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点套路深,千万别掉“坑”
為什么要埋點?埋點如同裝在智能機器人身上的傳感器,在機器人研發過程中,技術人員將內傳感器和電機、軸、手臂、手腕等關鍵部位安裝在一起,實時監控機器人的位置、速度、力度的測量,判斷機器人的穩定性與風險,最終實現伺服控制。
傳感器是機器人的埋點,網站與 APP 也需要如此埋點。前天策小編發了《埋點最大誤區:忽略業務需求》一文,介紹企業在追求精益化數據分析的路上,應如何科學選擇埋點方式。本文針對埋點另外兩大誤區進行剖析:埋點與數據采集、數據分析的關系?如何規避埋點混亂?
誤區一:重分析,輕采集!在追求精益管理的道路上,大多企業深知數據驅動是第一生產力。然而,在企業搭建數據分析平臺,或選型第三方數據分析平臺時,經常會陷入“重分析,輕采集”的誤區。
數據分析是實現數據驅動的前提,固然重要。而數據分析的深度取決于數據采集的質量,顧此失彼,數據驅動道路只能越走越窄。神策數據創始人&CEO桑文鋒多次強調,數據采集應該遵循“大”、“全”、“細”、“時”四字法則。
“大”強調宏觀的“大”,而非物理的“大”。大數據不是一味追求數據量的“大”,比如每天各地級市的蘋果價格數據統計只有2MB,但基于此研發出一款蘋果智能調度系統,就是一個大數據應用;
?“全”強調多種數據源。大數據采集講求全量,而不是抽樣。除了采集客戶端數據,還需采集服務端日志、業務數據庫,以及第三方服務等數據,全面覆蓋。
“細”強調多維度數據采集,即把事件的維度、屬性、字段等都進行采集。如電商行業“加入購物車”的事件,除了采集用戶的 click 數據,還應采集用戶點擊的是哪個商品、對應的商戶等數據,方便后續交叉分析。
“時”強調數據的時效性。顯然,具有時效性的數據才有參考價值。
總之,埋點混亂、采集無序則根基不穩,令數據驅動的實現如“空中樓閣”。只有將數據采集和建模等基礎搭建好,數據驅動才能真正落地。
誤區二:無埋點優越于代碼埋點?數據基礎夯實與否,取決于數據的采集方式。埋點方式多種多樣,按照埋點位置不同,可以分為前端(客戶端)埋點與后端(服務器端)埋點。其中無埋點是目前較為流行的前端埋點方式之一。
“無埋點”概念已爛大街,而在實際進行事件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技術人員有道不盡的愛恨情仇:一方面,無埋點神秘無比,甚至被譽為“最全、最便捷、界面友好、技術門檻低”的數據采集方式;另一方面,運營人員又發出“為何所采數據與業務數據庫數值相差這么大?”等各種抱怨。簡言之,無埋點采用“全部采集,按需選取”的形式,對頁面中所有交互元素的用戶行為進行采集,通過界面配置來決定哪些數據需要進行分析,實質與“全埋點”并無無實質差異。
圖1 無埋點的優劣勢分析
為解釋頗具迷惑性的無埋點概念,筆者總結了其優勢與劣勢。
優勢包括:
可視化展示界面最基本度量,滿足基本數據分析需求。
無埋點可視化展現界面 PV、UV 等網站或 APP 分析的最基本度量,告訴運營人員每個控件被點擊的概率是多大,哪些控件值得做更進一步的分析等。如此有助于企業了解用戶行為,為進一步數據分析指明方向。
?技術門檻低,使用與部署較簡單。
無埋點極大程度避免了因需求變更、埋點錯誤等原因導致的重新埋點繁復工作。
用戶友好性強。
運營人員可以直接應用手指或者鼠標進行操作,自動向服務器發送數據,避免手工埋點的失誤。
然而,作為前端埋點的方式之一,無埋點有先天缺陷,帶來易用性的同時,也犧牲部分數據的采集深度。無埋點的劣勢如下:
無埋點只能采集到用戶交互數據,且適合標準化的采集,自定義屬性的采集需要代碼埋點來輔助。
每個用戶的交互行為均有許多屬性,無埋點無法深入到更細、更深的粒度。例如在電商行業中,用戶點擊“購物車”是一次交互行為,無埋點會忽略掉用戶信息、商品品類等其它維度信息,此時需要配合代碼埋點來輔助數據采集;再如用戶上滑屏幕時,內容瀑布流的底部載入、商品或廣告的加載展示、下拉菜單中下拉內容的數據點擊等情況,這類自定義行為的采集需要代碼埋點輔助實現采集。
由于無埋點僅適合標準的方案采集,一些數據分析平臺也開始支持用戶為每個event添加自定義屬性,如此能大大擴展事件分析的效能。值得一提的是,神策數據為用戶提供的自定義屬性無數量限制。
?無埋點兼容性有限。
例如在安卓系統進行埋點時,不同工程師可能會給APP界面中相同的 button 起不同名稱的 ID,當運營人員想篩選出所需數據時,不同名稱會給運營人員帶來困擾。另外,由于目前第三方框架較多,如 RN 框架,容易造成無埋點兼容性問題。
無埋點具有前端埋點的固有缺陷。
無埋點是前端數據采集方式之一,因此具有前端埋點的天然缺陷,如數據采集不全面、傳輸時效性較差、數據可靠性無法保障等問題。無埋點的技術原理依賴網站或者APP后端技術開發的嚴謹性與規范性、網絡狀態、網絡口徑等因素。
總之,數據采集方式決定所采集到用戶行為數據的深度和粒度。夯實數據基礎,無埋點需要配合前端代碼埋點實現,而前端數據采集的固有劣勢,應該結合后端埋點完成。數據采集不準、不全、不細容易讓后續數據分析工作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
綜上所屬,筆者做出如下總結:
1.數據驅動是第一生產力,數據采集非“大全細時”,則數據驅動如“空中樓閣”;
2.大數據時代≠無埋點時代。“無埋點”頂多個是個“萬金油”,功能很多,應急抹一抹,想治病還是難。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埋点套路深,千万别掉“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听说蒂姆·库克来了?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 下一篇: 神策数据完成B轮融资1100万美元,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