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金陵十三钗:15名传教士的爱与泪
一部打著鮮明張藝謀烙印的《金陵十三釵》在2011年的年底撲面而來,帶領許多國人又再次將目光投向已經深深烙入民族靈魂之中的南京大×××,而如火如荼的 宣傳攻勢、觀影討論等都讓影片中的主角——無論是貝爾還是玉墨都著實火了一把。然而真實的“金陵十三釵”又是怎樣的一番故事?
也許影片制作放當時并沒有預料到的是:在《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喚起人們對南京大×××再次注目的同時,當年十多名外國傳教士帶著愛和淚拯救南京金陵20多萬百姓的故事也再一次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伴 隨著《金陵十三釵》電影的熱播,當年真實版“金陵十三釵”的故事也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之一。《文史參考》等報道重現了當年24名外國人死守南京城救了25 萬國人的歷史事實,其中15名是傳教士。其中,時年51歲的美國傳教士明妮?魏特林和德國人約翰?拉貝等共同發起建立了“南京安全區”,他們分別留下的 《魏特林日記》和《拉貝日記》成為那段血腥歷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之一。《魏特林日記》中的記載不僅是小說《金陵十三釵》的創作素材,更是字字見血的控 訴。
當年留下的24外國人有金陵大學歷史系美籍教授貝德士。當時他全家正在日本度假,他非但不慶幸自己躲開浩劫,還與家人分別、沖破封 鎖只身回到南京。和貝德士一起留下的,還有美國長老會牧師米爾斯,金陵大學社會學教授史邁士,農藝學教授里格斯,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辦事處負責人約翰? 拉貝,美國圣公會南京德勝教堂牧師約翰?馬吉,美國基督教南京青年會牧師喬治?費奇(又名費吳生),金陵大學鼓樓醫院美籍代院長特里默,醫生威爾遜,德國 禮和洋行工程師克勒格爾等。這些西方人在南京生活多年,以“老市民”自居。其中有15人來自美國教會。在這些外僑中,費奇與中國的緣分也許是最深厚的。他 還有一個名字叫費吳生,因為他生于蘇州。父母是傳教士,早年從美國來到中國。
這20多位外國人成立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保護了大約25萬中國人。得到西方僑民救護的南京千千萬萬難民感激地稱贊他們是“活菩薩”、“守護神”。難民們說:“使中國人免遭徹底銷毀的惟一原因,就是南京有為數不多的異邦人。”
他 們還想方設法把日軍屠城真相送出重圍。1937年第一篇對南京大×××的現場目擊記錄就來自金陵大學歷史系美籍教授貝德士女士。12 月15 日,四名西方記者將這份記錄帶往上海。12月16日,末了一名西方記者離開南京,臨走前他收到基督教南京青年會牧師費吳生的信函。記者以《美國傳教士敘述 的南京恐怖統治》為題,將信函內容宣告在的《紐約時報》上,成為最早向世界顯露表露南京大×××的報道之一。
在保護南京百姓的外國人中有 一名魏德琳女士。她的故事亦是感人。上海“八?一三”事變后,日軍從8月中旬起對南京每日空襲。當時,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大部分師生都已撤到后方,自愿留下 來的4名教師和11名職員組成了留守委員會。其中,學院教育系主任魏特林任代理校長。她先后4次收到了美國大使館的撤離通知。她在日記中寫道,自己有責任 負起使命來,“就像在危險之中,男人不應棄船而去,而女人也不應丟棄她們的孩子一樣”。魏特林頂著壓力收容了許多女難民。
2月18日,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正式更名為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拉貝回國前在告別致辭里說,“我一定不會忘記,明妮?魏特林×××是怎樣率領400名女難民穿過全程,將這些人送進我們安全的收容所里的,這只是無數事例中的一個。”
1941年5月14日,魏特林回國后一年去世。魏特琳被安葬在美國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鎮,墓碑上刻有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剖面圖,還刻著 “金陵永生”四個漢字。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tansuozhe/745441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真实的金陵十三钗:15名传教士的爱与泪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error_logs
- 下一篇: postgresql集群方案hot 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