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v3700添加硬盘_机 · 科普帖丨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硬盘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硬盤作為電腦的存儲媒介,自誕生起就有一段不凡的經歷,硬盤既提供電腦需要處理的數據,也保存電腦的處理數據的結果,硬盤不是電腦的靈魂,但卻是無法舍棄的軀體。今天ALIENWARE就為玩家科普一下,有著64年歷史的硬盤究竟是怎么發展過來的。
- 懵懂的發展階段
在1956年,IBM公司為世界打造了第一塊硬盤,至今已有64年,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這塊名叫350RAMAC的硬盤,盤片直徑為24英寸,盤片數為50片,上百公斤的重量和兩個冰箱大小的體積,卻只能提供5MB的容量。
▲350RAMAC
在1973年,綽號“溫徹斯特”的IBM 3340出現,兩個30MB的儲存單元,恰巧與當時“溫徹斯特來福槍”的口徑和填彈量一致。IBM 3340盤片開始涂磁性材料,并且在同一個軸上裝了幾片盤片。這使得HDD的體積也得到了減小,是現代機械硬盤(HDD)的雛形。
▲IBM 3340
隨后薄膜磁頭技術誕生,這項技術能顯著減少磁頭和磁片的距離,增加數據密度。令硬盤體積可以進一步減小,讀寫速度可以更快,容量更大。同時期IBM推出了第一款采用薄膜磁頭技術的硬盤IBM 3370。IBM 3370最初能存儲571MB的數據,最高可擴展到4個單元并能和IBM System/30中型電腦搭配。硬盤來到家用機的時代馬上降臨。
▲薄膜磁頭技術的實踐應用示意圖
- 閃光的分歧點
1980年迎來了第一個分歧點,真正的第一款GB級容量硬盤就是在同年誕生的。2.5GB的容量已經有了明顯的突破,但是它的重量還是超過了500磅,想要民用還是不太現實。
▲500磅的硬盤編輯
同年,兩位前IBM員工創立的公司也開發出5.25英寸規格的5MB硬盤,這是首款面向臺式機的產品,也意味著民用硬盤的時代已經來臨。這兩位前員工創立的正是如今硬盤市場上家喻戶曉的希捷(SEAGATE)公司。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第二個分歧點在1984年,東芝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工程師:舛岡富士雄博士基于浮柵晶體管技術在IEDM1984會議上首先提出了閃存(Flash Memory)的概念。(小插曲:其實早在1967年,貝爾實驗室的施敏博士和韓裔同事姜大元休息吃甜點時,被一層又一層的涂醬觸發了靈感,他們想到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中間加入一層金屬層,結果發明了浮柵MOSFET。浮柵MOSFET成了后來Flash、EEPROM和EPROM的基礎。)
▲常見的NAND FLASH
于是在1986年英特爾成立了SSD(固態硬盤)研發部門,在90年代Flash SSD誕生了,90年代末Flash SSD逐漸取代了1970年StorageTek公司(Sun StorageTek)開發的RAM SSD,也就是第一個固態硬盤驅動器,就此Flash SSD正式成為HDD真正意義上的對手。
- 技術革新的時代
在1997年時,GMR巨磁阻效應磁頭誕生了。新磁頭相比MR磁頭而言更加敏感,如果說用MR磁頭能夠達到3~5Gb/inch2的存儲密度,那么使用GMR之后,存儲密度可以達到10~40Gb/inch2,相對于以前提高了8倍之多,硬盤的儲存密度又一次上升。
▲GMR巨磁阻效應磁頭
2005年日立環儲和希捷都宣布了將開始大量采用磁盤垂直寫入技術(Perpendicular Recording),該原理是將平行于盤片的磁場方向改變為垂直(90度),更充分的利用儲存空間。2007年,日立推出的第一款突破TB級容量的機械硬盤(HDD)。到2012年,有了第一款4T的機械硬盤(HDD)。
▲垂直寫入技術讓機械硬盤容量倍增,但依舊無法解決容量提升的瓶頸問題
受限于機械硬盤的瓶頸,從2012年后,固態硬盤(SSD)接過了機械硬盤(HDD)的旗幟,其實早在2009年,各大廠商都進入到了SSD的領域,第一款2.5英寸的1TB容量SSD硬盤也是就此誕生的,讀寫帶寬240MB/s,215MB/s,讀寫延遲小于100微秒,50K讀IOPS,10K寫IOPS,已經甩掉HDD幾條街了。
▲HDD內部構造
2014年3D NAND開始量產。3D NAND讓閃存的存儲密度更高,這使得更大的容量,更小的體積的SSD成為可能。隨后的2015年,東芝和閃迪宣布推出48層TLC 3D NAND;英特爾和美光宣布推出384Gb 3D NAND;英特爾和美光宣布推出全新3D XPoint Memory,表示速度是NAND閃存的1000倍,容量密度是NAND的10倍。
▲原子儲存技術或許是新的方向,理論上該技術能夠在一平方英寸中存儲500TB的數據。 編輯
在2017年各大廠商又推出可達到96層的3D NAND,幾乎觸碰到物理的極限,難以再進行微縮。于是全世界都在尋找新的存儲介質,開發新的存儲技術,逐漸從硅基,向非硅基轉變,所以無論是機械硬盤還是固態硬盤,面對儲存技術的革新,也終將成為歷史。但無論如何,玩家都有權利享受當前最尖端的技術,ALIENWARE AURORA R11就是如此。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ALIENWARE AURORA R11最高可配備十代酷睿i9-10900K處理器外加最高可選擇的雙GeForce? RTX2080Ti顯卡,完美運行市面上一切3A品級大作,為玩家提供穩定流暢的游戲畫面。
AURORA R11的內部存儲包含一個3.5英寸硬盤位,兩個2.5英寸硬盤位,一個M.2 2280固態硬盤位,可擴展至128GB HyperX FURY XMP DDR4內存,至高3200MHz傳輸速度,搭配512GB SSD+1TB HDD,結合固態硬盤與機械硬盤技術的精華,用容量和速度將兩者的優勢發揮至極致。
ALIENWARE AURORA R11采用全新的蜂巢散熱結構,外加GPU+CPU雙冷凝技術,完美附加雙進氣雙排氣風道設計,從正面和側面抽取冷空氣,從后側和頂端排除機身熱量,為玩家打造溫度適宜的沉浸式體驗。
除此之外,ALIENWARE AURORA R11還擁有AWCC外星人智動能技術平臺,支持游戲管理、智能超頻、AlienFX?外星人游戲定制燈效、智能調節CPU/系統溫度和CPU/系統風扇速度,針對玩家需求可作出各種優化選擇,在高性能的前提下,更加人性化。
硬盤的發展史就是一段超越與被超越的歷史,而ALIENWARE始終站在技術前沿,為玩家提供至上的游戲體驗。
體驗地址:上海市楊浦區翔殷路1099號合生匯4樓04B,地鐵10號線五角場站5號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ibm v3700添加硬盘_机 · 科普帖丨从大到小又从小到大,硬盘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Tensorflow:Tensorboa
- 下一篇: java oracle to date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