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巨型的海怪
沒有人見過海怪,但有關海怪的聳人聽聞的報道卻不時出現在報紙雜志上,偶爾還附有插圖。這種神秘的生物似乎不喜歡讓人拍照,所以它的照片總是模糊不清的。海上怪物的傳說在報刊上時有登載。早在19世紀末,法國探險家凱埃爾就曾報導過。“1897年6月,‘阿法拉什’號炮艦在阿洛海灣遇上兩條大蛇,蛇長20米,粗2~3米,炮艦駛到600米處開炮,大蛇鉆入水中。1899年2月15日,該艦在同一地點又遇上這兩條大蛇,炮艦向蛇全速沖去,在距離300米處開炮,未擊中,其中鉆進水中的一條蛇反而從艦尾鉆出,可以想象船上人員當時的驚恐狀況。九天后,同艦又遇上這兩條大蛇,又一次落空。”荷蘭學者奧德曼薩一直收集海上怪物的材料,據他統計,大海蛇最早出現于1522年,在以后的300年中,平均每十年就被人遇上一次。1802年,出現過28次。在1802~1890年間,海上怪物共出現了134次。盡管出現的次數不少,但沒有人能拍下一張照片。怪物歷來拒絕擺開架勢讓人拍照,那就只能根據瞬息間的觀察(而且往往不是目擊者本人的觀察資料)來描述其外形了。例如1926年某天夜里,馬達加斯加海岸附近發現過海怪。法國學者讓?普蒂在他所著的《馬達加斯加的漁業》一書里提到過此事,說海怪發出明亮而游移不定的光,時明時暗。這種可同海上探照燈相比的光,似乎是由沿著自體軸心旋轉的身體發射的。據當地居民說,這種動物很少出現。它長20~25米,軀干寬而平(這就是說,此處指的已不是蛇),全身披著一層堅硬的板狀甲殼。尾巴像蝦尾,嘴長在腹部。怪物露出海面時,頭部發光并噴射火焰。有無前后肢的問題,當地居民的看法并不一致:一部分人斷定“海怪”無腳,另一部人則認為有,說它的腳像鯨的鰭腳一樣。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之間,美國俄勒岡州的海面,常有很大的海怪出現,人們稱它為“勞克德”。機帆船“阿戈”號上的船長比爾是目擊者之一,他所見到的“勞克德”頭像駱駝,皮毛粗糙,外表呈灰色,眼神呆滯,鼻子長而彎曲,用靈巧的鼻子將“阿戈”號船已捕捉住的大比目魚,從水下的漁鉤上取去,并像大象一樣把偷來的大比目魚送入口中,然后津津有味地吞下去,搖搖尾巴揚長而去。1951年,一名叫做哈德?邁克遜的漁民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赫里奧特灣捕魚。當他正準備向海里撒網時,突然發現離他的漁船50米遠處,有一頭長約12米的灰色怪物露出海面。它整個背長滿長長的刺鰭,樣子極為怪異。據這位目擊漁民回憶說,當這頭怪物發現前面有人時,立即掉轉頭去,它的游速極快,轉眼間便游過了海灣。1961年,在美國華盛頓州鄧奇納斯岬,一位名叫赫特蘭的建筑工程師帶著家人在海濱散步,他們看到一頭怪物,身體呈棕色,并布滿耀眼的橙色狀花紋,脖子粗,身上有三個駝峰和飄動的長鬃。18世紀初,有一艘150噸的大型帆船“貝爾”號為躲避風暴,開進了印度度旁遮普灣。后來,它忽然失蹤了,不知去向。港口當局立即派人進行調查。此后,收到“斯特拉納溫”號船長的報告。報告說,在失蹤的這天,“貝爾”號帆船曾在“斯特拉納溫”號船附近拋錨。這天傍晚,“斯特拉納溫”號船員們發現,海面上突然出現一頭巨大的海怪,伸出又粗又長的腕足,緊緊地纏住“貝爾”號帆船。此后,船翻了,沉入海底,船員全部喪生。可是沒有發現他們的尸體,估計是被這頭海怪給吞食了。后來,在世界其他的一些海區,也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海怪不僅襲擊小型船只,而且也襲擊大型船只。這些海怪一般身軀龐大,頗像一座小山,樣子有些像鯨魚,但是長著許多腕足和觸角,腕足很軟,很長,但是很有力量。目前,在世界各大洋深處,確實生活著一種巨型章魚,但它似乎還不具備“海怪”的威力。海洋對于人類來說,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認識,因此,揭開海怪之謎還需要時間。但海怪則是無人可以保護的。因此其數量每種至少應有幾千條。
1861年11月30日,一個巨大的海怪在加那利群島水域出現,當時在該水域航行的法國炮艦“阿萊克頓號”的船員們目睹了這一事件。他們還嘗試捕獲它,但卻失敗了。在追逐了很長一段距離后,炮艦逐漸靠近了海怪,近到足以將捕魚叉猛擲進怪物的肉里。然后用套索套住怪物的身體,但是套索一直滑到尾鰭才停住。正當船員們竭力把海怪拉進船艙的時候,海怪掙脫了套索,除了一小部分尾巴以外整個身體又滑落回水中。“阿萊克頓”號艦在特內里費市停泊后,炮艦指揮官找到當地的法國領事并出示了海怪的尾部標本。他還寫了一份官方報告,并在法國科學院12月30日召開的會議上宣讀了該報告。但是反應并不理想,阿瑟·曼金代表科學院說任何研究科學的人都不會報告說有這樣一個奇特的動物,因為其存在與自然法則相悖。換句話說,船員們是在撒謊或者說是捏造了這一事件。在“阿萊克頓號”這一案例中,幾年以后官方才承認目擊者當時看見的確實是一個奇怪卻是真實的動物。船員們看見的是一只巨型魷魚——一只其實并不很大的魷魚,從尾尖到觸角頭大約有24英尺長。已知的魷魚中有比它更大的,但是其巨大的體積讓人懷疑。有關于這種動物早期的描述來自18世紀,埃里克·旁托皮丹主教曾在他的一部主要的動物學書籍《挪威自然歷史》中提到過北海巨妖。雖然旁托皮丹有些夸張(他說那個巨妖“有4.5英里長,而且它的觸角可以將最大的軍艦拖入海底”),但是他對那只巨大的魷魚描述得還是相當準確。早期的有關巨型魷魚的描述大都只被當做幻想或民間傳說。所以當有關1673年在愛爾蘭的丁格爾灣發生的擱淺和屠殺巨型魷魚的記載出版后,幾乎沒有引起任何注意。不過現在因為心里知道巨型魷魚的存在,所以再讀那些離奇的細節描述就會明白很多的東西。那份報告描述說那個怪物“有兩個腦袋,10只犄角,……犄角上有大約800多個紐扣狀物,……每一個紐扣狀物里都有一排牙齒,它有19英尺長,身體比一匹馬還大,……有兩只很大的眼睛”。當然魷魚只有一個腦袋,不過那個“小腦袋”是指魷魚用以吸水從而推動身體前行的體管。所謂的“犄角”就是指魷魚的觸角,“紐扣狀物”是指觸角上鋸齒狀的吸管。19世紀的丹麥動物學家約翰·杰皮特斯·斯丁斯特拉普是第一位對北海巨妖進行全面研究的科學家。他發現了早在1639年(在冰島海岸)就有看似巨型魷魚擱淺的記錄。他還搜集了有關標本并就這一問題在1847年給斯堪的納維亞自然科學家學會作了一次演講。但是他的演說并沒有引起多大反響。6年以后,斯丁斯特拉普從漁民那兒得到一個動物標本的咽和喙部,而其他部分漁民們已經按慣例把它切碎以作為誘餌(對他們來說北海巨妖不但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還是很實用的)。1857年,斯丁斯特拉普公開發表了對這個動物的描述并且給它起了一個科學名字叫“阿基特地斯”。斯丁斯特拉普的工作還是沒有受到重視,“阿萊克頓號”船員的集體證詞也沒對他起一點幫助作用。動物學的教科書根本就沒有提到斯丁斯特拉普命名的新動物——直到19世紀70年代,在加拿大紐芬蘭和拉布拉多海岸連續發生一系列動物擱淺事件后,才引起一些思想開放的科學家,包括《美國自然科學家》的編輯帕卡德進行調查。1873年10月,一名叫西奧菲利·皮科特的漁民和他的兒子在紐芬蘭省圣約翰附近的大鐘島水域碰到一只巨型魷魚,并砍下它的一只觸角。皮科特告訴加拿大地質學委員會的調查員亞歷山大·默里說還有約10英尺長的觸角殘留在魷魚身上,他們所捕獲到的觸角長約25英尺。皮科特聲稱那只魷魚十分巨大,大約60英尺長,5~10英尺寬。從那之后,隨著巨型魷魚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又出現了一些其他問題。例如,它們吃什么。怎么生活。如何繁殖后代。人們始終都沒有捕捉到活的動物來進行科學研究。所有問題中最迫切的是搞清楚一只巨型魷魚最大能達到多大。巨型魷魚的主要敵人是抹香鯨(一只雄性抹香鯨可達70英尺長)這一事實也許可以說明點什么。據說1875年的一個深夜在馬六甲海峽(連接著印度洋和中國南海)入口處曾發生過一場罕見的兩巨型海洋動物魷魚和抹香鯨之間的爭斗。富蘭克·布倫在《抹香鯨的巡游》(1924)一書中從一個目擊者的角度描述了這一場面:“海面上爆發了一場惡斗……我將夜用望遠鏡伸出船艙的天窗,……我看見非常巨大的抹香鯨正在和一只幾乎和它一樣大的墨魚或者說是魷魚進行殊死的搏斗,那看似長得沒邊的墨魚或魷魚用觸角纏繞著抹香鯨的整個身體。尤其是鯨魚的頭好像變成了一個由盤繞扭動的觸角編織成的網——我很自然地這么想,因為抹香鯨看上去好像已經將墨魚或魷魚的尾部吞進自己的嘴巴并且有條不紊地在咀嚼,好像要把它撕裂、鋸斷。在黑色柱型的鯨魚腦袋旁邊顯現出大魷魚的頭部,那模樣比在最發狂的夢里想象到的還要可怕。……它們眼睛的直徑至少有2英尺,看上去絕對怪異可怕如兇神惡煞一般。”即使沒有這樣精彩的目擊者證詞,我們也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知道魷魚與鯨魚之間的廝殺:鯨魚的胃和嘔吐物里發現有魷魚以及在鯨魚身上發現有吸盤疤痕。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猜測魷魚最大可以大到什么程度。記錄在案的最大的魷魚標本是1880年在新西蘭海濱發現的,長約65英尺。兩名進行調查的科學家說很大一部分的大型魷魚身長(大約30~36英尺)是“由觸角構成的”。但是科學家還注意到“死了的鯨魚明顯地富有彈性,并且很容易被拉長”,這使得他們的測量并不完全準確,不過這并不能抹殺魷魚是巨型的這一事實。還有一些目擊者敘述說他們所見的魷魚標本大約有80~90英尺長。雖然直接目擊巨型魷魚的案例很少而且記錄也不完全,但是許多捕鯨人都說曾經看見過當抹香鯨行將死亡的時候嘔吐出令人驚異的東西。布倫看見一只“巨大的墨魚肢體——觸角亦或是臂爪——厚度如同一個結實矮胖的男人的身體,上面有6~7個吸盤,大小如同茶碟,其內側邊緣密布鉤爪,像針一樣尖銳,而且大小和形狀都如同老虎爪一樣”。在沒有確定北海巨妖真實存在之前,科學家們一直對抹香鯨身上發現的奇怪的圓形標記感到迷惑不解。最后他們得知那些標記是巨型魷魚在與想吃掉它們的鯨魚作殊死搏斗失敗后留下的吸盤疤痕。已發現的吸盤疤痕直徑約18英寸。一些研究諸如魷魚、墨魚和章魚的頭足類動物學家認為從吸盤疤痕來判斷魷魚的大小并不可信,用克萊德·羅柏和肯尼思·博斯的話來說就是:“鯨魚身上的疤痕會隨著鯨魚的成長而變大。”但是其他一些動物學家并不同意這一看法。隱秘動物學的奠基人伯納德·赫威爾曼斯發現,“雌性鯨魚的身上很少有這類疤痕”,“幼鯨會被保護遠離這樣兇殘的動物,如果幼鯨受到這樣的襲擊很難存活”。換句話說,巨型魷魚最可能在完全成熟的雄性抹香鯨身上留下痕跡。不管怎么說,在鯨魚的胃里發現特大魷魚殘留物的情況很多。巨型魷魚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一般深或很深的海水中,發生擱淺事件時多半都是因為魷魚病死后浮出海面,而后被水沖上岸。然而現在人類實際對海洋深度的科學全面的調查才剛剛開始,據說迄今為止,人們只研究了海洋的千分之一深度的情況。科學家們希望能有更大突破,以發現巨型魷魚或更大更神奇的海底生物。
1977年4月25日,新西蘭海域。一艘日本遠洋漁輪在進行捕魚作業時,船員從300米深的海下拖起來了一具已經腐爛的怪物尸體。它長約13米,重約2噸,肥胖的大肚子上長有4個鰭腳,尾巴特別長,細細的頸脖上長了個小腦袋。它既不像海龜,也不像魚類,倒很像是6500萬年前早已絕滅的恐龍的近親蛇頸龍。漁船上的漁民包括有豐富經驗的老漁民,誰也說不準它究竟是什么東西。他們誰都沒見過這個怪物。正當大家議論紛紛時,船長走過來了,他擔心這具腐臭的怪物尸體會使船里的魚受到損失,他向船員們大發雷霆,并下令立即將它拋回大海里去。在怪物被拋下水之前,有個叫矢野道豢的漁民,拿出他的照相機,趕緊拍攝了幾張照片。消息傳到日本后,立刻轟動了全國。有很多科學家驚呼這是本世紀最大的發現。因為,這個怪物究竟是什么東西,還不得而知。19世紀末,法國軍艦“阿瓦蘭什”號在南海的龍川海灣發現了兩條長約20米,粗約2米的“巨型海蛇”。水兵們用火炮轟擊它們,頃刻間,那兩條“巨型海蛇”很快便消失在海水中,過了一會兒,兩條巨蛇又出現在軍艦的另一側,法國水兵們目瞪口呆。后來,法國軍艦也連續好幾次都發現過海洋巨蛇的蹤跡。1817年8月,在格洛斯特港的海面上,所羅門·阿連船長目擊過海洋“巨蟒”,他是這樣敘述的:“當時像海洋巨蟒似的家伙在離港口130米左右的地方浮游。這個怪獸長40米,身體粗得像半個啤酒桶,整個身子呈暗褐色。頭部像響尾蛇,大小同馬頭差不多,在水面上緩慢地游動著,一會兒繞圈游,一會兒直游。‘巨蟒’消失時,筆直鉆進海底,過了一會兒,又從180米遠的海面上重新出現。”1851年1月13日上午,美國捕鯨船“莫依伽海拉”號,正在南太平洋馬克薩斯群島航行。一個龐然大物!它身長足足有31米,頸部粗約5.7米,身體的最粗部分達15米。頭呈扁平狀,有皺褶。尾巴是尖的,背部是黑色的,腹部是暗褐色的,中央有一條細細的白色花紋,猶如一條大船;在海中游弋。船員們都驚呆了!有的說,這是海洋“巨蟒”。1848年8月6日,英國巡洋艦“迪達爾斯”號的水兵們也目擊了海上怪獸。他們是在從印度返回英國的途中,南非洲南部約500千米以西的海面上遇到了怪獸的。一條怪獸昂起頭,露出水面部分的身體長20余米,正朝著西面方向游去。艦長拿出望遠鏡,緊緊地盯住這條舉世罕見的怪獸,他把這天目睹一切的詳細情況記錄在航海日志上,到了英國本上,就把它和親眼所見的怪獸畫像交給了海軍司令部。類似目擊海洋“巨蟒”的事件不勝枚舉:1875年,一般英國貨船在洛克海斯特發現“巨蟒”,當時,它正與一條鯨魚在搏斗。1877年,一艘游艇在格洛斯特發現“巨蟒”,在距艇200米的前方水中作回旋游弋。1905年,有一艘汽船“波羅哈拉”號在巴西海灣航行時,發現“巨蟒”正與船只并駕齊驅,不一會兒,如潛水艇似的下沉,在海中消失了。1910年,在洛答里海角,一艘英國拖網船發現“巨蟒”,它正抬起鐮刀狀的頭部,朝船只襲來。1936年,在哥斯達尼加海面上航行的定期班船上,有8名旅客和2名水手目擊到了“巨蟒”。1948年,一艘在肖路茲群島海面上航行的旅游船,有4名游客發現了“巨蟒”,它身長30余米,背上長了好幾處瘤狀物。據說,在1875年前,摩洛哥國王阿爾倍爾一世為了捕獲海洋“巨蟒”,建造了一艘特別的探險船。船上裝備了直徑5厘米,長達幾千米的鋼纜和能吊起1噸重物體的巨大吊鉤,并以12頭豬作為誘餌,可惜,也是未遇而歸。此外,本世紀初,有人在非洲東海岸附近的海中發現了一種怪物。據說,這種怪物全身發著藍光,足足有20米長,身體寬大而平扁,身上還披著一層灰甲,樣子十分可怕。在一些海外奇談中,涉及海洋上的“巨蟒”、“巨蛇”,這些怪物,著實驚人。從一幅16世紀的銅版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襲擊船只的“巨型海蛇”,其體長超過船身,吞起人來簡直像老虎吞蝴蝶。時至今日,關于長達幾百米至幾千米左右的“巨型海蛇”、“海蟒”的傳說,仍為人們津津樂道。迄今為止,雖然有許多人也目睹過海洋“巨蛇”、“巨蟒”,盡管人們把它說得活靈活現,卻始終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更別提展示實物讓大家一飽眼福了。這海怪究竟是什么動物?100多年來,海怪之謎吸引著無數的探險家和科學家,他們到處搜尋海怪的蹤跡;海怪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推測,有人把它說成是“巨型海蛇”,有人把它說成是“巨型海蟒”,也有人把它說成是大章魚或是大王烏賊,還有人把它說成是一種巨型鰻魚。過去,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報紙雜志上了經常刊載著海怪遺骸的報道,有些還附有照片,但經專家鑒定后發現,這些怪東西通常是大鯊魚的尸體。
有的,因為人類各種實驗而出現的變異動物多的是,變得巨大化也在常理之中
自古以來,世界各國的漁夫和水手們中間就流傳著可怕的海中巨怪的故事。在傳說中,這些海怪往往體形巨大,形狀怪異,甚至長著七個或九個頭。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民752年卑爾根主教龐畢丹在《挪威博物學》中描述的“挪威海怪”,據說,“它背部,或者該說它身體的上部,周圍看來大約有一哩半,好像小島似的。……后來有幾個發亮的尖端或角出現,伸出水面,越伸越高,有些像中型船只的桅桿那么高大,這些東西大概是怪物的臂,據說可以把最大的戰艦拉下海底。“ 十九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動物學的發展,過于荒誕的海怪傳說逐漸消失。但還有一些報道,值得我們注意:1861年11月而0日,法國軍艦“阿力頓號“從西班牙的加地斯開往騰納立夫島途中,遇到一只有5-6米長,長著兩米長觸手的海上怪物。船長希耶爾后來寫道:我認為那就是曾引起不少爭論的、許多人認為虛構的大章魚。”希耶爾和船員們用魚叉把它叉中,又用繩套住它的尾部。但怪物瘋狂地亂舞 角手,把魚叉弄斷逃去。繩索上只留下重約40磅的一塊肉。1978年11月2日,加拿大紐芬蘭三個漁民在海灘上發現一只因退潮而擱淺的巨大海洋動物,漁民們說,它身長足有7米,有的角手長達11米以上,角手上的吸盤直徑達10厘米,眼睛足有臉盤大。漁民們用鉤子鉤住它,怪物掙扎了一會兒,不久就死去了。比利時的動物學家海夫爾曼斯搜集并分析了從1639年至1966年三百多年間共五百八十七宗發現海怪的報告,排除可能看錯的、故意騙人的和寫得不清楚的,認為可信的有三百五十八宗。他把這些報道中所有的細節輸入電腦分析,得出九種不同的海。雖然這些報道中仍不免有夸張成分,但其中至少有一種從前人們認為“不可能存在”的海中巨怪到證實:那就是大王烏賊。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幾次發生大王烏賊的殘骸在加拿大海濱被沖上岸的情況,其中最少有一次還是活的,借助這些實體,人們終于了解了大王烏賊的一些情況。大王烏賊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體長約20米左右,重約2-3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無光脊椎動物。它的性情極為兇猛,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并能與巨鯨搏斗。國外常有大王烏賊與抹香鯨搏斗的報道。據記載,有一次人們目睹了一只大王烏賊用它粗壯的角手和吸盤死死纏住抹香鯨,抹香鯨則拼出全身力氣咬住大王烏賊的尾部。兩個海中巨獸猛烈翻滾,攪得濁浪沖天,后來又雙雙沉入水底,不知所終。這種搏斗多半是抹香鯨獲勝,但也有過大王烏賊用魯手鉗住鯨的鼻孔,使鯨窒息而死的情況。這么看來,前面所引用的1861年和1878年人們遇到的海怪,可以肯定就是大王烏賊。最大的大王烏賊可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人們曾測量一只身長17.07米大王烏賊,其角手上的吸盤直徑為9.5厘米。但從捕獲的抹香鯨身上,曾發現過直徑達40厘米以上的吸盤疤痕。由此推測,與這條鯨搏斗過的大王烏賊可能身長達60米以上。如果真有這么大的大王烏賊,那也就同傳說中的挪威海怪相差不遠了。
《極度深寒》
1861年11月30日,一個巨大的海怪在加那利群島水域出現,當時在該水域航行的法國炮艦“阿萊克頓號”的船員們目睹了這一事件。他們還嘗試捕獲它,但卻失敗了。在追逐了很長一段距離后,炮艦逐漸靠近了海怪,近到足以將捕魚叉猛擲進怪物的肉里。然后用套索套住怪物的身體,但是套索一直滑到尾鰭才停住。正當船員們竭力把海怪拉進船艙的時候,海怪掙脫了套索,除了一小部分尾巴以外整個身體又滑落回水中。“阿萊克頓”號艦在特內里費市停泊后,炮艦指揮官找到當地的法國領事并出示了海怪的尾部標本。他還寫了一份官方報告,并在法國科學院12月30日召開的會議上宣讀了該報告。但是反應并不理想,阿瑟·曼金代表科學院說任何研究科學的人都不會報告說有這樣一個奇特的動物,因為其存在與自然法則相悖。換句話說,船員們是在撒謊或者說是捏造了這一事件。在“阿萊克頓號”這一案例中,幾年以后官方才承認目擊者當時看見的確實是一個奇怪卻是真實的動物。船員們看見的是一只巨型魷魚——一只其實并不很大的魷魚,從尾尖到觸角頭大約有24英尺長。已知的魷魚中有比它更大的,但是其巨大的體積讓人懷疑。有關于這種動物早期的描述來自18世紀,埃里克·旁托皮丹主教曾在他的一部主要的動物學書籍《挪威自然歷史》中提到過北海巨妖。雖然旁托皮丹有些夸張(他說那個巨妖“有4.5英里長,而且它的觸角可以將最大的軍艦拖入海底”),但是他對那只巨大的魷魚描述得還是相當準確。早期的有關巨型魷魚的描述大都只被當做幻想或民間傳說。所以當有關1673年在愛爾蘭的丁格爾灣發生的擱淺和屠殺巨型魷魚的記載出版后,幾乎沒有引起任何注意。不過現在因為心里知道巨型魷魚的存在,所以再讀那些離奇的細節描述就會明白很多的東西。那份報告描述說那個怪物“有兩個腦袋,10只犄角,……犄角上有大約800多個紐扣狀物,……每一個紐扣狀物里都有一排牙齒,它有19英尺長,身體比一匹馬還大,……有兩只很大的眼睛”。當然魷魚只有一個腦袋,不過那個“小腦袋”是指魷魚用以吸水從而推動身體前行的體管。所謂的“犄角”就是指魷魚的觸角,“紐扣狀物”是指觸角上鋸齒狀的吸管。19世紀的丹麥動物學家約翰·杰皮特斯·斯丁斯特拉普是第一位對北海巨妖進行全面研究的科學家。他發現了早在1639年(在冰島海岸)就有看似巨型魷魚擱淺的記錄。他還搜集了有關標本并就這一問題在1847年給斯堪的納維亞自然科學家學會作了一次演講。但是他的演說并沒有引起多大反響。6年以后,斯丁斯特拉普從漁民那兒得到一個動物標本的咽和喙部,而其他部分漁民們已經按慣例把它切碎以作為誘餌(對他們來說北海巨妖不但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還是很實用的)。1857年,斯丁斯特拉普公開發表了對這個動物的描述并且給它起了一個科學名字叫“阿基特地斯”。斯丁斯特拉普的工作還是沒有受到重視,“阿萊克頓號”船員的集體證詞也沒對他起一點幫助作用。動物學的教科書根本就沒有提到斯丁斯特拉普命名的新動物——直到19世紀70年代,在加拿大紐芬蘭和拉布拉多海岸連續發生一系列動物擱淺事件后,才引起一些思想開放的科學家,包括《美國自然科學家》的編輯帕卡德進行調查。1873年10月,一名叫西奧菲利·皮科特的漁民和他的兒子在紐芬蘭省圣約翰附近的大鐘島水域碰到一只巨型魷魚,并砍下它的一只觸角。皮科特告訴加拿大地質學委員會的調查員亞歷山大·默里說還有約10英尺長的觸角殘留在魷魚身上,他們所捕獲到的觸角長約25英尺。皮科特聲稱那只魷魚十分巨大,大約60英尺長,5~10英尺寬。從那之后,隨著巨型魷魚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又出現了一些其他問題。例如,它們吃什么。怎么生活。如何繁殖后代。人們始終都沒有捕捉到活的動物來進行科學研究。所有問題中最迫切的是搞清楚一只巨型魷魚最大能達到多大。巨型魷魚的主要敵人是抹香鯨(一只雄性抹香鯨可達70英尺長)這一事實也許可以說明點什么。據說1875年的一個深夜在馬六甲海峽(連接著印度洋和中國南海)入口處曾發生過一場罕見的兩巨型海洋動物魷魚和抹香鯨之間的爭斗。富蘭克·布倫在《抹香鯨的巡游》(1924)一書中從一個目擊者的角度描述了這一場面:“海面上爆發了一場惡斗……我將夜用望遠鏡伸出船艙的天窗,……我看見非常巨大的抹香鯨正在和一只幾乎和它一樣大的墨魚或者說是魷魚進行殊死的搏斗,那看似長得沒邊的墨魚或魷魚用觸角纏繞著抹香鯨的整個身體。尤其是鯨魚的頭好像變成了一個由盤繞扭動的觸角編織成的網——我很自然地這么想,因為抹香鯨看上去好像已經將墨魚或魷魚的尾部吞進自己的嘴巴并且有條不紊地在咀嚼,好像要把它撕裂、鋸斷。在黑色柱型的鯨魚腦袋旁邊顯現出大魷魚的頭部,那模樣比在最發狂的夢里想象到的還要可怕。……它們眼睛的直徑至少有2英尺,看上去絕對怪異可怕如兇神惡煞一般。”即使沒有這樣精彩的目擊者證詞,我們也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知道魷魚與鯨魚之間的廝殺:鯨魚的胃和嘔吐物里發現有魷魚以及在鯨魚身上發現有吸盤疤痕。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猜測魷魚最大可以大到什么程度。記錄在案的最大的魷魚標本是1880年在新西蘭海濱發現的,長約65英尺。兩名進行調查的科學家說很大一部分的大型魷魚身長(大約30~36英尺)是“由觸角構成的”。但是科學家還注意到“死了的鯨魚明顯地富有彈性,并且很容易被拉長”,這使得他們的測量并不完全準確,不過這并不能抹殺魷魚是巨型的這一事實。還有一些目擊者敘述說他們所見的魷魚標本大約有80~90英尺長。雖然直接目擊巨型魷魚的案例很少而且記錄也不完全,但是許多捕鯨人都說曾經看見過當抹香鯨行將死亡的時候嘔吐出令人驚異的東西。布倫看見一只“巨大的墨魚肢體——觸角亦或是臂爪——厚度如同一個結實矮胖的男人的身體,上面有6~7個吸盤,大小如同茶碟,其內側邊緣密布鉤爪,像針一樣尖銳,而且大小和形狀都如同老虎爪一樣”。在沒有確定北海巨妖真實存在之前,科學家們一直對抹香鯨身上發現的奇怪的圓形標記感到迷惑不解。最后他們得知那些標記是巨型魷魚在與想吃掉它們的鯨魚作殊死搏斗失敗后留下的吸盤疤痕。已發現的吸盤疤痕直徑約18英寸。一些研究諸如魷魚、墨魚和章魚的頭足類動物學家認為從吸盤疤痕來判斷魷魚的大小并不可信,用克萊德·羅柏和肯尼思·博斯的話來說就是:“鯨魚身上的疤痕會隨著鯨魚的成長而變大。”但是其他一些動物學家并不同意這一看法。隱秘動物學的奠基人伯納德·赫威爾曼斯發現,“雌性鯨魚的身上很少有這類疤痕”,“幼鯨會被保護遠離這樣兇殘的動物,如果幼鯨受到這樣的襲擊很難存活”。換句話說,巨型魷魚最可能在完全成熟的雄性抹香鯨身上留下痕跡。不管怎么說,在鯨魚的胃里發現特大魷魚殘留物的情況很多。巨型魷魚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一般深或很深的海水中,發生擱淺事件時多半都是因為魷魚病死后浮出海面,而后被水沖上岸。然而現在人類實際對海洋深度的科學全面的調查才剛剛開始,據說迄今為止,人們只研究了海洋的千分之一深度的情況。科學家們希望能有更大突破,以發現巨型魷魚或更大更神奇的海底生物。
1977年4月25日,新西蘭海域。一艘日本遠洋漁輪在進行捕魚作業時,船員從300米深的海下拖起來了一具已經腐爛的怪物尸體。它長約13米,重約2噸,肥胖的大肚子上長有4個鰭腳,尾巴特別長,細細的頸脖上長了個小腦袋。它既不像海龜,也不像魚類,倒很像是6500萬年前早已絕滅的恐龍的近親蛇頸龍。漁船上的漁民包括有豐富經驗的老漁民,誰也說不準它究竟是什么東西。他們誰都沒見過這個怪物。正當大家議論紛紛時,船長走過來了,他擔心這具腐臭的怪物尸體會使船里的魚受到損失,他向船員們大發雷霆,并下令立即將它拋回大海里去。在怪物被拋下水之前,有個叫矢野道豢的漁民,拿出他的照相機,趕緊拍攝了幾張照片。消息傳到日本后,立刻轟動了全國。有很多科學家驚呼這是本世紀最大的發現。因為,這個怪物究竟是什么東西,還不得而知。19世紀末,法國軍艦“阿瓦蘭什”號在南海的龍川海灣發現了兩條長約20米,粗約2米的“巨型海蛇”。水兵們用火炮轟擊它們,頃刻間,那兩條“巨型海蛇”很快便消失在海水中,過了一會兒,兩條巨蛇又出現在軍艦的另一側,法國水兵們目瞪口呆。后來,法國軍艦也連續好幾次都發現過海洋巨蛇的蹤跡。1817年8月,在格洛斯特港的海面上,所羅門·阿連船長目擊過海洋“巨蟒”,他是這樣敘述的:“當時像海洋巨蟒似的家伙在離港口130米左右的地方浮游。這個怪獸長40米,身體粗得像半個啤酒桶,整個身子呈暗褐色。頭部像響尾蛇,大小同馬頭差不多,在水面上緩慢地游動著,一會兒繞圈游,一會兒直游。‘巨蟒’消失時,筆直鉆進海底,過了一會兒,又從180米遠的海面上重新出現。”1851年1月13日上午,美國捕鯨船“莫依伽海拉”號,正在南太平洋馬克薩斯群島航行。一個龐然大物!它身長足足有31米,頸部粗約5.7米,身體的最粗部分達15米。頭呈扁平狀,有皺褶。尾巴是尖的,背部是黑色的,腹部是暗褐色的,中央有一條細細的白色花紋,猶如一條大船;在海中游弋。船員們都驚呆了!有的說,這是海洋“巨蟒”。1848年8月6日,英國巡洋艦“迪達爾斯”號的水兵們也目擊了海上怪獸。他們是在從印度返回英國的途中,南非洲南部約500千米以西的海面上遇到了怪獸的。一條怪獸昂起頭,露出水面部分的身體長20余米,正朝著西面方向游去。艦長拿出望遠鏡,緊緊地盯住這條舉世罕見的怪獸,他把這天目睹一切的詳細情況記錄在航海日志上,到了英國本上,就把它和親眼所見的怪獸畫像交給了海軍司令部。類似目擊海洋“巨蟒”的事件不勝枚舉:1875年,一般英國貨船在洛克海斯特發現“巨蟒”,當時,它正與一條鯨魚在搏斗。1877年,一艘游艇在格洛斯特發現“巨蟒”,在距艇200米的前方水中作回旋游弋。1905年,有一艘汽船“波羅哈拉”號在巴西海灣航行時,發現“巨蟒”正與船只并駕齊驅,不一會兒,如潛水艇似的下沉,在海中消失了。1910年,在洛答里海角,一艘英國拖網船發現“巨蟒”,它正抬起鐮刀狀的頭部,朝船只襲來。1936年,在哥斯達尼加海面上航行的定期班船上,有8名旅客和2名水手目擊到了“巨蟒”。1948年,一艘在肖路茲群島海面上航行的旅游船,有4名游客發現了“巨蟒”,它身長30余米,背上長了好幾處瘤狀物。據說,在1875年前,摩洛哥國王阿爾倍爾一世為了捕獲海洋“巨蟒”,建造了一艘特別的探險船。船上裝備了直徑5厘米,長達幾千米的鋼纜和能吊起1噸重物體的巨大吊鉤,并以12頭豬作為誘餌,可惜,也是未遇而歸。此外,本世紀初,有人在非洲東海岸附近的海中發現了一種怪物。據說,這種怪物全身發著藍光,足足有20米長,身體寬大而平扁,身上還披著一層灰甲,樣子十分可怕。在一些海外奇談中,涉及海洋上的“巨蟒”、“巨蛇”,這些怪物,著實驚人。從一幅16世紀的銅版畫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襲擊船只的“巨型海蛇”,其體長超過船身,吞起人來簡直像老虎吞蝴蝶。時至今日,關于長達幾百米至幾千米左右的“巨型海蛇”、“海蟒”的傳說,仍為人們津津樂道。迄今為止,雖然有許多人也目睹過海洋“巨蛇”、“巨蟒”,盡管人們把它說得活靈活現,卻始終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證據,更別提展示實物讓大家一飽眼福了。這海怪究竟是什么動物?100多年來,海怪之謎吸引著無數的探險家和科學家,他們到處搜尋海怪的蹤跡;海怪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推測,有人把它說成是“巨型海蛇”,有人把它說成是“巨型海蟒”,也有人把它說成是大章魚或是大王烏賊,還有人把它說成是一種巨型鰻魚。過去,在世界各地的一些報紙雜志上了經常刊載著海怪遺骸的報道,有些還附有照片,但經專家鑒定后發現,這些怪東西通常是大鯊魚的尸體。
有的,因為人類各種實驗而出現的變異動物多的是,變得巨大化也在常理之中
自古以來,世界各國的漁夫和水手們中間就流傳著可怕的海中巨怪的故事。在傳說中,這些海怪往往體形巨大,形狀怪異,甚至長著七個或九個頭。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民752年卑爾根主教龐畢丹在《挪威博物學》中描述的“挪威海怪”,據說,“它背部,或者該說它身體的上部,周圍看來大約有一哩半,好像小島似的。……后來有幾個發亮的尖端或角出現,伸出水面,越伸越高,有些像中型船只的桅桿那么高大,這些東西大概是怪物的臂,據說可以把最大的戰艦拉下海底。“ 十九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動物學的發展,過于荒誕的海怪傳說逐漸消失。但還有一些報道,值得我們注意:1861年11月而0日,法國軍艦“阿力頓號“從西班牙的加地斯開往騰納立夫島途中,遇到一只有5-6米長,長著兩米長觸手的海上怪物。船長希耶爾后來寫道:我認為那就是曾引起不少爭論的、許多人認為虛構的大章魚。”希耶爾和船員們用魚叉把它叉中,又用繩套住它的尾部。但怪物瘋狂地亂舞 角手,把魚叉弄斷逃去。繩索上只留下重約40磅的一塊肉。1978年11月2日,加拿大紐芬蘭三個漁民在海灘上發現一只因退潮而擱淺的巨大海洋動物,漁民們說,它身長足有7米,有的角手長達11米以上,角手上的吸盤直徑達10厘米,眼睛足有臉盤大。漁民們用鉤子鉤住它,怪物掙扎了一會兒,不久就死去了。比利時的動物學家海夫爾曼斯搜集并分析了從1639年至1966年三百多年間共五百八十七宗發現海怪的報告,排除可能看錯的、故意騙人的和寫得不清楚的,認為可信的有三百五十八宗。他把這些報道中所有的細節輸入電腦分析,得出九種不同的海。雖然這些報道中仍不免有夸張成分,但其中至少有一種從前人們認為“不可能存在”的海中巨怪到證實:那就是大王烏賊。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幾次發生大王烏賊的殘骸在加拿大海濱被沖上岸的情況,其中最少有一次還是活的,借助這些實體,人們終于了解了大王烏賊的一些情況。大王烏賊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深海水域,體長約20米左右,重約2-3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無光脊椎動物。它的性情極為兇猛,以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并能與巨鯨搏斗。國外常有大王烏賊與抹香鯨搏斗的報道。據記載,有一次人們目睹了一只大王烏賊用它粗壯的角手和吸盤死死纏住抹香鯨,抹香鯨則拼出全身力氣咬住大王烏賊的尾部。兩個海中巨獸猛烈翻滾,攪得濁浪沖天,后來又雙雙沉入水底,不知所終。這種搏斗多半是抹香鯨獲勝,但也有過大王烏賊用魯手鉗住鯨的鼻孔,使鯨窒息而死的情況。這么看來,前面所引用的1861年和1878年人們遇到的海怪,可以肯定就是大王烏賊。最大的大王烏賊可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人們曾測量一只身長17.07米大王烏賊,其角手上的吸盤直徑為9.5厘米。但從捕獲的抹香鯨身上,曾發現過直徑達40厘米以上的吸盤疤痕。由此推測,與這條鯨搏斗過的大王烏賊可能身長達60米以上。如果真有這么大的大王烏賊,那也就同傳說中的挪威海怪相差不遠了。
《極度深寒》
總結
- 上一篇: 大家猜360基因有多少用户?
- 下一篇: 游戏名字大全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