開國大典》恢復原貌。所以在《開國大典》的復制品上畫上了劉少奇和高崗。至此,《開國大典》終于恢復原貌。這就是我們今天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廳里所見到的《開國大典》(復制品),而原作則存放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畫庫里。
《開國大典》的天空畫得干凈利落,明朗美麗之極。為了增強地毯的質感,在顏料中摻上鋸木的木屑和沙子,增強了地毯的質感。畫中張瀾長袍上的褶皺看上去是特意熨平折好,專等到慶典才穿上去的。還有漢白玉的欄桿故意沒有畫得很白,而是偏黃,是為了體現中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古國。”該作品畫面,強調了物體的固有色,減弱了隨光線、環境而異的油畫用色法,糅進了中國畫的工筆重彩繪畫技法和敦煌壁畫用色的特點。
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委托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批表現新中國的油畫,其中有巨幅油畫《開國大典》。中央美院把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知名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男,1914年生,浙江省紹興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學土木系,次年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34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國。1942年赴重慶,次年去敦煌藝術研究所臨摹壁畫。1946年在蘭州舉辦“董希文敦煌壁畫臨摹創作展覽”,同年到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后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起稿組組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第2屆全國政協委員。逝后在中國美術館及拉薩舉辦遺作展。出版有《長征路線寫生集》、《董希文畫輯》、《董希文畫集》等。發表論文《從中國繪畫的表現方法談到油畫中國風》、《素描基本練習對于彩墨畫教學的關系》等。
                        
                        
                        作者是:董希文 下面是介紹:董希文,油畫家。浙江紹興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杭州美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1943年后在敦煌研究所研究壁畫。1946年后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預科主任、油畫教研室主任、油畫系第三工作室主任教師,中國美協創作委員會委員。是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作品有《開國大典》、《春到西藏》、《紅軍過草地》。有《董希文作品選集》、《董希文畫輯》等。
《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創作的油畫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畫庫,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是《開國大典》畫作的復制品。該作品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開國大典》油畫原作于1953年創作。《開國大典》草圖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面世。
高崗、劉少奇。《開國大典》中的第一排領導人全是國家副主席,從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作為國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員的高崗于1954年初被撤銷職務,8月自殺身亡,此后又被開除出黨。中國革命博物館要求董希文修改《開國大典》,將畫面上的高崗形象抹掉。“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劉少奇成了黨內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而被打倒。革命博物館通知董希文在畫面上去掉劉少奇。粉碎“四人幫”后,隨著劉少奇的平反,本著實事求是、還歷史本來面目的原則,中國革命博物館征得上級同意,決定將《開國大典》恢復原貌。所以在《開國大典》的復制品上畫上了劉少奇和高崗。至此,《開國大典》終于恢復原貌。這就是我們今天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廳里所見到的《開國大典》(復制品),而原作則存放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畫庫里。
《開國大典》的天空畫得干凈利落,明朗美麗之極。為了增強地毯的質感,在顏料中摻上鋸木的木屑和沙子,增強了地毯的質感。畫中張瀾長袍上的褶皺看上去是特意熨平折好,專等到慶典才穿上去的。還有漢白玉的欄桿故意沒有畫得很白,而是偏黃,是為了體現中國是有幾千年歷史的古國。”該作品畫面,強調了物體的固有色,減弱了隨光線、環境而異的油畫用色法,糅進了中國畫的工筆重彩繪畫技法和敦煌壁畫用色的特點。
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委托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批表現新中國的油畫,其中有巨幅油畫《開國大典》。中央美院把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知名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男,1914年生,浙江省紹興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學土木系,次年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34年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國。1942年赴重慶,次年去敦煌藝術研究所臨摹壁畫。1946年在蘭州舉辦“董希文敦煌壁畫臨摹創作展覽”,同年到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后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起稿組組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第2屆全國政協委員。逝后在中國美術館及拉薩舉辦遺作展。出版有《長征路線寫生集》、《董希文畫輯》、《董希文畫集》等。發表論文《從中國繪畫的表現方法談到油畫中國風》、《素描基本練習對于彩墨畫教學的關系》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著名的开国大典油画是谁画的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与祖源相关的SNP都可能在那些基因上,有
 - 下一篇: 求一个dnf游戏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