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南飞,去的是哪个“南方”?
來源:“科學大院”公眾號(ID:kexuedayuan)
作者:云海科普
前不久,大院er看到一個視頻:在東北某地,一些被非法捕捉的鳥兒得到了解救,但卻錯過了遷徙的時間。為了幫助它們順利去往南方過冬,人們開車載著它們,行駛兩千公里后放飛。
看起來是個很暖心的故事。但看完視頻,大院er心中不免有一些疑問:用車送鳥兒去南方,真的合理嗎? 鳥類南飛的終點究竟在哪里??
一支箭,解密鳥類飛行軌跡
歲月漫漫,候鳥總是秋去春來。秋天過后候鳥都去哪里了?春天見到的還是去年秋天的同一只鳥嗎?
為了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人類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思考。
(圖片來源:veer)
在中國先秦時期,就有人對此產生了好奇。尤其是宮女和公主們,平日沒有太多的消遣,她們就抓住宮中的家燕并為其系上彩帛,觀察它們第二年是否還會回來。古希臘時期的歐洲人也對鳥類在冬天消失的現象進行了思考。亞里士多德從家燕銜泥筑巢這一行為中獲得靈感,認為家燕會在冬天挖洞,躲在洞里冬眠,就像我們熟知的蛤蟆一樣。哪怕從來沒有人見過埋在地里的家燕,但由于亞里士多德代表的權威性,當時絕大多數人將這一說法奉為圭臬,不曾質疑。
但自然的真理不會因為權威而改變。隨著民智的進步,與亞里士多德的定論不一致的證據不斷涌現。1822年,在鳥類遷徙研究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只白鸛出現在德國的一個村莊附近。白鸛是歐洲常見的鳥類,而這只白鸛的傳奇之處在于它的脖子上插著一支80cm左右長的箭,也可以說是矛。這種武器來源于非洲中部的一些部落。正是這支箭讓人們知道了這只鳥的軌跡:它在冬天穿越地中海,到達非洲,倒霉地被非洲人擊中,又活著飛回了歐洲。在這之后,人類又陸陸續續記載了24只身體帶著箭的白鸛。這些倒霉又幸運的白鸛被稱為Pfeilstorch,是德語中“arrow stork”,即“箭矢鸛”之意。
第一只Pfeilstorch如今以標本的形式存在德國羅斯托克大學。除去在鳥類遷徙研究史中的標志性意義,這些鳥自身的堅毅也值得紀念——中箭受傷之后,還需要從非洲的越冬地,穿越撒哈拉和地中海,跨越3000公里回到歐洲。
第一只Pfeilstorch?
(圖片來源:Zoologische Sammlung der Universit?t Rostock)
簡單易行的鳥類環志
1899年,丹麥的一名教師Mortensen將印有不同號碼的鋁環套在鳥類的腿上,用來研究鳥類遷徙。他的做法和古代宮女給家燕系彩帛本質上有些相似,但顯然更加科學和系統。這種標記方法被稱為環志,因簡單易行而迅速獲得世界各國鳥類學界的認可,專門的環志站如雨后春筍般設立。1983年鳥類學家張孚允等人在青海湖進行了大陸首次鳥類環志工作,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亞洲環志鳥類最多的國家。
環志回收需要重新捕捉鳥類,可世界又是何其廣闊。環志的回收率顯然不會太高,大型鳥類能達到20%以上,小型鳥類最低甚至小于0.1%。上世紀九十年代,鳥類學家開始使用旗標研究候鳥,尤其是水鳥的遷徙。旗標和金屬環一樣綁在鳥的腿上,不同的是旗標是彩色的,而且不同地區環志的鳥類旗標的顏色和組合不一樣。通過旗標顏色組合能夠確定環志的地點,如果能看清楚上面的編碼,就能確認個體。這種方法不用再重捕回收,使用望遠鏡或長焦鏡頭就能發現,效率更高。
上青下藍的組合表明00J號蒙古沙鸻個體環志于江蘇條子泥?
(圖片來源:海東青)
全球環志,共畫鳥類遷飛圖
通過世界各地的環志站以及觀鳥愛好者提供的觀測記錄,我們能夠知道鳥類它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經過哪里,勾畫出它們的生活軌跡。目前全球共劃分為9條主要的遷飛路線,其中3條經過我國。
全球九大候鳥遷飛路線 (圖片來源:全球遷飛區網絡)
鳥類環志是全球范圍內科學研究通力合作的典范,即使在冷戰時期,學術上的交流也沒能被完全阻止。1964年,朝鮮科學院生物學研究所所長元洪九先生(Won Hong-gu)在平壤記錄到一只佩戴著日本腳環的北椋鳥。由于當時的政治環境,朝鮮和日本鳥類學界無法直接通信,元洪九的信件通過俄羅斯轉交給了日本的山階鳥類研究所,想要知道這只北椋鳥詳細的環志信息。日本的鳥類學家根據腳環編號C7655,查閱環志記錄,發現這只北椋鳥在1963年由元炳旿(Won Pyong Oh)環志于韓國首爾。
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這兩位鳥類學家都姓元,這并非偶然。這背后有著一個憂傷的故事:元洪九是元炳旿的父親,因為韓朝分裂,一家人在戰火中離散,天各一方,十五年來音訊全無。環志鳥類的重捕回收率非常低,父子在兩地重捕到同一只鳥的概率更是小之又小,兩人奇跡般地通過一個小小的腳環得知彼此仍活在世上。遺憾的是,他們一直未得相見。1970年元洪九先生去世,直到32年之后的2002年,元炳旿才得以見到父親的墓碑。
環志促進了我們對鳥類遷徙的了解,也讓我們見證了鳥類生命的壯麗。
1956年,鳥類學家錢德勒·羅賓斯(Chandler Robbins)在中途島為一只后來被命名為“Wisdom”(智慧)的黑背信天翁進行了環志,佩戴的旗標編號為Z333,當時它至少已經5歲了。在那之后幾乎每一年繁殖季,人們都能在它的出生地見到它。它不斷刷新著已知繁殖年齡最大的野生鳥類記錄,也一直刷新著已知環志時間最長的鳥類記錄。
每年它是否會回到中途島繁殖,都會牽動無數人的心。2020年,智慧已經至少69歲了,腳上的旗標更換了6次。它的年齡遠高于黑背信天翁的平均壽命,科學家推測它更換了好幾次配偶,就連羅賓斯也在三年前去世,但它還是回來了,依然向我們展示著生命的奇跡。
技術升級,鳥類配備追蹤器
環志法雖簡單經濟,但更多時候要靠運氣。鳥要剛好飛到你面前,你才能看到。如果給鳥類環志的同時,給它裝個小設備,主動記錄它飛行的時間和地理位置,豈不是更好?衛星跟蹤、光敏定位儀(geolocators)等新的技術應運而生。
隨著人造衛星技術的發展,衛星追蹤也被用于鳥類遷徙的研究中。簡單說,就是讓鳥背上一個GPS追蹤器,追蹤器能記錄鳥類的位置,通過衛星傳輸到地面,經過處理后達到我們手中。
2007年鳥類學家為一只編號為E7的斑尾塍鷸佩戴了追蹤器。根據追蹤數據顯示,它春天從新西蘭出發,飛到我國的鴨綠江口停歇,然后繼續飛行到達阿拉斯加繁殖。秋天南遷的時候,它不吃不喝,連續飛行8天,飛行距離超過11000公里,跨越太平洋,直接回到了新西蘭,創造了鳥類連續不停歇飛行的新紀錄。前段時間,它的伙伴不眠不休地飛行11天,距離增了10%,達到了12200公里,刷新了這項紀錄。
佩戴衛星跟蹤器的斑尾塍鷸E7 (圖片來源:BBC News)
斑尾塍鷸E7的飛行路線 (圖片來源:全球遷飛區網絡)
光敏定位儀是根據日出日落時間和日照長度來記錄經緯度的設備,它不能夠實時傳輸數據,需要像腳環一樣重捕獲取,但是和衛星追蹤器相比它更輕便,能夠放在一些無法佩戴衛星追蹤器的小型鳥類身上。
北極燕鷗 (圖片來源:AWeith 符合CC BY-SA 4.0協議)
鳥類學家為11只北極燕鷗Sterna paradisaea佩戴了光敏定位儀,發現這些體重只有一百多克的小鳥,40天就能從地球最南端飛到地球最北端,飛行距離能夠超過40000公里。而這趟跨越兩極的旅程,它每年要進行兩次。大多數北極燕鷗壽命有20年,累計飛行的距離足夠從地球到月亮往返2次。
北極燕鷗的飛行路線 (圖片來源:Egevang et al,2010. )
結語
鳥類學家窮盡一切可能去探究鳥類的遷徙,回到最初的問題:鳥類南飛的終點在哪里?
在開頭提到的視頻中,可以看到有燕雀和黃雀,這是一些本身就能夠在北方過冬的鳥類,其實原地放飛就可以。大多數北半球的候鳥冬天確實是要到南方去,但是“南方”這個概念是相對的,正如海南人認為中國其他省份都是北方一樣?!豆ㄌ亍防锩娴暮5罗薄^,平日生活在北極地區,冬天會南飛越冬。南飛到哪里呢?答:東北地區。
看到毛茸茸的小爪子了嘛!雪鸮全身穿著羽絨服,送到我國華南地區會熱死噠!(圖片來源:Bert de Tilly ,符合CC BY-SA 3.0協議)
?
目前,這些鳥兒已經在洞庭湖放飛了。今冬它們在洞庭湖或許可以過得不錯,但是誰也不知道明年春季遷徙的時候它們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希望這些鳥兒遷徙順利,繼續在天空中飛行。
作者信息:伍洋,北京師范大學生態學博士
團隊介紹:云??破帐莵碜灾袊Q蟠髮W的一支有趣的科普隊伍,以年輕人特有的視角來解構看似高深的科學問題,讓你發現大自然竟然這么好玩。
參考文獻:
[1]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20, December 18). Pfeilstorch.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15:17, December 21,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Pfeilstorch&oldid=995037748
[2]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20, December 5). Wisdom (albatross).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14:55, December 21, 2020,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sdom_(albatross)&oldid=992495889
[3] Gill, R.E.; Tibbitts, T.L.; Douglas, D.C.; Handel, C.M.; Mulcahy, D.M.; Gottschalck, J.C.; Warnock, N.; McCaffery, B.J.; Battley, P.F.; Piersma, T. (2009). "Extreme endurance flights by landbirds crossing the Pacific Ocean: ecological corridor rather than barrier?".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76 (1656): 447–457. doi:10.1098/rspb.2008.1142.
[4] Egevang, C., Stenhouse, I. J., Phillips, R. A., Petersen, A., Fox, J. W., & Silk, J. R. (2010). Tracking of Arctic terns Sterna paradisaea reveals longest animal migr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5), 2078-2081.
[5] 馬志軍. (2009). 鳥類遷徙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進展. 生物學通報, 44(3), 5-9.
本文出品自“科學大院”公眾號(kexuedayuan),轉載請注明公眾號出處。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臺,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
往期精品(點擊圖片直達文字對應教程)
后臺回復“生信寶典福利第一波”或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教程合集
?
(請備注姓名-學校/企業-職務等)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鸟类南飞,去的是哪个“南方”?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积微论坛--用微生物组时序数据重现生物膜
- 下一篇: 嗐,别的95后一天两登Nature,你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