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分析
基礎數據:
1) 資產 (Asset):
資產,就是能夠為個人或企業帶來收益的東西。在財務會計中,資產是企業擁有的任何資源,如機器、廠房、商譽、專利等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一般來說,資產體現了一種所有權,貨幣可以兌換商品體現了選擇權。
資產按照流動性可以劃分為流動資產、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
2) 負債 (Liabilities):
在財務會計,負債是指因為過去的交易或事件,使得未來必須要犧牲的經濟利益。這些負債可能來自于向銀行或其他機構取得某些資產,這些現在獲得的資產,有在未來償還的義務;償付負債,將會造成資產的減少。
3) 成本 (Cost):
在經濟學、商業和會計學中,成本在經濟學中指的是無可避免的最高代價,成本因選擇而起,沒有選擇就沒有成本。意指為了借由購買或以物易物的方式獲得某樣物品,或是為了得到他人提供的服務,所花費或付出的金額,其中亦包括預定要花費或是付出的金額,往往和一個商業事件或者經濟交易相聯系。
**會計成本**或稱實際成本,表示要花的一筆數目的錢或物品的貨幣價值。是在發票和賬本上記著的具體數目。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以會計成本衡量,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應該以會計成本衡量。
機會成本或稱經濟成本指除了現在的行動外的最佳選擇能實現的價值。用現有資源做一件事就不能作其他事了,這些資源就是機會舍棄。
例:如果有個人得到了一份25元/小時的工作,睡覺的會計成本為0,因為他睡覺拿不到錢;而他的機會成本是25元,因為如果他工作就能掙到。
在經濟學理論里,成本如果沒有特殊說明就是指機會成本。
4) 收益 (Receipts):
收益是指就該財產收取天然的或法定的孳息。收益權也可以依法律的規定或所有人的同意,而歸非所有人取得。生產上或商業上的收入,營業收入、得到益處。
5) 宏觀經濟變量 (Macroeconomic Variable):
宏觀經濟總量,可能是個量相加得到的總和,如總消費是每個消費者消費量的總和,總投資是每個廠商投資的總和。也可能是個量的平均量,如價格水平是各種商品價格的平均數。主要宏觀經濟變量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消費量,投資量,儲蓄率,貨幣存量,政府預算,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利率,匯率等等。利用這些表示經濟活動特點方面的概況性指標(summary measures),宏觀經濟學家能夠對宏觀經濟變動的大致輪廓給以描述和分析。
市場數據:
1) 價格:
2) 產量:
3) 隱含波動率:
隱含波動率是將市場上的權證交易價格代入權證理論價格模型,反推出來的波動率數值。 由于期權定價模型(如BS模型)給出了期權價格與五個基本參數(標的股價、執行價格、利率、到期時間、波動率)之間的定量關系,只要將其中前4個基本參數及期權的實際市場價格作為已知量代入定價公式,就可以從中解出惟一的未知量,其大小就是隱含波動率
4) 成交量:
成交量是一種供需的表現,指一個時間單位內對某項交易成交的數量。當供不應求時,人潮洶涌,都要買進,成交量自然放大;反之,供過于求,市場冷清無人,買氣稀少,成交量勢必萎縮。而將人潮加以數值化,便是成交量。廣義的成交量包括成交股數、成交金額、換手率;狹義的也是最常用的是僅指成交股數。
成交量指當天成交的股票總手數(1手=100股)。VOL顯示是1M在國際通行的說法是1K=1000(103)、1M=100萬(106)、1B=10億(10^9)。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人們說的大盤成交量指的是成交金額。說明市場的活躍度和資金規模。成交量與成交金額用下列公式表示:成交數量(成交量)×成交均價=成交金額(成交額)
5) 分紅:
分紅是股份公司在贏利中每年按股票份額的一定比例支付給投資者的紅利。是上市公司對股東的投資回報。分紅是將當年的收益,在按規定提取法定公積金、公益金等項目后向股東發放,是股東收益的一種方式。通常股東得到分紅后會繼續投資該企業達到復利的作用。
6) 息票: (Coupon)
原指舊時的債券票面的一部分,債券持有人可將其剪下,在債券付息日攜至債券發行人處要求兌付當期利息。
7) 未平倉量:
未平倉量是指某特定市場在某交易日結束時,多方所持有或空方所拋空的契約口數。它代表市場當時所存在的契約口數,未平倉量等于多頭的總部位或空頭的總部位。
8) 報價:
報價分為證券報價、投標報價、產品報價。證券報價是證券市場上交易者在某一時間內對某種證券報出的最高進價或最低出價。投標報價,是商家競投某項目時愿意出的價格。產品報價是指賣方通過考慮自己產品的成本,利潤,市場競爭力等因素,公開報出的可行的價格。
9) 代理方:
分析數據:
分析建議:
信用評級:
收益預期:
新聞觀點:
另類數據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