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业缺少什么
一個人,我們要從小給他補鈣、補鋅、還有維生素,當然是缺什么就補什么,因人而異,不一而足。倘若營養不良,必定是不會健康成長的了,甚至還有夭折的危險。
前幾天,驚聞許多中關村的中小品牌人去樓空,還有一家很大的筆記本廠商也夭折了。不禁大吃一驚,IT行業是不是高科技么,不是朝陽產業么?怎么會有如此多的公司早早的滅亡,還未長大成人便夭折了?
仔細想想,這也正常。人會缺鈣缺鋅缺維生素,而企業同樣會缺少一些營養,才會落到如此地步。而中國的IT企業中暴斃的如此之多,如此頻繁,真是有點寒冬到來的意味。
好好的觀察了一番中國的IT企業,包括那些活著的和已經死去的。筆者斗膽得出了中國IT企業缺少的營養,主要有以下幾點:創新、誠信、恒心、實干、遠見、團結。這只是我的拙論,還請大家批評指正。下面就讓我們逐一來分析分析。
一、創新
IT產業在中國的發展,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在這二十年里,飛速發展,日新月異,速度從幾兆赫茲到將近四千兆赫茲,容量從幾兆字節到了幾百吉字節,不知翻了多少番。在這二十年的時間里,也興起了大量的公司,發展壯大,同樣也有很多的企業衰敗消亡。而到現在仍能呼風喚雨的公司,無疑是那些最富創新精神的,只有他們才能夠經受大風大浪而穩穩屹立。
縱觀目前中國的IT企業,有幾家在創新,又創造出了什么?積木式搭配的機箱鍵盤顯示器,可變色的呼吸燈,一鍵開啟側翻式機箱……,這些就已經是最最耀眼的創新了。這些即便只是機箱上、外表上的創新,在中國IT企業里來說已經很難得了,已經值得我們鼓勵、大書特書的了。更多的公司,甚至于連這么一點點的創新都沒有,不知是不屑于還是能力不夠使然。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在用著別人提供的解決方案,裝配著相同的配件,打著價格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里面來,有些出局自然不足為怪了。其實難道沒有別的好做的嗎?當然不是,幾年前,一個人就憑著優盤這項小小的專利發明,成立了一家公司,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現在這家公司應該比大多數打價格戰的PC廠商要活得舒暢快活,還能夠去和日本人打官司。這便是創新的好處,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只有創新才能長盛不衰,才能占得先機。在別人后面跟從,永遠都沒有大的發展。我們不妨看看日本企業,在這方面他們是很好的表率。雖然我不喜歡日本,甚至有些討厭,但在某些方面,我不得不承認別人把我們要強很多很多。復印機和數碼相機,國內使用的和能夠買到的,百分之八十以前都是日本品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結論。中國DVD產業的艱難便又是一例,由于別人擁有了專利,中國的DVD廠家拼命的生產,卻要給別人交錢,幫別人打工。這樣沉痛的教訓還有很多。沒有創新,沒有了核心技術,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何以能生存發展下去?
二、誠信
“估答要厚道”,這句廣告語說的不錯,做企業辦工廠同樣要厚道。言出必行,言而有信,這對于經商來說,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假如一個商家沒有信譽,我想是沒人敢和他合作做生意的。但現實卻不是這樣,有很多的商家,廣告上吹噓得無所不能,但是做起來,就變成了無所可能,明明做不到的,卻夸下??诔兄Z,最終只能是害人害已。就拿倒掉的幾家公司來說,完全不講誠信,不把消費都當成一回事。他們拍屁股走人的時候,完全可以把該承擔的負責把沒有過期的售后轉給另外一家企業,拿出一部分本應該是售后服務的資金來支付。這樣是一種三方共贏的局面,消費都的售后有了保障,接手的企業多了客戶,退出的企業有了信譽,但卻沒有一家這樣做的。個中原因,可能是他已不在這行混了,自然不必去花這錢買信譽,殊不知商道即人道,一個人要在這社會上立足就得對自己做過的事負責,如此不負責任的人還能做什么呢?
說到誠信,另外一些大公司大企業所慣用的措辭便是“本公司擁有最終解釋權”。一個解釋權就解決了很多的問題,售后服務三年變一年,解釋一下就好,訂好的機器,也可以缺貨而要求更換配置;網絡公司的,就更不必說了,多于牛毛,數不勝數。
不講誠信,初一看只是傷害了消費者,但消費者是帝呀,是企業的衣食父母,失掉的消費者,這個企業想翻身都難。同樣,一個不講誠信的企業,也會影響到整個行的發展,而太多這樣的事情發生,也會使消費者對這一行業喪失信心。
三、恒心
其實恒心本不應提出來講,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一直都在被告誡到,要有恒心毅力,做事不可半途而廢。很小便知道,“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敝皇窃谌粘5墓ぷ魃钪?#xff0c;很難做到。特別是在浮躁的IT行業,根本就沒有人能夠做到。
想想幾年前,網絡經濟最為火熱的時候,無數的企業投身于.com。中國最大的PC企業也不例外,投進去很多錢,還請人滿街做廣告。但是現在呢,網站何在?早已隨著市場的波浪不知飄到何方了。倘若堅持下來了會如何,看看參照物就知道了,搜狐、網易、新浪都已在納斯達克上市了,自然是不缺錢花的,還有大把的鈔票進帳?;蛟S那家公司的領導人已經后悔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放棄。這便是沒有恒心的代價。
看看中國的IT商家,什么熱就上什么,熱過了就放棄了?,F在筆記本電腦似乎很熱,大家便一哄而上,想分杯羹?,F在看起來是過得挺好的,至少也得裝過得很好,不然為啥那么多公司擠破腦袋也要進來呢?但能夠堅持下來修成正果的又有幾家。我們不妨抄下現在市場上所有的品牌,等到二年后,看看還有幾個品牌。必定只剩下幾個經營有方,有恒心堅持的品牌。當然能夠堅持下來,生存環境、發展條件、利潤等各個方面必定有所改善。剩下來的肯定會活得很好,足以讓那些沒能堅持下來的商家后悔莫及。
四、實干
在這一點上,我尤為佩服中國臺灣的華碩,華碩有個理念是“崇本務實”。我想,華碩能有今天如此的成功,與他的這個公司理念是分不開的。大家都知道,華碩最初是做主板起家的,然后又涉及到了顯卡、光驅和筆記本電腦。值得注意的是,至今為止,他涉足的每一個行業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成了別人模仿的對象。
對于華碩的成功,很多人都有過分析。我們不妨這樣理解他的崇本務實,就是專注本行,先說后做,做好了再說。當初做顯卡,做之前幾乎沒有人知道,等到顯卡已經賣得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以后,才做廣告,光驅和筆記本電腦變是如此。
而中國大陸的IT企無非是業都是,還沒開始實際籌劃時,就開始大肆宣揚,唯恐天下人不知,等到開始生產之時,又對外宣稱很快上市,惟恐落后別人一步。在這樣一種浮躁的心態下,在這樣催著趕著的狀態下,又是如何能夠做好產品,測試好產品,所以返修率居高不下就也不足為奇了。
更多的中國IT企業,一張口便是要在幾年內做到世界五百強,做MP3的便要做中國最大的MP3生產基地,做筆記本電腦的一下子就要做到三甲之列……,可能嗎?無非是自娛自樂的游戲罷了,與其把時間花在無用的吹噓上,還不如靜下心來,踏踏實實的把產品做好,這才是企業生存的根本。
五、遠見
遠見也包含在創新、恒心內,因為你能夠看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就可以朝此方面創新,并且只有你的目標對了,恒心才會起到作用,不然就是南轅北轍,雖然現在人們知道地球是圓的,南轅北轍也能達到目的,但時間花得太久,做企業是耗不起這個時間的。
遠見不好界定,因為未來的事情都是未知的,沒有人是先知先覺,誰也不敢肯定自己知道未來的事。但是有一點可以說的是:“遠見就是不要鼠目寸光。”不是看到什么熱,就做什么。大家都做MP3,你也做,大家都做筆記本,你也做,這樣注定是成不了大氣候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一個生命周期的,只有在發展壯大之前加入,才可以占到先機,當很多人參與火熱的時候,那么他離衰退期也不遠了。
遠見方面的例子我們不妨看看IBM,他在別人都投入到筆記本生產的時候,卻把筆記本工廠給賣了,而專注于IT咨詢服務。雖然我們達不到他的水平,不能夠像他那樣動作,但是我們在上一條生產線的時候是不是要再三權衡一下呢?
遠見得靠企業管理人員的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假使你發明出一件物品對于現在有極大的方便、用處的話,那么它將來一定會流行,不會很久的,就像幾年前的優盤一樣。當然更重要的是要看清行業的發展潮流,緊隨領導廠商的方向。國為目前的中國IT企業還不夠資本可以引領發展潮流,必須得隨著別人的腳步前進,所以選對方向看清前面的路就尤為重要了。
六、團結
中國人本不團結,記得柏楊先生有一句話“一個日本人是條蟲,三個日本人是條龍;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人是條蟲?!边@話也不無道理,作為中國人,也只能是每個人見仁見智了。
但在商場上,中國企業的確是不團結的,這從價格戰的慘烈程度就可以窺見一斑,都希望置對手于死地而后快。當然,我們也不指望他們會團結,商場如戰場,上了戰場,即使是父子兄弟也會拔刀相向,我們又如何去要求競爭對手團結呢?
不過我們可以舉出二個例子來分析一下。一個便是IBM和HP以及DELL之間的合縱連橫,三家美國PC廠商,在中國內地市場,步調為何那么整齊劃一,價格為何都那么貴,都是本土OEM生產的,價格應該便宜才對,為什么比國產品牌要貴那么多?他們的采購量大、管理先進,成本應該比國產品牌還低,為什么都不降價的呢?難道HP就不怕被DELL搶了市場份額,IBM就不想擴大市場占有率嗎?
另外一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日系數碼相機。在國內市場上,大部分的品牌都是日系,它們的價格卻是高高在上,并且不同品牌之間的性能參數和價格甚至是上市時間都相差無幾。國產數碼相機只能是低檔產品的代名詞,看看國產數碼相機的價格,就知道日系品牌有多么大的利潤,可別人就是不降價,但是購者還是趨之若鸕,讓日本企業大把的賺錢。
我舉這兩個例子,絕對不是說不要降價,維持高額利潤。任何物品,要想普及,必須把價格降到合理的區間,把利潤壓縮到合理的范圍,絕對不可以有暴利存在。現在國內廠家大打電腦價格戰,對于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好事,消費者就是希望用最低的價格買到最好的商品。但是價格戰打過頭了則未必是一件好事,價格是低了,可售后服務呢?能保證嗎。假如形成了惡性循環,那更是要不得,虧損就會倒閉,倒閉了那么多服務誰來做?即使能夠活下來的,又怎么能投入資金進行研發,提供給消費者更好的產品呢?甚至連企業的長遠發展都不能保證,消費者又如何能信任他們呢。
團結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在制定行業標準上有所作為,共同把產業做大。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話是不會錯的。殊不見,行業的領導廠商便是制定標準的企業,一流的企業賣標準,這就是知識產權、專利技術的威力。中國的IT企業要想有所突破,必須標準上面下功夫,而標準的制定,則少不了大家的積極參與。
寫了這么多,可能有些地方有失偏頗,有些偏激,或許還有些錯誤,希望閱者指出。最后也申明一下,本文里提到的公司及名稱,只是用作舉例,別無他意,提到的例子也僅僅作為公正的探討之用,絕不包含任何立場,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前幾天,驚聞許多中關村的中小品牌人去樓空,還有一家很大的筆記本廠商也夭折了。不禁大吃一驚,IT行業是不是高科技么,不是朝陽產業么?怎么會有如此多的公司早早的滅亡,還未長大成人便夭折了?
仔細想想,這也正常。人會缺鈣缺鋅缺維生素,而企業同樣會缺少一些營養,才會落到如此地步。而中國的IT企業中暴斃的如此之多,如此頻繁,真是有點寒冬到來的意味。
好好的觀察了一番中國的IT企業,包括那些活著的和已經死去的。筆者斗膽得出了中國IT企業缺少的營養,主要有以下幾點:創新、誠信、恒心、實干、遠見、團結。這只是我的拙論,還請大家批評指正。下面就讓我們逐一來分析分析。
一、創新
IT產業在中國的發展,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在這二十年里,飛速發展,日新月異,速度從幾兆赫茲到將近四千兆赫茲,容量從幾兆字節到了幾百吉字節,不知翻了多少番。在這二十年的時間里,也興起了大量的公司,發展壯大,同樣也有很多的企業衰敗消亡。而到現在仍能呼風喚雨的公司,無疑是那些最富創新精神的,只有他們才能夠經受大風大浪而穩穩屹立。
縱觀目前中國的IT企業,有幾家在創新,又創造出了什么?積木式搭配的機箱鍵盤顯示器,可變色的呼吸燈,一鍵開啟側翻式機箱……,這些就已經是最最耀眼的創新了。這些即便只是機箱上、外表上的創新,在中國IT企業里來說已經很難得了,已經值得我們鼓勵、大書特書的了。更多的公司,甚至于連這么一點點的創新都沒有,不知是不屑于還是能力不夠使然。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在用著別人提供的解決方案,裝配著相同的配件,打著價格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里面來,有些出局自然不足為怪了。其實難道沒有別的好做的嗎?當然不是,幾年前,一個人就憑著優盤這項小小的專利發明,成立了一家公司,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現在這家公司應該比大多數打價格戰的PC廠商要活得舒暢快活,還能夠去和日本人打官司。這便是創新的好處,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只有創新才能長盛不衰,才能占得先機。在別人后面跟從,永遠都沒有大的發展。我們不妨看看日本企業,在這方面他們是很好的表率。雖然我不喜歡日本,甚至有些討厭,但在某些方面,我不得不承認別人把我們要強很多很多。復印機和數碼相機,國內使用的和能夠買到的,百分之八十以前都是日本品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結論。中國DVD產業的艱難便又是一例,由于別人擁有了專利,中國的DVD廠家拼命的生產,卻要給別人交錢,幫別人打工。這樣沉痛的教訓還有很多。沒有創新,沒有了核心技術,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何以能生存發展下去?
二、誠信
“估答要厚道”,這句廣告語說的不錯,做企業辦工廠同樣要厚道。言出必行,言而有信,這對于經商來說,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假如一個商家沒有信譽,我想是沒人敢和他合作做生意的。但現實卻不是這樣,有很多的商家,廣告上吹噓得無所不能,但是做起來,就變成了無所可能,明明做不到的,卻夸下??诔兄Z,最終只能是害人害已。就拿倒掉的幾家公司來說,完全不講誠信,不把消費都當成一回事。他們拍屁股走人的時候,完全可以把該承擔的負責把沒有過期的售后轉給另外一家企業,拿出一部分本應該是售后服務的資金來支付。這樣是一種三方共贏的局面,消費都的售后有了保障,接手的企業多了客戶,退出的企業有了信譽,但卻沒有一家這樣做的。個中原因,可能是他已不在這行混了,自然不必去花這錢買信譽,殊不知商道即人道,一個人要在這社會上立足就得對自己做過的事負責,如此不負責任的人還能做什么呢?
說到誠信,另外一些大公司大企業所慣用的措辭便是“本公司擁有最終解釋權”。一個解釋權就解決了很多的問題,售后服務三年變一年,解釋一下就好,訂好的機器,也可以缺貨而要求更換配置;網絡公司的,就更不必說了,多于牛毛,數不勝數。
不講誠信,初一看只是傷害了消費者,但消費者是帝呀,是企業的衣食父母,失掉的消費者,這個企業想翻身都難。同樣,一個不講誠信的企業,也會影響到整個行的發展,而太多這樣的事情發生,也會使消費者對這一行業喪失信心。
三、恒心
其實恒心本不應提出來講,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一直都在被告誡到,要有恒心毅力,做事不可半途而廢。很小便知道,“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敝皇窃谌粘5墓ぷ魃钪?#xff0c;很難做到。特別是在浮躁的IT行業,根本就沒有人能夠做到。
想想幾年前,網絡經濟最為火熱的時候,無數的企業投身于.com。中國最大的PC企業也不例外,投進去很多錢,還請人滿街做廣告。但是現在呢,網站何在?早已隨著市場的波浪不知飄到何方了。倘若堅持下來了會如何,看看參照物就知道了,搜狐、網易、新浪都已在納斯達克上市了,自然是不缺錢花的,還有大把的鈔票進帳?;蛟S那家公司的領導人已經后悔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放棄。這便是沒有恒心的代價。
看看中國的IT商家,什么熱就上什么,熱過了就放棄了?,F在筆記本電腦似乎很熱,大家便一哄而上,想分杯羹?,F在看起來是過得挺好的,至少也得裝過得很好,不然為啥那么多公司擠破腦袋也要進來呢?但能夠堅持下來修成正果的又有幾家。我們不妨抄下現在市場上所有的品牌,等到二年后,看看還有幾個品牌。必定只剩下幾個經營有方,有恒心堅持的品牌。當然能夠堅持下來,生存環境、發展條件、利潤等各個方面必定有所改善。剩下來的肯定會活得很好,足以讓那些沒能堅持下來的商家后悔莫及。
四、實干
在這一點上,我尤為佩服中國臺灣的華碩,華碩有個理念是“崇本務實”。我想,華碩能有今天如此的成功,與他的這個公司理念是分不開的。大家都知道,華碩最初是做主板起家的,然后又涉及到了顯卡、光驅和筆記本電腦。值得注意的是,至今為止,他涉足的每一個行業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成了別人模仿的對象。
對于華碩的成功,很多人都有過分析。我們不妨這樣理解他的崇本務實,就是專注本行,先說后做,做好了再說。當初做顯卡,做之前幾乎沒有人知道,等到顯卡已經賣得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以后,才做廣告,光驅和筆記本電腦變是如此。
而中國大陸的IT企無非是業都是,還沒開始實際籌劃時,就開始大肆宣揚,唯恐天下人不知,等到開始生產之時,又對外宣稱很快上市,惟恐落后別人一步。在這樣一種浮躁的心態下,在這樣催著趕著的狀態下,又是如何能夠做好產品,測試好產品,所以返修率居高不下就也不足為奇了。
更多的中國IT企業,一張口便是要在幾年內做到世界五百強,做MP3的便要做中國最大的MP3生產基地,做筆記本電腦的一下子就要做到三甲之列……,可能嗎?無非是自娛自樂的游戲罷了,與其把時間花在無用的吹噓上,還不如靜下心來,踏踏實實的把產品做好,這才是企業生存的根本。
五、遠見
遠見也包含在創新、恒心內,因為你能夠看到未來的發展方向,就可以朝此方面創新,并且只有你的目標對了,恒心才會起到作用,不然就是南轅北轍,雖然現在人們知道地球是圓的,南轅北轍也能達到目的,但時間花得太久,做企業是耗不起這個時間的。
遠見不好界定,因為未來的事情都是未知的,沒有人是先知先覺,誰也不敢肯定自己知道未來的事。但是有一點可以說的是:“遠見就是不要鼠目寸光。”不是看到什么熱,就做什么。大家都做MP3,你也做,大家都做筆記本,你也做,這樣注定是成不了大氣候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一個生命周期的,只有在發展壯大之前加入,才可以占到先機,當很多人參與火熱的時候,那么他離衰退期也不遠了。
遠見方面的例子我們不妨看看IBM,他在別人都投入到筆記本生產的時候,卻把筆記本工廠給賣了,而專注于IT咨詢服務。雖然我們達不到他的水平,不能夠像他那樣動作,但是我們在上一條生產線的時候是不是要再三權衡一下呢?
遠見得靠企業管理人員的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假使你發明出一件物品對于現在有極大的方便、用處的話,那么它將來一定會流行,不會很久的,就像幾年前的優盤一樣。當然更重要的是要看清行業的發展潮流,緊隨領導廠商的方向。國為目前的中國IT企業還不夠資本可以引領發展潮流,必須得隨著別人的腳步前進,所以選對方向看清前面的路就尤為重要了。
六、團結
中國人本不團結,記得柏楊先生有一句話“一個日本人是條蟲,三個日本人是條龍;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人是條蟲?!边@話也不無道理,作為中國人,也只能是每個人見仁見智了。
但在商場上,中國企業的確是不團結的,這從價格戰的慘烈程度就可以窺見一斑,都希望置對手于死地而后快。當然,我們也不指望他們會團結,商場如戰場,上了戰場,即使是父子兄弟也會拔刀相向,我們又如何去要求競爭對手團結呢?
不過我們可以舉出二個例子來分析一下。一個便是IBM和HP以及DELL之間的合縱連橫,三家美國PC廠商,在中國內地市場,步調為何那么整齊劃一,價格為何都那么貴,都是本土OEM生產的,價格應該便宜才對,為什么比國產品牌要貴那么多?他們的采購量大、管理先進,成本應該比國產品牌還低,為什么都不降價的呢?難道HP就不怕被DELL搶了市場份額,IBM就不想擴大市場占有率嗎?
另外一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日系數碼相機。在國內市場上,大部分的品牌都是日系,它們的價格卻是高高在上,并且不同品牌之間的性能參數和價格甚至是上市時間都相差無幾。國產數碼相機只能是低檔產品的代名詞,看看國產數碼相機的價格,就知道日系品牌有多么大的利潤,可別人就是不降價,但是購者還是趨之若鸕,讓日本企業大把的賺錢。
我舉這兩個例子,絕對不是說不要降價,維持高額利潤。任何物品,要想普及,必須把價格降到合理的區間,把利潤壓縮到合理的范圍,絕對不可以有暴利存在。現在國內廠家大打電腦價格戰,對于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好事,消費者就是希望用最低的價格買到最好的商品。但是價格戰打過頭了則未必是一件好事,價格是低了,可售后服務呢?能保證嗎。假如形成了惡性循環,那更是要不得,虧損就會倒閉,倒閉了那么多服務誰來做?即使能夠活下來的,又怎么能投入資金進行研發,提供給消費者更好的產品呢?甚至連企業的長遠發展都不能保證,消費者又如何能信任他們呢。
團結的另外一層意思,就是在制定行業標準上有所作為,共同把產業做大。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話是不會錯的。殊不見,行業的領導廠商便是制定標準的企業,一流的企業賣標準,這就是知識產權、專利技術的威力。中國的IT企業要想有所突破,必須標準上面下功夫,而標準的制定,則少不了大家的積極參與。
寫了這么多,可能有些地方有失偏頗,有些偏激,或許還有些錯誤,希望閱者指出。最后也申明一下,本文里提到的公司及名稱,只是用作舉例,別無他意,提到的例子也僅僅作為公正的探討之用,絕不包含任何立場,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總結
- 上一篇: Ubuntu通过windows代理上网
- 下一篇: netcdf4excel插件安装完出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