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论语十二章(孔子语录论语十二章)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孔子語錄論語十二章(孔子語錄論語十二章)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列表:
- 孔子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 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譯
- 論語十二章經典句子有哪些?
- 論語十二章經典語句有哪些?
孔子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到知識,然后按照一定的時間去操練和復習,這樣的學
習不也讓我感到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四面八方遠道而來(投到我孔門之
下),我不也感到快樂嗎?人家不理解我,而我并不感到憤怒,不也是道德上有
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
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我為別人考慮事情有沒有不盡心
盡力呢?我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夠誠實可信呢?老師傳授的技能(教給我的知識)
我有沒有反復練習(操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的時候獨立做事,
四十歲的時候遇到事情不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就知道天意何在了(哪些事情不
能為人力所支配),六十歲的時候就能聽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的時候就能隨
心所欲,而不會越過規矩(超過規范)。”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復習(溫習)學過的知識(經歷過的事情)而可以從中獲
得新的理解和體會,那么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你如果只學習而(但)不思考就會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思
考但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定見。”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
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真是高尚啊,這個顏回啊!一簞(碗)米飯,一瓢水,住
在簡陋的巷子里,別的貴族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是顏回也不改變他的
(好學的)樂趣。真是賢德啊,我的弟子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懂得怎樣學習的人,不如那些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
人又不如那些以學習為樂的人。”
第二種理解:“懂得仁義的人,不如那些喜愛仁義的人;喜愛仁義的人又不
如那些以施行仁義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
我如浮云。”《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而枕在胳膊上睡覺(彎著胳膊
當枕頭睡覺),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得富有的生活和
高貴的地位,這對我來說就像浮云一樣不可靠,也不長久。”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
而》
翻譯:孔子說:“多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在里面。我可以選擇
他好的方面跟著他學,看到他不好的方面我要對照自身來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在河邊(站在河流的上游)說:“逝去的(時間)就像這河流一
樣(匆忙)啊,不(遺漏)放棄任何一個白天和黑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軍隊可以改變主帥啊,但男子漢卻不可以他的改變志向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
多考慮最近發生的事情,那么仁德就在其中了啊。”
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譯
高二上冊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論語》十二章
1.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對禮節能怎么樣呢?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對音樂又能怎么樣呢?”
2.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
3.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孔子說:“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喻:通曉,明白。)
4.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5.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①質:質樸。②文:文飾。③史:虛浮不實。④彬彬:相雜適中的樣子.
“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大責任,路途漫長遙遠。以實行仁道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責任嗎?直到身死才能結束,不是很漫長遙遠的嗎?”
7.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我所有的努力都廢棄了;譬如填平洼地,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雖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進。”
(表示一切外部條件、環境和機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創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過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范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9.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恕,漢語拼音為shù。這個恕字,雖然經過孔子用這兩句話來解釋,但他的含義很廣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愿的事情,都不能夠推給他人。這里包括言語行為都在其中的。)
10.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論語十二章經典句子有哪些?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譯文】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學習的人,這種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2、【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3、【原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4、【原文】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譯文】孔子說:“由呀,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愛好智慧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行為放蕩。
論語十二章經典語句有哪些?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人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譯文:有子(指有若)說:“一個人能夠做到孝順父母與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上司,那是是很少有的;不喜歡冒犯上司,卻喜歡犯上作亂的,那是不曾有過的。
有道的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一個根本,根本立住了,道自然就產生出來了(或:君子要在根基上好好努力,根基穩固了,人生的正途就會隨之展現開來)。孝順好父母與尊敬兄長,就是一個人作人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言語美妙動聽,表情和善熱乎,這種人很少有真誠的心意。”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曾參)說:“我每天好幾次這樣省察自己: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來往是否信守承諾?傳授學生道理是否印證練習?(或:老師傳授給我的道理,我有沒有去認真實踐呢?)”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戰車的諸侯國,需要謹慎行事,誠實守信,并且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民眾要在農閑時間。”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有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青少年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長,行為謹慎而說話守信,廣泛地愛護眾人并且要親近有善行芳表(有仁德的人)的人,認真做好這些事,再去努力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指文獻典藉)。”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子夏(卜商)說:“娶妻子敬重德行,不以貌取人;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侍奉君主,能夠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說話誠實而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孔子說:“君子言行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威信),多方學習就會流于固陋(或:學習以后而不牢固,不明白道理,不能通達)。
以忠信為做人處事的原則(或:親近忠厚信實的人,以忠信的人作為老師),不與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或:沒有朋友不像自己的),有了過錯不要害怕趕快改正。”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曾參說:“喪禮能慎重,祭祀能虔誠,社會風氣就會趨于淳厚了。”
10、子禽問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子禽(陳亢)向子貢(端木賜)問道:“老師來到一個國家,一定能夠聽說這個國家的政事。這是特意去求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子貢說:“老師是靠著溫厚、和善、恭敬、節儉、謙讓而獲得的。即使是特意求取,老師的方法與別人也是不一樣的吧?”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孔子說:“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不在的時候,要觀察他的行為。長時間不改變父親善的、好的處事原則,就可以稱得上是孝了。”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有子說:“禮在應用的時候,以形成和諧最為可貴。古代帝王的治國作風,就以這一點最為完美;無論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禮的規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時,如果只知為了和諧而求和諧,沒有以禮來節制的話呢,恐怕還是成不了事的。”
1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有子(有若)說:“與人約信,盡量合乎道義,說話才能實踐。謙恭待人,盡量合乎禮節,就會避開恥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愛心,這樣就值得尊敬了(或:依靠的人,要慎重選擇,一定是值得親近、尊敬的人,才可以跟他學,他可以實實在在幫你辦事)。”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孔子說:“一個君子,飲食不求滿足,居住不求舒適,辦事勤快而說話謹慎,主動向志行高尚的人請求教導指正,這樣可以稱得上是好學的人了。”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矣;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于人,富有而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但是不如貧窮而樂于行道,富有而喜好禮讓的人。”
子貢說:“《詩經》里說:‘就像修整骨角與玉石,要不斷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這就是你所說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啊,現在開始我可以與你研究《詩經》了,你能舉一反三,能夠從我說過的話里推及我還沒有說到的意思。”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孔子語錄論語十二章(孔子語錄論語十二章)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孔子語錄論語十二章(孔子語錄論語十二章)的問題希望對你有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语录论语十二章(孔子语录论语十二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鲁迅读书的名言名句(鲁迅读书的名言名句大
- 下一篇: qq头像男生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