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复习核心重点)第八章面向对象方法学-第四节:面向对象建模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
文章目錄
- 一:動態模型
- (1)概念
- (2)建模
- 二:功能模型
- (1)概念
- A:定義
- B:組成
- (2)用例圖
- A:定義
- B:表示
- ①:系統
- ②:用例
- ③:行為者
- ④:用例間關系
- 三:三種模型比較(了解)
一:動態模型
(1)概念
動態模型表示瞬時的、行為化的系統的控制性質,它規定了對象模型中的對象的合法變化序列
(2)建模
用UML提供的狀態圖來描繪對象的狀態、觸發狀態轉換的事件以及對象的行為。每個類的動態行為用一張狀態圖來描繪,各個類的狀態圖通過共享事件合并起來,從而構成系統的動態模型,即動態模型是基于事件共享而互相關聯的一組狀態圖的集合
二:功能模型
(1)概念
A:定義
功能模型表示變化的系統的功能性質,它指明了系統應該做什么,因此更直接地反映了用戶對目標系統的需求
B:組成
功能模型由一組數據流圖組成
(2)用例圖
UML提供的用例圖也是進行需求分析和建立功能模型的強有力工具。在UML中把用用例圖建立起來的系統模型稱為用例模型
A:定義
用例模型描述的是外部行為者所理解的系統功能。用例模型的建立是系統開發者和用戶反復討論的結果,它描述了開發者和用戶對需求規格所達成的共識。
B:表示
①:系統
定義:系統被看作是一個提供用例的黑盒子,內部如何工作、用例如何實現,這些對于建立用例模型來說都是不重要的
表示:系統用方框表示,其邊線表示系統的邊界,用于劃定系統的功能范圍,定義了系統所具有的功能。描述該系統功能的用例置于方框內,代表外部實體的行為者置于方框外
②:用例
定義:一個用例是可以被行為者感受到的、系統的一個完整的功能。在UML中把用例定義成系統完成的一系列動作
表示:在UML中,橢圓代表用例。用例通過關聯與行為者連接,關聯指出一個用例與哪些行為者交互,這種交互是雙向的
特征:
- 用例代表某些用戶可見的功能,實現一個具體的用戶目標
- 用例總是被行為者啟動的,并向行為者提供可識別的值
- 用例必須是完整的
注意:用例是一個類,它代表一類功能而不是使用該功能的某個具體實例。用例的實例是系統的一種實際使用方法,通常把用例的實例稱為腳本。腳本是系統的一次具體執行過程
③:行為者
定義:行為者是指與系統交互的人或其他系統,它代表外部實體。使用用例并且與系統交互的任何人或物都是行為者。行為者代表一種角色,而不是某個具體的人或物
表示:在UML中,線條人代表行為者。在用例圖中用直線連接行為者和用例,表示兩者之間交換信息,稱為通信聯系。行為者觸發用例,并與用例交換信息。單個行為者可與多個用例聯系,一個用例也可與多個行為者聯系
④:用例間關系
擴展關系:向一個用例中添加一些動作后構成了另一個用例,這兩個用例之間的關系就是擴展關系,后者繼承前者的一些行為,通常把后者稱為擴展用例
使用關系:一個用例使用另一個用例時,這兩個用例之間就構成了使用關系
兩種關系的異同
- 都是從幾個用例中抽取那些公共的行為并放入一個單獨的用例中,而這個用例被其他用例使用或擴展
- 使用和擴展的目的是不同的。在描述一般行為的變化時采用擴展關系
- 在兩個或多個用例中出現重復描述又想避免這種重復時,采用使用關系
三:三種模型比較(了解)
- 針對每個類建立的動態模型,描述了類實例的生命周期或運行周期
- 狀態轉換驅使行為發生,這些行為在數據流圖中被映射成處理,在用例圖中被映射成用例,它們同時與類圖中的服務相對應
- 功能模型中的處理對應于對象模型中的類所提供的服務
- 數據流圖中的數據存儲,以及數據的源點/終點,通常是對象模型中的對象
- 數據流圖中的數據流,往往是對象模型中對象的屬性值,也可能是整個對象
- 用例圖中的行為者,可能是對象模型中的對象
- 功能模型中的處理可能產生動態模型中的事件
- 對象模型描述了數據流圖中的數據流、數據存儲以及數據源點/終點的結構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软件工程复习核心重点)第八章面向对象方法学-第四节:面向对象建模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testng提供的Assert类断言使用
- 下一篇: cas sso单点登录 登录过程和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