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浮躁表面,直指金融科技内心
本文作者曲健,1024生人,天選程序員,漿糊人送外號“大爺Dà Yé”,目前在奧琪科技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
從事金融科技行業已久,也一直想寫寫金融科技相關的文字,又惶恐間,深覺如此大的話題hold不住而貽笑大方。偶然翻開束之高閣多年的《螞蟻金服-從支付寶到新金融生態圈》,驚喜之余亦將自己碎片化的那點淺識愚見串聯起不少。行文倉促,些許是經歷,些許是總結,些許是念頭,唯恐扭頭就忘,權當流水記賬給自己看也好。
又不是何樣大家,可以著書警示世人,無須給自己壓力,寫到哪兒便是哪兒吧,看官您也擔待一二。
金融是什么?
科技是什么?
合到一起的金融科技又是什么?
讓我們剝開浮躁的表面直指內心。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先說科技,也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是理論,技術是應用。作為生產力,科技理論上可以應用于人類已知或者未知的所有領域,而金融領域不過是科技可應用的領域之一而已。當然可不僅僅限用“應用”,還可以“驅動”“賦能”“普惠”“整合”“協同”、“數字化”“互聯網化”“智能化”“生態化”、以及“金融3.0”“VUCA4.0”“工業5.0”“通證經濟”“數字經濟”“ABCD”等等 (金融科技領域不會用詞,OUT一半!)。
對于大國來說,軍事和金融是兩個最最核心的支撐力量。而通常來說,最尖端的科技也是始于這兩個領域。比如計算機最早是發明出來計算彈道的,手機也是戰地移動電話發展而來。誕生于08年金融危機后并不斷火熱的比特幣,其底層的區塊鏈技術,也因為它獨特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智能合約等特性,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金融的本質
金融就是價值的流通。而金融的本質,個人還是推崇黃老的那個精準表述,說到底就是信用、杠桿和風險三個詞。此刻你可掩卷沉思一番,是否就是這么回事?
支付寶,擔保交易模式的發明者,底層邏輯就是信用,依托于這個信用體系搭建出它的許多上層應用,如花唄、芝麻分、免押金產品...等等。吳晶妹教授有個著名的信用三維論來說明信用的構成,即誠信度,合規度,踐約度。誠信度一般說的是信用主體的道德文化、行為準則等基本的誠信意識;合規度指信用主體在社會活動中遵守社會行政管理規定、行業規則、民間慣例等的水平與能力;踐約度即言出必行,表現為遵守交易規則并履約的能力,比如天經地義的借錢還錢。
有些人對杠桿比較陌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可以把杠桿簡單理解為負債。你的房貸是杠桿,手機分期是杠桿,借錢炒股(融資融券)也是杠桿...杠桿會放大風險預期和投資結果(無非更多收益或者更多虧損),以物理上的杠桿撬地球來形象的類比,就是以小資金博大收益,做好了是投資做壞了就是投機。所有金融危機的共同之處就是杠桿率過高(如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風險就很直白了,信用風險、欺詐風險、政策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等,風險管理和控制一直是金融業的重中之重。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希勒曾提出過這樣的理念:金融不只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推動實現良好(見仁見智的形容詞)的社會。現下卻是,金融和銅臭味的金錢基本是劃等號的。
金融現狀體驗
曾幾何時,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的故事,影響了多少涉世未深少男少女的消費觀。故事續集無須再編寫,信用社會的美國在2008年用它的次貸危機狠狠的教訓了一票“透支未來”的青春們。世事好輪回,蒼天饒過誰。金融玩家總會找個時間,卷土重來、改頭換面、千方百計地拿走你兜里的錢。
歷史從未改變,從學校畢業后剛工作的你,自從有了信用卡、開通了花唄或者白條,月光、下月光甚至半年光是否成了常態,剛發的工資手里還沒捂熱,就得先還債去?!
我的年輕時代買個昂貴點的手機,得不吃不喝攢好幾個月。也慶幸那時候的新手機發布不像現在這么頻繁,不然等攢好錢再去買的那款幾個月已經變成老款了吧。現在上萬的iPhone,銀行等金融機構直接給你免息的半年或者一年的分期產品,每個月還千把塊錢的負擔不成問題。看似這些金融機構不掙錢賺吆喝,且不說他們可以從商家那邊收取傭金,用戶似乎也著實賺了便宜,那這個金融產品到底在玩什么?拋開那些新興金融機構的獲客營銷因素,金融玩家們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鎖定了你口袋里的那部分錢,等當你口袋里沒錢的時候,可以讓你選擇繼續賬單分期,再次加長你的借貸周期,而且這次當然就不是免費的了。某種程度上這加快了消費市場的產品更新速度,PUSH你換新的手機、新的相機、新的筆記本。還有更快的,貸款沒還完,手機被偷了...(我身邊可不止一例)
如果你的收入只是用來還貸,那必然沒有額外資金投往投資理財渠道,你的資產其實就是在縮水。
有人開始動歪腦筋了...分期的產品想辦法套現去買個高息理財...
雖然這點錢也掙不了幾個銅板的利差,但,整個社會的金融杠桿就是這么被加上去了!
其實這里最恐怖的是什么呢?很多消費者在不斷透支的行為中遲鈍于金額數字的變化,透支第一筆無壓力后繼而透支第二筆第三筆,透支成為了習慣,然后日常收入演變成自動還款,直到入不敷出,個人資金斷裂。這是一個可怕的潛移默化的消費行為養成。在這款金融養成類游戲里,你成了那個“金融寵物”。
頻繁的P2P爆雷讓多少投資者血本無歸,當余額寶成為一個現象級的理財產品,大大拉低了普通民眾理解和進入理財的門檻之后,各種各樣的高息且打著銀行、保本旗號的理財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人們蜂擁而至,一如搶購黃金的中國大媽。中國人的文化原本是相對保守的文化,在消費觀上就可見一斑,為何現在整個社會的消費觀都開始變得越來越激進?理財觀也隨之激進起來了呢?高收益等于高風險,撿錢的事給你你敢要,只能說明金融理財市場的參與者,已經成為了一群群體無意識的“烏合之眾”(俗稱韭菜)。
若然金融玩家們就是想不斷的吸食這些“烏合之眾”,那這些玩家就是水蛭,就是要被國家打擊和監管的,這不是金融該有的樣子。把合規、正確的金融服務提供給社會群體,讓他們明確的知曉風險和收益情況,才是正道。
FinTech Or TechFin
馬大大烙印下的螞蟻金服在金融變革上一馬當先,造詞功力那更是一流。在金融和科技誰先誰后的問題上,很多人或組織還沒搞清楚的時候,螞蟻已經提出了TechFin的概念。
在這之前,互聯網科技從業人員多以變革者甚至顛覆者姿態切入金融領域,看不起傳統金融的那一套,一門心思讓科技驅動金融、顛覆金融。忽然有一天,傳統金融準備聯合起來(打小報告也算)對這幫不知天高地厚的“變革者們”動刀了,“變革者們”才發現自己完全不夠個兒,主要表現在比如對風控的無知、對政策的漠視以及對金融產品設計的忽視等等,這是其一。其二,金融業可追溯到公元前,如此悠久的歷史讓金融體系的內涵和外延如此龐大,科技想一口吃下來,不啻于癡人說夢。不懂金融卻宣稱顛覆金融,多可怕。
其實,科技并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最多改變了金融信息傳遞的速度、距離、時間等等因子。科技可以重塑金融的形態,助力金融更好的服務于長尾客戶,最后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才是終態。所以Fin & Tech誰先誰后,孰優孰劣,Who cares!
那么,互聯網金融科技公司到底給社會帶來了什么呢?在很多人眼里這些公司不過是金融水蛭,附著在金融體系這條大腿上不斷吸食窮人的那點鮮血,沒有任何價值。這觀點當然過于偏激了,讓我們辯證一點來看。金融科技在很多交易場景里帶來了許多便利性,也可以給資產和資金搭建出更快速安全的平臺(比如余額寶、P2P、助貸平臺、智能投顧等)。要注意的是,隨著資金和資產的瞬息轉換,這給金融監管提出了難度更高的命題。資產證券化、債權轉移、洗錢等等都藏在這海量的金融交易中,如何監察呢?在很多金融交易場景中,傳統金融機構淪為了金融科技公司背后的資金方,海量交易行為和金融數據都被金融科技公司給截留了,傳統金融不可能甘心藏于幕后,看著金融科技起高樓宴賓客,即便自己轉身較慢,但一旦轉過身可能就不會給金融科技什么機會了。
金融科技的出路
上文也或多或少提到了,科技顛覆的不是金融的內核,而是金融的外在形態。金融也不僅僅是只為富人或者大型企業服務,也應該為更多的普通人和小企業服務,所謂的普惠金融就在于此。我理解金融科技的出路就是,用科技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和優化商業活動和經濟生活。二維碼支付、人臉支付、征信鏈,小微貸、消費貸、智能投顧...這些技術和產品就在我們身邊,服務于支付、信貸和理財等場景。
讓我預測金融科技未來的話,內核一定是“服務”二字,只要服務好社會助力好金融,收益會隨之而來都不需要刻意逢迎。任何只盯著如何用科技在金融行業賺錢的組織或個人,不出意外最后都得吐出來。在合規監管體系下的金融科技必須要看清楚自己的位置,與天斗其樂無窮,與金融斗死無全尸。
接下來就是考慮如何切入金融“服務”這件事上來。更好的服務切入通常意味著目前存在糟糕的體驗或者痛點,比如基于社交網絡的反欺詐,傳統的關系型數據庫在兩度的社交網絡中表現得已經捉襟見肘,無用說實現更多的度;圖像識別技術給遠程開戶、活體檢測提供了比人類肉眼更快更精準的鑒別能力;決策引擎的出現給風控業務人員更靈活、更安全以及性能更強勁的風控基礎工具;區塊鏈技術給了征信透明、資產溯源以及清結算等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發現了么,這些技術解決的問題基本都是金融行業固有的一些痛點環節或者糟糕體驗,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方向不會有太大變化。恕我能力有限,不排除真的有顛覆性的黑科技出現,但我想它一定是要舉全社會之力才能實現的吧(比如鼓吹了很久很久的區塊鏈征信)。
以上,只是金融科技從業者的喃喃自語。
- END -
往期精彩回顧
-?一文看懂風控模型(超完整)
- 架構師那些不能碰的禁忌
-?智者觀勢 | 2020的十大技術趨勢
-?一個價值10億的教訓
- 我也曾對架構師的力量一無所知
- 技術的盡頭,彼岸花開
-?金融科技,諸神黃昏
推薦閱讀
?
“宇宙第一大行”之 MySQL 數據庫架構解密
?
二本畢業生逆襲成大廠架構師的成長心得
?
探秘螞蟻金服分布式事務 Seata 的AT、Saga和TCC模式
?
波波老師: 解決微服務的數據一致性分發問題?
? ?END ? ?? #接力技術,鏈接價值#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剥开浮躁表面,直指金融科技内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oj -- 1185 炮兵阵地
- 下一篇: 我要重构“软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