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案例范文,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案例
職業中學計算機教學案例
1職業中學計算機教學案例計算機基礎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學課程之一,是學生學習計算機入門的基礎課。那么,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更適合中職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呢?這就要求我們去深入分析中職學生的學情、教材特點、課程知識結構特點等。做到量體裁衣,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充分地激發出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的學,輕松的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中職學校開設計算機課程,是針對信息社會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求的必然之舉。對于學校計算機教學,教師抓好課堂質量、尤其對于中等職業學校來說,學生的基礎層次參差不齊,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深深感受到,要想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中都有所收獲,絕不能照搬教材,而要結合教材進行挖掘,嘗試運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一、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現狀(一)教學手段單一,師生間的互動不夠。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巴、一本教材、一個演員,自始至終唱獨角戲,包打天下。結果一堂課下來,教師上課講得頭頭是道,喉干舌苦;學生聽得云里霧里,一無所知。學生就會形成隋性,不積極思考,被動接受,缺乏創新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二)過于講求知識的系統性,不注重知識的模塊化教學。上中職計算機基礎課時,習慣于從計算機的起源、產生、發展,講到它的作用意義,再講到它的構造特點,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云里霧里的境界。讓學生產生了對學好計算機的恐懼感。要知道我們教育對象是中職生,學習基礎不扎實,學習興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選取學生夠用的、適用的、想學的、能學好的知識模塊,如計算機基礎模塊中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 Windows、文字圖表處理 Word、電子表格處理 Excel、演示文稿 PowerPoint 小模塊等。二、巧妙設計教學,構思有效備課 (一) 仔細鉆研教材,設計好課堂教學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好的構思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計算機課的教學設計要像別的科目一樣做到因材2施教、詳略得當。例如,上“Office 2003”的“Word”內容中的對“文本框設置”這一節,怎樣的構思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在一節課 45 分鐘的時間內讓學生把這些內容學會呢?在上課之前我先編了一張“報紙” ,其報紙的格式中有,文本框、自選圖形、表格、剪貼畫、字體設置等多方面內容,并且這些內容都用不同的顏色和線條突現出來。但在上課時,設置文本框前先要進行文字的輸入,假如一節課都放在輸入文字上,那就沒時間設置文本框,根據此情況我事先準備好一篇文章,課上讓學生打開這篇文章(內容是這節課的操作步驟) 利用以前學過的“復制、粘貼”把這段文字放到文本框里。這樣既復習了前面的內容,又合理地把這一節時間充分利用好。接下來我讓學生對照自己編的報紙和老師編的報紙有何區別,學生可以明顯地看到文本框的線條和顏色還不夠完美。學生就在上課時帶著問題認真聽講“文本框的設置” ,這是“Word”教學中的一個方面。而對于學習 “Word”的整個軟件呢?如果把所有的內容都詳細地講一下,學生恐怕一學期也學不完、學不好。所以我們應該去粗取精,把常用的幾方面講講,剩下的讓他們去看看“幫助” ,或者點一下。 (二) 仔細研究學生,根據他們的不同差異設計課堂內容,做到因人施教。 俗話說,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更何況是幾十個學生,尤其是當學生操作計算機的時候學生之間的差異愈加明顯。因此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調節學生的間接學習興趣,更需要因人施教。計算機教師不能讓走在前面的學生原地踏步,無所事事,浪費精力與時間;也不能讓后面的學生望塵莫及,失去信心,放棄努力。為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課教學更需要因人施教。幸好計算機本身的可操作的學生也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務。每節課設計幾套任務,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最基本任務。例性為因人施教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布置每個學生都可以做的開放性任務,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盡情發揮,每個學生都能夠盡自己最大努力,盡管結果可能會有很大差異。另外,同一個課堂中如上面的例子:“文本框的設置”這一內容,對于沒學過計算機的學生只要求他們會插入文本框,能夠填充顏色的設置線條就可以了,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學會版式的設計,以及與其他圖形的組合。當然在課堂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適當調配,如有時間,可讓后進生把下面的幾個步驟也操作一下。這樣既能顧全學生的個性差異,又能促進學生的有序發展。 三、從教學策略方面著手構思有效教學方法 計算機教師不僅在備課設計上要求精益求精,在教學策略上也要講究好的學習方法。計算機教學中有類似于其它學科的教學共性,也有區別于其它的教學個性。怎樣才能結合計算機的特點,挖掘它的內在有效性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呢?這也是值得計算機教師積極探討的,在教學中我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 重視傳統的按部就班法。 在學生剛開始接觸計算機,學習操作比較復雜、比較難以理解的知識或技能點時,教師可以采用“老師教一步,學生練一步”的方法,就是教師演示完一個動作單元(一個操作) 或技能點(若干個操作),然后學生依照教師的操作再做一次。對這類知識或技能點,教師表達要簡潔通俗、細致易記,以使學生逐步理解練習,絕不可為了教學進度而加大課堂教學密度,講得過多,學生一知半解,反而會影響教學質量和進度。比如,我們在講“Windows xp”時不能一節課把全部的內容都講完,而應分單元:這一節主要講授有關“文件夾”的知識,下一節主要講授有關“工具欄”的知識。要做到學生“吃得下”才算好,因為課堂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操作的能力。 (二) 采用問答式教學法。 孔子說得好:“非學無以質疑,非問無以廣識。 ”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除了學生要好問,教師通過提問法以提高課堂效率也尤為重要。提問要做到目的明確、層次清晰、方式靈活。例如,在“Word”的“文本框插入”過程中鼠標的指針變換尤其重要,提問時要針對這一環節對學生進行提問:當鼠標指針出現雙向箭頭的時候表示怎樣?(大小改變) 當鼠標指3針出現“橫向和縱向雙箭頭交叉型”的時候又表示怎樣?(可以移動文本框) 而怎樣的鼠標指針才能插入文字呢?(“I”形)再通過此提問大家,是不是當鼠標出現上述三種情況,對其它對象的操作合適呢?(是)在一問一答中學生結合實踐操作能不斷提高實踐能力。 (三) 利用形象的“比喻”用語教學學法。 計算機的有些概念比較抽象,教師用專業的術語去分析學生可能會感到很模糊,如果用最貼切的事物進行比喻,會讓他們感覺到學計算機原來很簡單。舉個例子, “網頁瀏覽”中的“添加收藏夾和整理收藏夾”這一節類似于學生利用講義夾對試卷的處理,所以事先我先帶了一個試卷夾——“多格”的和各門功課的試卷。我先問學生:上次我們上網通過許多好的網頁可以查到自己想要的資料,而這些好的網頁希望下次來可以快速地打開,有什么好的操作方法呢?網頁的網址收藏有點類似我們試卷的收藏,我們考試考了以后各門功課的試卷都有,為了便于下次能快速找到試卷,我們通常放到試卷夾里。而收藏夾就是把要瀏覽的網址放到收藏夾里面。試卷不會只有一張,會有很多,那怎么樣可以更快地找到它們呢?那就需要整理一下,把相同的科目放在一起(同一格內 ),類的收藏夾中也可把同類的網頁放在一起,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案例范文,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案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报告,计算机网络工
- 下一篇: 计算机中级职称考试答题卡,内科学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