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工作法图解》作者亲身讲解:这些最佳实践可以帮你筛选出那个最重要的任务...
本報道根據QCon上海2015大會上Staffan N?teberg的主題演講內容整理而成。Staffan N?teberg是暢銷書《番茄工作法圖解》的作者,本次演講的主題為《Pixalut優先級方法——統籌安排,優化效率》,針對“如何排列任務優先級”這個話題進行了分享。
\\Staffan出生在瑞典,常年生活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無論是同樣來自瑞典的乒乓球選手Jan Ove Walder還是足球教練Sven-Goran Eriksson,還是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乃至于諾貝爾本人,都有非常多的任務要完成。我們每個人每天也有很多任務要完成,可能是讀一本小說,可能是給兩周沒聯系的媽媽打電話,可能是汽車壞了要去修理,等等。再多的任務也可以去完成,但你在同一個時間段里無論如何也只能去做一件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排列任務優先級——“排優”!
\\番茄工作法中需要的工具只有一個廚房鐘和三張清單,三張清單分別列出“所有待辦事項”、“今日待辦事項”以及“已完成事項”。整個流程操作起來就像是“把時間裝進盒子里”的感覺:每天早晨,你從“所有待辦事項”的清單里面挑選出一些放入今天的“今日待辦事項”列表,然后從這個列表里面選一項,扭開時鐘,把25分鐘的專注時間放在這一項任務上,25分鐘結束后休息3分鐘。如果嚴格執行番茄工作法,則每一個選擇-專注-休息的循環都在半小時以內,可以快速迭代,類似小步快跑。列表清單最佳的選擇是寫在紙上、掛在白板上,因為有直接用手指操作移動的觸感,因此有更好的親和力(人們之所以喜歡用智能手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感受那種手指直接改變事物的過程),而且還可以作為公示之用。
\\“排優”的過程會面臨很多挑戰,讓人難以挑選出唯一的一件任務,比如:
\\- 任務太多\\t
- 任務背后來催的人太多,每個來催的人都著急想要你完成他們看重的那件事\\t
- 對不同任務完成之后實現的目標難以評估\\t
- 有些任務之間有依賴性,比如必須完成A之后才能做B\\t
- 對任務風險的擔憂,比如是否會造成經濟損失\\t
- 有些任務有確定的接受者,比如客戶;有些任務則沒有,比如寫作\
下面我會介紹一些“排優”過程中的最佳實踐。
\\清單內容要精準,減少任何可能造成歧義的元素。比如,有人喜歡給清單分類,比如分成很重要的、不那么重要的、更加不重要的——這些分類完全沒有必要。只要給任務標注1、2、3、4,按順序排列即可。清單的順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任務內容的重要性,只需要時常去回顧、調整順序即可。
\\t\\t不要先進先出。這個清單并不需要在意任務進入列表的時間,而僅僅在意他們的價值。
\\t\\t對于大任務需要拆分的,只把立刻要做的拆分掉,以后要做的先不管它。
\\t\\t大任務拆分之后變成的一些小任務,可以把不重要的部分移除。
\\t\\t無論如何,保持“今日待辦清單”越短越好,而“正在做的任務”在任何時候只能有1個。
\\t\\t如果有三個不同的任務,如果集中一周能做完A,再集中一周能做完B,再集中一周能做完C,則如果每周在三個任務之間切換著做,總共會需要四周的時間。
\\t\\t隊列理論(Queue Theory)告訴我們,當前進行中的任務越短,則迭代的頻率越快。
\\t\\t為不同的場景制定清單。比如,一個清單可以叫做“在電腦上做的任務”,另一個清單可以叫做“在公交車上做的任務”。
\\t\\t有關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四象限的思考:人們都知道聰明的做法是優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但為什么人們往往做的事情都是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呢(比如刷微博微信)?因為除了這個四象限之外我們還可以畫出另一個四象限,叫做簡單+有趣、簡單+無聊、困難+有趣、困難+無聊的四象限。有一個單詞“prenaissance”專門用來形容這個情況,就是人們本能的會選擇簡單+有趣的組合,避開困難+無聊的組合。應對這個情況,我們可以多用一些其他的元素來協助我們的理性,比如這個象限:任務完成難易度 vs 任務完成后造成的影響大小。有人嘗試用積分榜,不過我覺得積分榜太抽象了,干擾了人類的直覺,不如圖形化的象限圖好用。
\\t\如何評估任務完成后造成的影響大小呢?我有個朋友跟我介紹了一個“另一個我”的方法:
\\\\這個圖的意思如下:最上面的這個“我”,做了一家軟件公司,為物流系統做軟件,以更好的調配卡車運輸。然后,卡車將物資運到了需要物資的場所,比如商店、超市等等。然后,右下角這個“另一個我”去超市買到了自己需要的物資。
\\“另一個我”的理論是這樣說的:如果從“這個我”到“另一個我”之間的距離超過3步,那么你也許應該考慮換個工作,否則恐怕并不容易感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人們常說工作要“有成效”(effect),但很多人都沒有準確理解“有成效”的意思。很多人把有成效當作了“有效率”(efficiency),就是“快、快、再快一些”,把快速做事當作了目標。這是最低級的。有些人則把有成效當作了“有產出”(productivity),把這個做完、再把那個做完,這是把“完成”作為目標。這個比單純的有效率要更好一些。而真正的“有成效”(effectiveness),是要造成影響,給事物帶來改變,帶來更多的價值。“第一個我”做的事情,有沒有給“另一個我”帶來價值?如果你的工作有成效,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總結來說,在使用番茄工作法的過程中,迭代應該是敏捷的,操作應該是可視化的、有觸感的、可以方便的跟人共享的;在任務優先級排列的考量中,要多思考任務的成效。沒有兩件任務在同一個時間下是同等重要的,利用你的直覺和一些可視化的工具,決定那最重要的一個吧!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番茄工作法图解》作者亲身讲解:这些最佳实践可以帮你筛选出那个最重要的任务...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odeforces Round #32
- 下一篇: ceph Dispatcher模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