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学友演唱会的6万观众中,AI锁定了一名逃犯
導讀:4月7日晚,江西省南昌國際體育中心,張學友一場容納了60000人的演唱會正在進行。
晚7點38分,演唱會開始沒多久,民警來到中心看臺,帶走了一名男子。據警方介紹,男子姓敖,31歲,樟樹人,是一名網逃嫌犯。
為了看張學友,前一天上午他和妻子朋友們驅車近100公里。在一場萬人演唱會上,他以為不會有人注意到他。
的確,在6萬人中鎖定一個目標,對人來說不容易,但注意到他的,是AI。
作者 / 來源:大數據文摘(ID:BigDataDigest)
這似乎應該是《疑犯追蹤》或《黑鏡》中的場景,但它確實真實發生了。
據了解,本次演唱會在正對著檢票口的地方增設了幾個攝像頭,通過人臉識別系統,攝像頭攝取的信息能對接到相關數據庫。這個系統對進出檢票口的人員的數量進行統計,同時對人員的身份進行識別把控,直接與數據庫里的存儲的人員數據進行篩選、比對。
據媒體對現場安保民警李勁的采訪,他表示,演唱會當天得到管控中心的消息,有一個管控人員已經進入場館進行活動。
“由于現場人員比較多,有看臺,也有內場,有6萬多人,我們在人海中進行尋找。通過自帶的手機終端,查詢到嫌疑人的面貌特征,并對照片進行對比,大致的面貌特征,我們執勤人員都做了辨認。在巡查過程中,在第三區,我們看到了他。經過反復對比,我們確定他就是我們要找的網逃人員。”
演唱會現場視頻(圖片來自中國日報)
南昌使用這一移動人像身份檢驗系統的首要目的是杜絕踩踏發生,減少刑事案件發生。而這次在演唱會上能夠抓捕到在逃嫌犯,也是非常成功的一次應用案例。
民警展示移動人像身份核驗系統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此外,早先亦有報道稱中國鄭州警察開始配備能夠進行面部識別的墨鏡,以識別嫌疑犯。該墨鏡與警方的嫌疑人數據庫相連,意味著警察可以快速掃描人群,識別出逃犯。據中國官方媒體報道,新款墨鏡已經幫助警方抓獲七名嫌犯。
中國公民對于安放數據獲取隱私數據一直持有非常高的包容度,中國也一直在建設“世界上最大的攝像安防網絡系統”。據BBC報道,目前在中國,估計有1.7億臺攝像頭已經到位,預計未來三年將安裝約4億臺新攝像頭。其中許多攝像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進行面部識別。
“中國老百姓還是比較相信政府的。所以無論是我們的數據采集能力,還是數據控制能力會好于西方。”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告訴大數據文摘,“所以在這個層面的挖掘上,我們依托數據鏈來推進社會治理的進步遠高于任何一個美式民主體制的國家,這一點肯定看得見。”
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的數據,美國有超過78.9萬張尚未執行的重罪通緝令,中國的數字也不亞于此,如果能夠通過大街上的攝像頭識別罪犯,并幫助警察抓住他們,這會大大降低通緝令的數量。從理論上講這確實能夠提供社會效益。
盡管為了這一目標,我們可能需要付出一些隱私的代價。
Facebook用戶數據泄露事件將“數據隱私”這一話題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到底什么樣的數據可以用?如何使用才是恰當的?
尹稚稱,通過大數據來探索一些規律,經過數據清洗的規律性探索,其實對個人隱私的干擾和侵犯是微乎其微。
而相比美國,清華數據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韓亦舜認為中外的隱私觀不一樣。韓亦舜表示,“中國人強調主觀的多一些,中國人保護隱私特點是:我覺得這件事我不想讓你知道,如果你知道了,隱私就會被侵犯。國外強調的更客觀一些,如果生活的平靜被打擾了,或者帶來了其他的不便,那么這就是侵犯隱私的行為。”
推薦閱讀
日本老爺爺堅持17年用Excel作畫,我可能用了假的Excel···
180頁PPT,講解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發展
終于有人把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講明白了!
數據告訴你:跟缺“芯”相比,中國當前的這個問題更致命!
Q:?AI又立功了!就問你服不服?
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覺得不錯,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系: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文章,請在公眾號后臺點擊“歷史文章”查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在张学友演唱会的6万观众中,AI锁定了一名逃犯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STM32之串口原理
- 下一篇: 百度吹过的牛实现了,你的呢?5本书带你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