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近似纳什均衡_明明合作可以“共赢”,为什么他会损人不利己?博弈论之纳什均衡...
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遇到過這樣的場景。明明可以一起合作共贏,為什么他會損人不利己?這就要說到博弈論里最著名的一個原理——納什均衡。
舉個例子:有兩家公司,“奔波兒灞有限公司”和“霸波爾奔有限公司”,受退休金制度大力開放的結果,兩家公司都在大力發展各自的退休金業務。但是新的這種退休金制度大家很難接受。于是兩位創始人見面商量了一下,大家共同投入,培育市場。你們立下了一個君子協定,各投入2億元,大舉宣傳新的退休金制度。
你們預計,這樣將會給各自帶來4億的收入,減去投入的2億,各賺2億。但是如果只有一家投入,效果將會差很多,可能會投入2億賺1億,等于賠了1億元,不過未投入者可能會搭順風車賺到5000萬。那么如果大家都不投入,不賺不賠。很顯然,大家共同投入,是最優的策略。
做一個簡單的表格方便大家理解
你們談好之后回來,你立刻召集團隊開會,宣布2億的營銷計劃。這時,你的營銷總監對你說:老板,2億不是個小數目,我們上次融資才剛拿了3億,這一筆營銷三分之二沒有了。如果他們投了,而我們不投的話,就可以白白賺5000萬,讓他們倒虧1個億。那時候我們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順便干掉元氣大傷的對方,不是更好嗎?而且,如果我們真的投了,但是對方沒有投,那我們將面臨資金鏈的壓力,到時候怎么辦呢?
你聽完思考了一下,有道理啊!那這樣,我們先看看他們的動向在做打算。結果你等了幾個月,對方一點動靜都沒有。你咬牙切齒: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還好我沒有投,要不然死的肯定會很慘。
這種情景是不是印象中在哪見過?有個專門形容這種場景的成語“各懷鬼胎”。表面看明明共同投入、共同獲利是最佳的策略,但是為什么最后雙方都選擇了不投入?是道德問題嗎?是人類文明程度的問題嗎?其實都不是。因為在這種“游戲規則”下,不投入才是最佳策略。這就是博弈論里最著名的——納什均衡問題。
世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調節,個人追求私利的行為,反而會促進集體利益最大化。但納什均衡的發現者,納什認為好像不是這么回事。
比如剛才的案例。沒人在乎全局最優,也沒人在乎什么函數最大化。他們只在乎一件事,那就是如果我投了,他沒投,我就死了。這個風險無法承受。博弈到最后,那只能我不投,你不投,大家都不投才最安全。
而且這個大家都不投的結果一旦形成,將會非常穩定。這就形成了一個非常穩定的“納什均衡”。雖然它是一個不好的均衡。誰單方面改變策略,誰就會有損失。
那如何改變呢?根本問題就是“游戲規則的設計”。比如簽署違約條款:沒有投入的一方,賠償2億給投入的一方。這時,共同投入才會成為一個新的納什均衡。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爾森說過:發現納什均衡的意義,可以和生命科學中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果相媲美。
有了納什均衡的視角,你再去看整個商業世界,就像開了天眼一樣。在不同的游戲規則設計下,滿眼都是“好的均衡”和“壞的均衡”。看不見的手,未必會把自私的力量,導向集體利益最大化。自私,可能會導致“好的納什均衡”,也可能會導致“不好的納什均衡”,關鍵是“游戲規則的設計”。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的話記得訂閱我哦!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如何计算近似纳什均衡_明明合作可以“共赢”,为什么他会损人不利己?博弈论之纳什均衡...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电脑开机3秒就重启循环_3秒开机不是梦,
- 下一篇: 笔记本电脑5年没清灰了_2020年5月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