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盆子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刘盆子传原文及翻译)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劉盆子傳原文及翻譯(后漢書劉盆子傳原文及翻譯)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章目錄列表:
- 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后漢書,劉盆子傳》,乃相與為約
- 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后漢書,劉盆子傳》
- 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后漢書,劉盆子傳》
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后漢書,劉盆子傳》,乃相與為約
后漢書·劉盆子傳翻譯劉盆子,是太山郡式縣人,城陽景王劉章的后代。祖父劉憲,元帝時封為式侯,父親劉萌嗣位。王莽篡位后封國被除去,因而成了式縣人。
天鳳元年(14年),瑯笽郡海曲縣有一個呂母,她兒子是縣吏,犯了一點小罪,縣宰把他殺了。呂母怨恨縣宰,秘密糾集賓客,策劃為兒子報仇。呂母家素來富有,家產數百萬,于是更釀醇酒,購買了刀劍衣服。年輕人來買酒的,呂母都賒給他們,看到貧乏的,還常借給他們衣裳,不問多少。幾年過去,家財漸漸花完了,年輕人都準備向她還債。呂母垂淚哭泣說“:我之所以優待諸位,不是想求利,只是因為縣宰不講理,枉殺了我的兒子,我要為兒子報仇罷了。你們寧愿哀憐我嗎?”少年們都覺得她忠氣壯烈,平時又受了許多恩惠,都答應了她。年輕人中有勇士自稱猛虎的,于是互相集聚得數十百人,與呂母一起到了海上,招合亡命之徒,人數到達數千人。呂母自稱將軍,帶兵回來攻破了海曲縣,活捉縣宰。縣吏們叩頭為縣宰說情。呂母說:“我兒子犯了一點小罪,本不當死,卻被縣宰枉殺了。殺人者死,有什么情可說呢?”于是殺了縣宰,拿縣宰的頭去祭兒子的墓,復回到海上。數年后,瑯笽郡人樊崇起兵于莒,有眾百余人,轉戰到太山,自號三老。這時青、徐二州鬧大饑荒,盜賊蜂起,強盜們認為樊崇勇猛,都歸附于他,一年之間擴大到萬余人。樊崇同郡人逄安,東海郡人徐宣、謝祿楊音,也各起兵,合起來達數萬人,都引兵歸樊崇。一起回攻莒縣,攻不下,轉掠到姑幕縣,因而擊王莽探湯侯田況,大勝,殺萬余人,于是北入青州,所過之地都進行虜掠。回到太山,駐扎南城縣,起初,樊崇等因窮困而為盜寇,沒有攻城略地的打算。后來隊伍漸漸擴大,就互相約定: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償創傷。以言辭為約束,沒有文書、旌旗、編制、號令。其中職位最高的號為三老,其次為從事,再次為卒吏,一般的泛稱為“巨人”。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師王匡發動進攻。樊崇等準備迎戰,但耽心自己部下與王莽兵混淆不清,于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涂紅以相識別,從此號稱赤眉。赤眉大破廉丹、王匡軍,殺萬余人,追到無鹽,廉丹戰死,王匡逃命而走。樊崇又引其兵十多萬,再次回兵包圍莒縣,數月。有人對崇說:“莒,是我們的父母之鄉,為什么要攻它呢?”樊崇乃解圍而去。這時呂母病死,她的部下分別加入到赤眉、青犢、銅馬各部中。赤眉軍就侵入東海郡,與王莽沂平郡大尹作戰,失敗,死數千人,于是離開東海,攻掠楚、沛、汝南、潁川,返回陳留,攻拔魯城,轉到濮陽。正好更始定都洛陽,派使者勸樊崇歸降。樊崇等聽說漢室復興了,就將兵留下,親自率大帥二十多人隨使者到洛陽投降更始,都被封為列侯。樊崇等既沒有自己的封地,留守的部眾慢慢開始離叛,樊崇等于是離開洛陽返歸其兵營,率軍入潁川郡,分其部眾為二部,樊崇與逄安為一部,徐宣、謝祿、楊音為一部。樊崇和逄安攻拔長社縣,南擊宛城,斬縣令;而徐宣、謝祿等也攻拔陽翟縣引部到梁縣,擊殺河南太守。赤眉部眾雖多次打勝仗,但疲敝厭戰,都日夜愁泣,想要東歸。樊崇等商議,考慮到一旦東歸,部眾勢必散伙,不如西攻長安。
更始二年(24年)冬,樊崇、逄安到武關,徐宣等從陸渾關,兩路并進。三年正月,都到達弘農縣,與更始諸將連戰都獲勝,部隊就大發展。于是分一萬人為一營,共建三十營,每營設三老、從事各一人;進到華陰。軍中常有齊巫擊鼓跳舞祭祀城陽景王以求福衤止。巫者胡說,景王大怒說:“當為天子,何故為賊?”嘲笑巫者的人就得病,軍中為之驚恐。這時方望的弟弟方陽怨恨更始殺了他哥哥,就上書勸樊崇等說“:更始荒亂,政令不行,故使將軍到達這種地步。現在將軍擁有百萬之眾,西向帝京長安,而無稱號,叫做群賊,這是不能持久的。不如立劉氏宗室,打著正義的旗號以進行誅殺討伐。以此號令,誰敢不服?”樊崇等以為這樣很好。樊崇向前挺進到鄭縣,就與諸將共議說:“現在我軍迫近長安,而鬼神這樣顯靈,應當求劉氏宗室共立為帝。”六月,就立劉盆子為帝,自號建世元年。當初,赤眉經過式縣,虜掠了劉盆子及他的兩個哥哥劉恭、劉茂,都留在軍中。劉恭從小學習《尚書》,懂得書中的一些大義。后來隨樊崇等投降了更始,即被封為式侯。因通曉經術多次上書議事,拜為侍中,從更始在長安。劉盆子與劉茂留在赤眉軍中,歸屬于右校卒吏劉俠卿,負責割草喂牛的工作,號稱“牛吏”。后來樊崇等想立皇帝,查找在軍中的城陽景王后裔,共得七十多人,只有劉盆子與劉茂及前西安侯劉孝最為近屬。樊崇等商議說“:聽說古代天子帶兵稱上將軍。”于是就用木片寫了一個“上將軍”的標記,另外又把兩個一樣大小的空白木片放在篋中,于是在鄭北設了一個壇場,祭祀城陽景王。三老、從事都大會于臺階之下,劉盆子、劉茂、劉孝三人站于正中,按年齡大小依次去摸取木片。劉盆子最幼,最后一個去摸,剛好摸中“上將軍”木片,壇下諸將于是都向劉盆子稱臣拜賀。劉盆子這時年僅十五歲,披著頭發光著腳,穿著破衣,臉紅流汗看到大家向他跪拜,嚇得要哭。劉茂對他說:“把木片藏好。”劉盆子卻立即把木片咬斷丟掉,復回到劉俠卿身邊。劉俠卿就替劉盆子制了大紅色的單衣、空頂的紅帽幘、直線花紋的鞋子,讓他乘坐高車大馬,車軾前邊是赤色的屏泥,車身圍著紅色帷屏,但劉盆子還是和牧牛伢兒在一起玩。樊崇雖然起于勇士而為大家所崇仰,但沒有文化不知術數。徐宣做過縣衙的獄吏,懂得《易經》。于是大家共推徐宣為丞相,樊崇為御史大夫,逄安為左大司馬,謝祿為右大司馬,自楊音以下都為列卿。大軍到達高陵,與更始叛將張..等聯合,于是攻東都門,進入長安城,更始來投降。劉盆子住在長樂宮,諸將每天集會討論誰的功勞大,爭言呼叫,拔劍擊柱,不能取得一致。三輔郡縣營長派使者來呈獻貢品,兵士動輒把貢品搶走了。又多次擄掠暴虐官吏百姓,百姓從此保壁堅守。到了臘祭那天,樊崇等設樂舉行大會,劉盆子坐在正殿,中黃門帶兵站在后面,公卿都列坐于殿上,酒還沒有開飲,其中一人拿著刀筆寫了名帖準備慶賀,其余不會寫字的人都站起來請人代寫,一堆一堆地屯聚在一起,互相背靠背,大司農楊音按劍罵道:“各位公卿都是老傭人!今天設君臣之禮,反而更加混亂,兒戲也不會亂成這樣,都可擊殺。”互相爭吵打斗,而兵眾們也各越過宮殿、斬斷關卡,闖進宮殿搶奪酒肉,互相殺傷。衛尉諸葛稚聽到消息,立即帶兵而入,擊殺百余人,才安定下來。劉盆子驚惶恐懼,日夜啼哭,單獨與中黃門同起同臥,只能上觀閣而不聞外面的事。這時住在皇宮旁舍的宮女還有數百上千人,自從更始失敗后,被幽閉在殿內,掘庭中蘆根蘿卜捕捉池魚來充饑,死了就掩埋在宮中。有些過去在甘泉祭神的樂師,還在一起擊鼓歌舞,穿著鮮明的衣服,見到劉盆子叩頭說肚子餓。劉盆子派中黃門送米給他們,每人得數斗。后來劉盆子走了,都餓死在里面出不來。劉恭見赤眉部隊亂得不成樣子,知道他們必敗,自己唯恐兄弟都遭到橫禍,暗中教劉盆子把皇帝的璽綬交出,學說辭去帝位的話。
建武二年正月初一,樊崇等舉行盛大集會,劉恭先說:“諸君共立我弟盆子為帝,擁立之德至為深厚。在位一年,混亂一天比一天嚴重,實在不足以成事。恐怕到死也無好處,愿意退位做一個老百姓,以更求賢明智慧之人為帝,請諸君審察。”樊崇等謝罪說:“這都是我們的罪啊。”劉恭再次固請。有的人說“:這難道是你式侯的事情嗎!”劉恭驚惶害怕,起身而去。劉盆子于是下床解下璽綬,叩頭說:“現在設置了天子而仍像過去一樣做賊。吏民貢獻物品,經常遭到搶劫,這種丑聞流傳四方,莫不怨恨,因而不再信任和向往我們。這都是立的不得其人造成的后果,我乞求保全我這條性命,讓位給賢圣的人。如果一定要殺我以塞責,我是無法逃避。誠心希望諸君能同情我可憐我。”因而淚流滿面哀嘆不止。樊崇等和與會者數百人,莫不為之哀憐,于是都離座叩頭說:“臣等不成樣,辜負了陛下,自今以后,不敢再放縱了。”因此一起把盆子扶抱起來,為他系上印綬帶。劉盆子呼叫不得已。罷宴后,各閉營自守,三輔一致稱天子英明。百姓爭著返回長安,市里住滿了人。
后二十余天,赤眉貪財物,再次出去掠奪。城中的糧食完了,就收集裝載珍寶,因此大肆縱火焚燒宮室,帶兵向西。經過南郊祭天,車甲兵馬最為猛盛,擁眾號稱百萬。劉盆子乘坐王車,駕著三匹馬,后面跟著數百騎。于是從終南山一直掠到大城小邑,與更始將軍嚴春戰于..縣,打敗嚴春并把他殺了,于是入安定、北地。到陽城、番須中,遇到大雪,坑谷都堆滿了,士卒多凍死,于是返回,發掘諸陵墳墓,竊取墓中寶物,呂后的遺體也遭到污辱。赤眉發掘的墓,凡有玉匣裝殮遺體的大都像活的一樣,所以赤眉得以多行污穢。大司徒鄧禹這時在長安,派遣軍隊擊之于郁夷,反為赤眉所敗,禹只得出云陽。九月,赤眉復入長安,住在桂宮。這時漢中賊延岑出兵散關,駐扎杜陵,逄安率十多萬人擊延岑。鄧禹因逄安精兵在外,只有劉盆子和一些身體虛弱的人住在城里,于是自己率軍進攻長安。恰好謝祿救兵趕到,在槁街上與鄧禹軍展開夜戰,鄧禹兵敗逃走。延岑及更始將軍李寶合軍數萬人,與逄安戰于杜陵。延岑等大敗,死萬余人,李寶向逄安投降。延岑收集散兵后逃走,李寶派人密告延岑說:“你盡力打回來,我當從里面反過去,里外夾攻,可大破逄安。”延岑即返回挑戰,逄安空營還擊,李寶從后面拔掉所有赤眉軍旗幟,換上自己的幡旗。逄安等戰疲了還營,見到旗幟都換成了白旗,大驚亂奔,自投川谷之中,死者達十多萬,逄安與數千人脫身回到長安。這時三輔鬧大饑荒,人吃人,城郭都空了,野外堆滿了白骨,留下來的人往往結營互保,各個堅守不退。赤眉搶不到東西,到了十二月,就帶兵東歸,還剩下二十多萬人,沿途潰散。光武于是派遣破奸將軍侯進等駐兵新安縣,建威大將軍耿..等駐兵宜陽,分兵兩路,以攔截其歸路。命令諸將說:“賊若東走,可以引宜陽兵會師新安;賊若南走,可以引新安兵會師宜陽。”第二年正月,鄧禹自河北渡,擊赤眉于湖縣,鄧禹再次敗走,赤眉于是出關向南進軍。征西大將軍馮異在崤底打敗赤眉軍。光武聞訊,就親自率軍到宜陽,以強大軍隊攔阻他們的逃路。赤眉忽遇大軍,驚震得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遣劉恭向光武乞降,說“:盆子將百萬之眾歸降于陛下,陛下將怎樣對待他們呢?”帝說“:不殺你們就是了。”樊崇就將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多人去衣露體向光武請降。光武得到了傳國璽綬、更始的七尺寶劍及玉璧各一件。繳獲的兵器堆積在宜陽城西,與熊耳山一般高。帝令縣廚賜給赤眉軍食物,眾軍士長時間又餓又困,十多萬人得以飽餐一頓。次日一早,帝陳列兵馬于洛水之旁,令劉盆子君臣列隊觀看。帝對盆子說“:你自知當死不?”盆子回答說“:罪應當死,還僥幸陛下見憐赦免了啊。”帝笑說“:你真是聰明,我們劉氏宗室沒有癡呆兒。”又問樊崇等說:“是不是后悔了呢?我現在放你們回營去,你們可以再率領軍隊鳴鼓相攻,一決勝負,我并不想你們來勉強服從我哩。”徐宣等叩頭說:“我們出長安東都門時,君臣商議,向圣上歸降。百姓可以在事成之后與他們一同歡樂,但在開始時是很難同他圖謀的,所以我們沒有事先告訴群眾。今日歸降,好比是從虎口中逃出而歸慈母,真是歡喜之至,沒有什么悔恨的。”帝說:“你真不愧是那種錚錚的硬漢子,庸人中的優秀人才啊。”又說:“各位大為無道,所過之處,誅死老弱,對社稷撒尿把井水鍋灶都污穢了。但還有三個好處:攻破城邑遍于天下,沒有拋棄原來的妻妾,這是一個好處;立君主能用劉氏宗室,這是第二個好處;別的盜賊立了君,走投無路時往往拿著他的首級投降,自己以為立了功,你們卻讓盆子活著來降我,這是第三個好處。”于是令他們各與妻子住到洛陽,每人賜住宅一區,賜田二頃。
這年夏天,樊崇、逄安謀反,被誅。楊音在長安時,對趙王劉良有恩情,賜爵關內侯,與徐宣都回鄉下,死于家中。劉恭為更始殺了謝祿,自縛下獄請罪,被赦免不殺。光武帝憐愛盆子,賞賜他很多東西,以他為趙王的郎中。后來眼生病,眼睛瞎了,就賜他滎陽一帶的均輸官地,開設鋪店,讓他終身食用這里的稅收。
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后漢書,劉盆子傳》
譯文:劉盆子,太山郡式縣人,是城陽景王劉章的后代。他的祖父劉憲,在元帝時被封為式侯,父親劉萌繼承了爵位。王莽篡奪了王位后,封國被取消,劉盆子就成了式縣人了。
劉盆子是城陽景王劉章的后代,本篇敘寫了劉盆子被赤眉軍推上帝座,又最終被光武帝征服的一生。記錄了赤眉軍發展壯大、顯赫一時,又走向衰敗沒落的過程。劉盆子本是個放牛娃,只因他有劉家的血統,就哭哭啼啼地被人推上了帝座。雖然赤眉軍這支農民起義軍有過雄厚的群眾基礎,曾有號稱百萬大軍的輝煌歷史,但他們只知造反,卻沒有明確的計劃與目標,缺乏收復天下的宏偉戰略,最終成為四處搶掠的“賊人”。
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后漢書,劉盆子傳》
東漢·范曄《后漢書·劉盆子傳》白話釋義:
劉盆子,是太山郡式縣人,城陽景王劉章的后代。祖父劉憲,元帝時封為式侯,父親劉萌嗣位。王莽篡位后封國被除去,因而成了式縣人。
天鳳元年(14年),瑯笽郡海曲縣有一個呂母,她兒子是縣吏,犯了一點小罪,縣宰把他殺了。呂母怨恨縣宰,秘密糾集賓客,策劃為兒子報仇。
呂母家素來富有,家產數百萬,于是更釀醇酒,購買了刀劍衣服。
年輕人來買酒的,呂母都賒給他們,看到貧乏的,還常借給他們衣裳,不問多少。幾年過去,家財漸漸花完了,年輕人都準備向她還債。
呂母垂淚哭泣說“:我之所以優待諸位,不是想求利,只是因為縣宰不講理,枉殺了我的兒子,我要為兒子報仇罷了。
你們寧愿哀憐我嗎?”少年們都覺得她忠氣壯烈,平時又受了許多恩惠,都答應了她。
年輕人中有勇士自稱猛虎的,于是互相集聚得數十百人,與呂母一起到了海上,招合亡命之徒,人數到達數千人。呂母自稱將軍,帶兵回來攻破了海曲縣,活捉縣宰。
縣吏們叩頭為縣宰說情。呂母說:“我兒子犯了一點小罪,本不當死,卻被縣宰枉殺了。殺人者死,有什么情可說呢?”
于是殺了縣宰,拿縣宰的頭去祭兒子的墓,復回到海上。數年后,瑯笽郡人樊崇起兵于莒,有眾百余人,轉戰到太山,自號三老。
這時青、徐二州鬧大饑荒,盜賊蜂起,強盜們認為樊崇勇猛,都歸附于他,一年之間擴大到萬余人。樊崇同郡人逄安,東海郡人徐宣、謝祿楊音,也各起兵,合起來達數萬人,都引兵歸樊崇。
一起回攻莒縣,攻不下,轉掠到姑幕縣,因而擊王莽探湯侯田況,大勝,殺萬余人,于是北入青州,所過之地都進行虜掠。
回到太山,駐扎南城縣,起初,樊崇等因窮困而為盜寇,沒有攻城略地的打算。后來隊伍漸漸擴大,就互相約定: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償創傷。
以言辭為約束,沒有文書、旌旗、編制、號令。其中職位最高的號為三老,其次為從事,再次為卒吏,一般的泛稱為“巨人”。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師王匡發動進攻。
樊崇等準備迎戰,但耽心自己部下與王莽兵混淆不清,于是令自己部下都把眉毛涂紅以相識別,從此號稱赤眉。
赤眉大破廉丹、王匡軍,殺萬余人,追到無鹽,廉丹戰死,王匡逃命而走。樊崇又引其兵十多萬,再次回兵包圍莒縣,數月。
有人對崇說:“莒,是我們的父母之鄉,為什么要攻它呢?”樊崇乃解圍而去。這時呂母病死,她的部下分別加入到赤眉、青犢、銅馬各部中。
赤眉軍就侵入東海郡,與王莽沂平郡大尹作戰,失敗,死數千人,于是離開東海,攻掠楚、沛、汝南、潁川,返回陳留,攻拔魯城,轉到濮陽。
原文:
劉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陽景王章之后也。祖父憲,元帝時封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國除,因為式人焉。
天鳳元年,瑯邪海曲有呂母者,子為縣吏,犯小罪,宰論殺之。呂母怨宰,密聚客,規以報仇。母家素豐,資產數百萬,乃益釀醇酒,買刀劍衣服。
少年來酤者,皆賒與之,視其乏者,輒假衣裳,不問多少。數年,財用稍盡,少年欲相與償之。
呂母垂泣曰:“所以厚諸君者,非欲求利,徒以縣宰不道,枉殺吾子,欲為報怨耳。諸君寧肯哀之乎!”少年壯其意,又素受恩,皆許諾。
其中勇士自號猛虎,遂相聚得數十百人,因與呂母入海中,招合亡命,眾至數千。呂母自稱將軍,引兵還攻破海曲,執縣宰。諸吏叩頭為宰請。母曰:“吾子犯小罪,不當死,而為宰所殺。殺人當死,又何請乎?”遂斬之,以其首祭子冢,復還海中。
后數歲,瑯邪人樊崇起兵于莒,眾百余人,轉入太山,自號三老。時青、徐大饑,寇賊蜂起,眾盜以崇勇猛,皆附之,一歲間至萬余人。
崇同郡人逄安,東海人徐宣、謝祿、楊音,各起兵,合數萬人,復引從崇。共還攻莒,不能下,轉掠至姑幕,因擊王莽探湯侯田況,大破之,殺萬余人,遂北入青州,所過虜掠。
還至太山,留屯南城。初,崇等以困窮為冠,無攻城徇地之計。眾既浸盛,乃相與為約: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以言辭為約束,無文書、旌旗、部曲、號令。
其中最尊者號三老,次從事,次卒史,泛相稱曰巨人。王莽遣平均公廉丹、太師王匡擊之。崇等欲戰,恐其眾與莽兵亂,乃皆朱其眉以相識別,由是號曰赤眉。
赤眉遂大破丹、匡軍,殺萬余人,追至無鹽,廉丹戰死,王匡走。崇又引其兵十余萬,復還圍莒,數月。或說崇曰:“莒,父母之國,奈何攻之?”乃解去。
時呂母病死,其眾分入赤眉、青犢、銅馬中。赤眉遂寇東海,與王莽沂平大尹戰,敗,死者數千人,乃引去,掠楚、沛、汝南、潁川,還人陳留,攻拔魯城,轉至濮陽。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范曄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書。《十三經注疏》中的《谷梁傳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
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來寄托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后漢書》。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后來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后漢書》取代《東觀漢記》,盛行于世。
而諸家《后漢書》,除袁宏《后漢紀》外,都相繼散亡。于是范曄《后漢書》成為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
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文章簡介:
《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后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后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后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后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劉盆子傳原文及翻譯(后漢書劉盆子傳原文及翻譯)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劉盆子傳原文及翻譯(后漢書劉盆子傳原文及翻譯)的問題希望對你有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刘盆子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刘盆子传原文及翻译)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什么(长孙无忌是李世民
- 下一篇: 优秀自律的句子(优秀自律的句子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