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好用的浏览器Chrome 10周岁生日,迎来一大波更新!
web前端教程
用大白話,來講編程
說 Google Chrome 是最好用的瀏覽器,大概會有很多人贊同。尤其是對我們前端開發者來說,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款瀏覽器。
不知不覺中,Chrome 瀏覽器已經迎來了自己的 10 歲生日。 時間回溯到 Chrome 橫空出世的 2008 年,那時還是 IE 瀏覽器的天下。盡管當時的瀏覽器已經具備了用戶所需的實用功能,但插件、自定義軟件等等雜七雜八的功能讓用戶的工具欄一團混亂,瀏覽器速度也變得越來越慢。?
而 2008 年 9 月 2 日,Google 帶來的 Chrome 瀏覽器把工具欄、菜單、文本框全部藏到了后臺,只給用戶留下一個多功能地址欄。
( 初代?Chrome )
根據統計結果,這十年間,Chrome 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從 2008 年發布首日的 3%,擴張到了如今的 60%,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瀏覽器霸主。
如今的 Chrome 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網絡瀏覽器,而更像是一個完整的平臺,可以在 Windows、macOS、Linux、Android 甚至是 iOS 上運行。?
可以說,Chrome 的成功也是設計的勝利,是用戶的選擇。
十歲生日之際,Google Chrome 也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用戶界面大改造。?
地址欄標簽頁變身
十年后,Chrome 對自己的外觀進行了一次大整容。新設計包括地址欄標簽頁、極簡風格的圖標和清新的配色。Google 正在逐步更新整個 Chrome 的UI 設計,以使美術風格更加統一。?
對于 Chrome 老用戶來說,一眼就能看到的變化就是標簽頁從梯形變成了圓角。新的標簽設計增大了選項卡的有效顯示面積,對于喜歡開一長串標簽頁的用戶來說,無疑使檢索和瀏覽變得更加輕松。
在移動端上,Chrome 同樣做出了改進。在 iOS 上,Chrome 長期以來一直忽視的工具欄終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在頁面右下方,拇指最容易點到的位置。?
標簽頁的瀏覽方式也有了大改進。已打開頁面的數量會顯示在工具欄中,只要點擊就能看到所有網頁的縮略圖,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在網上沖浪時迷路了!?
為了讓用戶能更快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Chrome 地址欄的工作方式也有了進步。對于某些特定問題,更新后的 Chrome 將直接在地址欄下的條形圖里給出搜索結果,無需打開新網頁即可快速獲得答案。?
有關名人新聞、運動賽事、區域天氣的答案會直接顯示在地址欄里,用戶甚至可以使用地址欄查找并跳轉到已經打開的標簽頁,再也不用在幾十個圖標里面翻來翻去了!?
把密碼交給 Chrome
記住每個網站的密碼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個大挑戰!尤其是很多網站要求的同時具備大小寫英文、數字、標點符號的強密保密碼,簡直不要太煩人。
Chrome 正在想方設法讓用戶有更好的安全體驗。最新版本的 Chrome 69 可以更準確地將密碼、地址和信用卡號填寫到各個表單中,并將各種保密信息存儲在 Google 帳戶中。
此外,Chrome 還升級了自己的密碼管理器。Chrome 可以在用戶注冊新賬號時自動生成強安全性的隨機密碼,并把密碼同步到各個平臺的 Chrome 上去,不管是電腦還是移動設備,都能共享 Chrome 密碼簿。
小恐龍戴上了生日帽?
除了明顯的瀏覽器 UI 升級、功能改進,Chrome 還悄悄藏了一個生日小彩蛋。?
下載新版 Chrome 并斷開網絡連接,你會發現著名的 Google 離線小恐龍跑酷游戲變成了生日特別版!小恐龍戴上了生日帽,在跑酷的路上還會出現蛋糕形狀的路障,但是撞上去也不會 game over,畢竟這是 Chrome 的生日嘛。
更智能,更強大?
在過去的十年中,Chrome 的大多數設計都是由 Google 的 Chrome 設計主管 Alex Ainslie 操刀完成的。
Ainslie 說,在給 Chrome “升級”時,他有個 4S 原則,即 “速度speed,簡潔simplicity,安全security,穩定stability”。
同時谷歌也暗示了下個十年 Chrome 的發展方向。Google 會進一步將機器學習整合進 Chrome 中以檢測網絡釣魚和惡意軟件網站,并利用 AI 讓廣告推薦和檢索結果更加智能,更加準確。?
可以預見,二十歲時的 Chrome 會更智能更強大!
熱門文章
原創教程原創教程:
附加習題:
趣味職場行業困惑:
職業規劃:
新手求職:
新手學習:
職場感悟:
學習困惑:
職場焦慮:
感到迷茫:
薪資待遇:
培訓出身:
培訓費用:
培訓簡歷:
搞笑黑話:
職業自由:
職場形象:
合作廣告分割線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世界上最好用的浏览器Chrome 10周岁生日,迎来一大波更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云炬随笔20171209
- 下一篇: 云炬随笔201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