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理解的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概论(上)
最容易理解的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概論(上)
- 1.計算機網絡的分類方法
- 1)廣域網、
- 2)城域網、
- 3)局域網、
- 4)個人區域網和人體區域網。
- 2.計算機的組成及結構
- 2.1早期計算機網絡組成與結構
- 3 計算機網絡拓撲的定義
- 3.1理解網絡拓撲知識需要注意的問題
- 3.2計算機網絡拓撲的分類與特點
- 3.2.1星形拓撲
- 3.2.2環形拓撲
- 3.2.3總線形拓撲
- 3.2.4樹形拓撲
- 3.2.5網狀拓撲
- 4.分組交換技術的基本概念
- 4.1數據交換方式的分類
- 4.1.1線路交換的特點
- 4.1.2線路交換方式的優點:
- 4.1.3線路交換方式的缺點:
- 4.2**分組交換的特點**
- 4.2.1存儲轉發交換的特點
- 4.2.2**報文與報文分組的比較**
- 4.2.3**報文和報文分組結構**
- 4.2.4分組交換的原理
- 4.2.5分組首部的重要性
- 4.2.5分組首部的重要性
最容易理解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概論(下)
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
你理解的越多,不理解的就越多,學習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讓我們一同進步
公眾號搜索“萌小肆聊編程”
網絡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實現主機通信和資源 的共享。
1.計算機網絡的分類方法
1.按覆蓋的地理范圍劃分,計算機網絡可以分為:廣域網、城域網、局域網、個人區域網和人體區域網。
1)廣域網、
廣域網具有兩個主要的特征:
(1)是一種公共數據網絡PDN(Public Data Network)。
? 廣域網建設投資大,管理困難,通常由電信運商負責組建、運營與維護。這類廣域網為廣大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數據傳輸服務,因此,屬于公共數據網絡。
(2)研究的重點是寬帶核心交換技術。
? 作為Internet的寬帶、核心交換平臺的組成單元,其研究的重點從開始階段的“如何接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系統”,轉變為“如何提供能夠保證服務質量QoS的寬帶核心交換服務”。
2)城域網、
定義:
寬帶城域網是以IP協議為基礎,通過計算機網絡、廣播電視網、電信網的三網融合,形成覆蓋城市區域的網絡通信平臺,為語音、數據、圖像、視頻傳輸與大規模的用戶接入提供高速與保證質量的服務。
技術指標 :
1)完善的光纖傳輸網是寬帶城域網的基礎。
2)傳統電信、有線電視與IP業務的融合成為了寬帶城域網的核心業務。
3)高端路由器和多層交換機是寬帶城域網的核心設備。
4)擴大寬帶接入的規模與服務質量是發展寬帶城域網應用的關鍵。
3)局域網、
局域網的定義:
局域網(LAN)用于將有限范圍內(例如一個實驗室、一幢大樓、一個校園)的各種計算機、終端與外部設備互聯成網。
按照采用的技術、應用范圍和協議標準的不同,局域網可以分為共享局域網與交換局域網。
技術指標:
1)局域網覆蓋有限的地理范圍,它適用于機關、校園、工廠等有限范圍內的計算機、終端與各類信息處理設備連網的需求。
2)局域網能夠提供高數據傳輸速率(10Mbps~100Gbps)、低誤碼率的高質量數據傳輸環境。
3)局域網一般屬于一個單位所有,易于建立、維護與擴展。
4)決定局域網性能的三個因素是:拓撲、傳輸介質與介質訪問控制方法。
4)個人區域網和人體區域網。
2.計算機的組成及結構
2.1早期計算機網絡組成與結構
1)計算機網絡要完成數據處理與數據通信兩大基本功能
2)早期計算機網絡主要是廣域網,它從邏輯功能上分為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兩個部分
3)資源子網—負責數據處理的主計算機與終端
資源子網的組成:
? 主機 終端 終端控制器
? 外設 軟件資源 信息資源
4)通信子網—負責數據通信處理的通信控制處理機與通信線路
3 計算機網絡拓撲的定義
3.1理解網絡拓撲知識需要注意的問題
1)拓撲學是將實體抽象成與其大小、形狀無關的“點”,將連接實體的線路抽象成“線”,進而研究“點”、“線”、“面”之間的關系。
2)計算機網絡拓撲是通過網中節點與通信線路之間的幾何關系表示網絡結構
3)計算機網絡拓撲是指通信子網的拓撲結構。
4)設計計算機網絡第一步就是要解決在給定計算機位置,保證一定的網絡響應時間、吞吐量和可靠性的條件下,通過選擇適當的線路、帶寬與連接方式,使網絡結構更合理。
3.2計算機網絡拓撲的分類與特點
3.2.1星形拓撲
1)節點通過點-點通信線路與中心節點連接。
2)中心節點控制全網的通信,任何兩節點之間的通信都要通過中心節點。
3)星形拓撲結構簡單,易于實現,便于管理。
4)網絡的中心節點是全網性能與可靠性的瓶頸,中心節點的故障可能造成全網癱瘓。
3.2.2環形拓撲
1)節點通過點-點通信線路連接成閉合環路。
2)環中數據將沿一個方向逐站傳送。
3)環形拓撲結構簡單,傳輸延時確定。
4)環中每個節點與連接節點之間的通信線路都會成為網絡可靠性的瓶頸。環中任何一個節點出現線路故障,都可能造成網絡癱瘓。
5)為了方便節點的加入和撤出環,控制節點數據傳輸順序,保證環的正常工作,需要設計復雜的環維護協議。
3.2.3總線形拓撲
1)所有節點連接到一條作為公共傳輸介質的總線,以廣播方式發送和接收數據。
2)當一個節點利用總線發送數據時,其他節點只能接收數據。
3)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節點同時發送數據時,就會出現沖突,造成傳輸失敗。
4)總線形拓撲結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缺點是必須解決多節點訪問總線的介質訪問控制問題。
3.2.4樹形拓撲
1)節點按層次進行連接,信息交換主要在上、下節點之間進行,相鄰及同層節點之間通常不進行數據交換,或數據交換量比較小。
2)樹形拓撲可以看成是星形拓撲的一種擴展,樹形拓撲網絡適用于匯集信息。
3.2.5網狀拓撲
1)節點之間的連接是任意的,沒有規律。網狀拓撲的優點是系統可靠性高。
2)網狀拓撲結構復雜,必須采用路由選擇算法、流量控制與擁塞控制方法。
4.分組交換技術的基本概念
4.1數據交換方式的分類
4.1.1線路交換的特點
1)線路交換是面向連接的服務;
2)兩臺計算機通過通信子網進行數據交換之前,首先要在通信子網中建立一個實際的物理線路連接;
3)線路交換在數據傳輸過程中要經過建立連接、數據傳輸與釋放連接的三個階段;
4.1.2線路交換方式的優點:
1)建立的物理線路連接為此次專用,通信實時性強**;**
2)適用于交互式會話類通信;
4.1.3線路交換方式的缺點:
1)不適用于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突發性通信;
2)不具有存儲數據的能力,不能平滑通信量;
3)不具備差錯控制能力,無法發現與糾正傳輸差錯。
4.2分組交換的特點
4.2.1存儲轉發交換的特點
1)發送的數據與目的地址、源地址、控制信息一起,按照一定的格式組成一個數據單元(報文或報文分組)再發送出去。
2)路由器可以動態選擇傳輸路徑,可以平滑通信量,線路的利用率高。
3)數據單元在通過路由器時需要進行差錯處理,可以提高數據傳輸可靠性。
4)路由器可以對不同通信速率的線路進行速率轉換。
4.2.2報文與報文分組的比較
1)數據通過通信子網傳輸時可以有報文(message)與報文分組(packet)兩種方式;
2)報文傳輸:不管發送數據的長度是多少,都把它當作一個邏輯單元發送;
3)報文分組傳輸:限制一次傳輸數據的最大長度,如果傳輸數據超過規定的最大長度,發送結點就將它分成多個報文分組發送。
4.2.3報文交換的缺點
1)發送長報文時,其副本必須保留,以備出錯重傳,長報文傳輸時間長,因此副本保留時間也長;
2)報文越長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
3)每個報文長度都可能不同,需每次傳輸報文時對開始和結束字節進行判斷與處理,報文處理時間長;
4)報文長度不同,路由器必須根據最長的報文來預定存儲空間,如果出現一些短報文,就會造成存儲器存儲空間的利用率降低。
4.2.3報文和報文分組結構
1)由于分組長度較短,在傳輸出錯時,檢錯容易并且重發花費的時間較少;
2)限定分組最大數據長度,有利于提高存儲轉發結點的存儲空間利用率與傳輸效率;
3)公用數據網采用的是分組交換技術。
4.2.4分組交換的原理
1)在發送端,先把較長的報文劃分成較短的、固定長度的數據段。
2)每一個數據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構成分組。
3)分組交換網以“分組”作為數據傳輸單元,依次把各分組發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邊)。
4)接收端收到分組后剝去首部還原成報文。
5)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數據恢復成為原來的報文。
這里我們假定分組在傳輸過程中沒有出現差錯,在轉發時也沒有被丟棄。
4.2.5分組首部的重要性
1)每一個分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
2)分組交換網中的結點交換機根據收到的分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組轉發到下一個結點交換機。
“分組”作為數據傳輸單元,依次把各分組發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邊)。
4)接收端收到分組后剝去首部還原成報文。
5)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數據恢復成為原來的報文。
這里我們假定分組在傳輸過程中沒有出現差錯,在轉發時也沒有被丟棄。
4.2.5分組首部的重要性
1)每一個分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
2)分組交換網中的結點交換機根據收到的分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組轉發到下一個結點交換機。
3)用這樣的存儲轉發方式,最后分組就能到達最終目的地。
目前剛開始學習計算機網絡,所以記得不全,后面會隨著自己的學習進度持續更新。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最容易理解的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概论(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vscode如何设置自动保存时自动格式化
- 下一篇: 最容易理解的计算机网络 基础知识概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