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看板列与职能筒仓
職能筒倉在軟件開發當中,尤其是敏捷開發當中,貌似帶著負面的光環,最新的特性團隊建設試圖打破職能筒倉。而在看板列設置的時候,按角色劃分的看板列在形狀和內容上都太像職能筒倉了,難道看板這樣的列設置走了回頭路?
看板的起源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看看看板的起源。
看板管理方法是在同一道工序或者前后工序之間進行物流或信息流的傳遞。JIT是一種拉動式的管理方式,它需要從最后一道工序通過信息流向上一道工序傳遞信息,這種傳遞信息的載體就是看板。沒有看板,JIT是無法進行的。因此,JIT生產方式有時也被稱作看板生產方式。
準時生產方式的看板旨在傳達信息:“何物,何時,生產多少數量,以何方式生產、搬運”。
看板的本質是在需要的時間,按需要的量對所需零部件發出生產指令的一種信息媒介體,而實現這一功能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及時生產方式的看板在生產線上分為兩類:領取看板和生產看板(在制品看板)。
以上是來自于工廠里面的經驗總結。可以看出,看板本來就是用來跨部門跨班組交流,緊密銜接上下游工序,實現JIT。在工廠里面,協同的多個部門往往不在一個地方,而且早先年可沒有裝遍各個角落的電腦,看板的設計是基于實體板和卡片,而且要考慮與物料的移動。
因此以前看板的樣子需要多種多樣,與當前軟件開發看板的樣子有蠻大差別。
筆者覺得以前工廠的看板設計的難度遠遠高于當今有電腦幫助下的難度。
軟件開發看板
當今軟件開發看板一般形態而言,都是自左向右的列,信息在一起展現,對于異地協作的情況,在電腦及網絡幫助下,同樣也是一起展現。最新的看板工具已經可以處理看板多種關聯,就算信息量大,也在幾次鼠標點擊之間。所以那么平級的多個小組或者部門自然而然在同一塊看板上。
看上去像筒倉,但其實是新技術條件下的更便利展現,帶來更方便的信息交換,進而促使更流暢的協同。
因此看板列像筒倉是進步的結果,并不是走回頭路。
至于在行政組織結構上打破筒倉,并不是看板的任務,看板在于通過可視化來促進協同,拉動價值流。
而在這樣強大工具的支持下,筒倉之間信息隔閡的問題其實是可以得到緩解的。對于推進跨組跨部門合作的組織而言,如果行政匯報線難以短時間內改變的話,不妨嘗試下通過看板來共享信息,讓信息先在筒倉之間流暢起來,然后再來判斷下一步。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小议看板列与职能筒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