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BSD的起源和发展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FreeBSD的起源和发展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FreeBSD的起源和發展 
Unix的魅力不僅在于其功能的強大性,還在于其優秀的可擴展性,它提供了高級語言C和各種解釋語言可用于編寫程序。利用這些系統提供的工具,使用者就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對原有系統進行擴展,滿足相當一部分計算機研究人員和使用者的需要,這樣Unix就具備更強大的能力,完成各種復雜的任務。一旦用熟了Unix,體會到Unix的強大功能,使用者就會希望一直使用它,而不是僅具備有限能力的其他計算機系統。企業也希望能在其可以承受的條件下,利用Unix系統的強大處理能力。
由于Unix是多用戶操作系統,作為系統的普通使用者只能使用系統提供的有限功能,而只有Unix系統管理員才能充分利用其的全部能力。因而擁有自己的Unix系統也是一個普通Unix使用者的愿望。但是在那些時候,能夠滿足這些愿望的計算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的。昂貴的硬件,以及Unix逐漸商業化趨勢,都使得擁有自己的Unix對大多數人只是美好的愿望,而使用Unix的地方主要為一些要求較高的科研和大中型公司機構。
到8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出現,使得硬件的價格能被個人和小企業接受了,給擁有一個Unix系統的愿望帶來了一線曙光。但是使用8086芯片的個人計算機能力比較差,在其上不能實現真正正常工作的多用戶系統。進入九十年代之后,英特爾公司推出的80386芯片使個人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大大提高,在個人計算機上構建一個可以真正使用的Unix也成為了可能。
事實上此時能運行在X86平臺上的Unix相當有限,Mircosoft的Xienx是一種(后來發展成為SCO Unix),但不能指望能自由、免費使用這個商用系統。要移植Unix到PC平臺上便需要Unix的源代碼,而此時受AT&T的許可權的限制,Unix代碼還不能被自由獲得(但在BSD與AT&T的法律糾紛之后的4.4 BSD Lite不再受這個限制了,可以在BSD許可下自由使用)。很多計算機愛好者為了實現一個可以自由使用的操作系統,不但進行著努力。自由軟件基金會的GNU計劃的目的就是打算創建一個自由的、與Unix類似的操作系統,為了實現這個目的,GNU開發了很多非常有效的工具、包括編譯器和很多系統命令,然而GNU計劃中的操作系統內核──HURD,卻進展緩慢,從而無法構建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很快,就有計算機愛好者開始考慮在個人計算機平臺上構建一個Unix內核。芬蘭一位計算機研究生Linus Torvalds開始了這個工作,他通過學習Minix──一個用于教學目的的簡單Unix系統,在x86平臺上構建了Linux內核,這個內核和GNU的系統工具結合起來,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成為當前非常流行的GNU/Linux系統。
與這些努力相比,BSD方面的研究人員的行動則比較遲緩,一個原因是Unix技術上已經相當成熟,計算機系統研究組的大部分成員已經把注意力轉向了其他研究項目,另外AT&T與BSD的法律紛爭也使得BSD發展受到了阻礙。但是還是有兩個將BSD移植到80386平臺的開發工作同時進行,一個是BSD/386小組,他們的研究結果為商業版本的BSD/OS,屬于商業公司BSDI。另一個就是386BSD計劃,后來發展成為FreeBSD。
CSRG研究人員的條件比較優越,擁有足夠的Unix系統,因此對個人計算機平臺上的Unix系統沒有太急迫的要求。
386BSD計劃由Bill Jolitz等研究人員發起,將4.3BSD Net/2移植到80386平臺上,并使用386BSD的名稱發布。但是移植工作是一個復雜的任務,直到386BSD 0.5版本,系統中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沒有解決。于是在1993年,另一些研究者決定加入這個計劃,打算和Bill Jolitz一起修正系統中存在的問題。但是這時計劃的組織者Bill Jolitz突然決定退出,使得386BSD計劃面臨停止的危險。Bill Jolitz作為計劃的發起者和負責者并沒有對這個計劃以后該如何發展給出具體意見,因此386BSD計劃是到此為止還是繼續發展,就取決于其他開發者的決定。幸運的是,該項目的另三個參與者Nate Williams, Rod Grimes和Jordan K. Hubbard決定繼續這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他們采用由David Greenman創造的名字FreeBSD作為系統的新名字,從此有了一種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的Unix操作系統 ── FreeBSD。
BSD Unix使用一個神話中的精靈形象作為其吉祥物,這個吉祥物標志被FreeBSD、NetBSD繼續使用,但不同BSD系統的精靈略有不同,右圖為FreeBSD的BSD精靈形象。當用戶瀏覽Internet時,會在很多與FreeBSD相關的網站上看到這個可愛的精靈標志。
1993年12月對于FreeBSD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日子,FreeBSD 1.0版本于這個月正式發布。這次FreeBSD的開發者找到了一家出版商Walnet Creek提供支持,來發布FreeBSD的光盤和提供高速Internet網絡服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購買光盤或者通過Internet下載的方法,自由獲得FreeBSD系統,使得FreeBSD取得了很大成功。而Walnet Creek也使用FreeBSD建成了Internet上最大、最繁忙的匿名文件服務器──ftp.cdrom.com。
FreeBSD雖然可以自由獲得,然而BSD與AT&T的法律糾紛仍然威脅著FreeBSD系統的合法性。就在FreeBSD得到相當多用戶歡迎的時候,Unix系統實驗室(此時已經賣給了Novell)與伯克利計算機系統研究小組的法律紛爭有了結論。雖然最后不必進行賠償,但是BSD Unix系統中必須去除原來來自AT&T的源碼。伯克利計算機系統研究小組去除了這些不到10%源碼,發布了4.4BSD Lite,其他基于BSD的Unix,包括FreeBSD在內,都被要求立即轉換到4.4 BSD Lite上去。
這對FreeBSD是一次相當嚴重的打擊,雖然4.4 BSD Lite只刪除了一小部分代碼,但尤其對于英特爾80386平臺,缺乏這些代碼,系統就不能正常運轉。FreeBSD小組必須解決兩個任務,首先是將FreeBSD從原本的4.3BSD遷移到4.4BSD上,再將刪除的源碼完全重寫。這些任務相當于將4.4BSD Lite重新移植到80386上,因此這花費了FreeBSD核心小組很大的精力。因此直到1995年1月他們才發布了FreeBSD 2.0,這次就是一個完全的4.4BSD Lite的系統了。但是在大約一年時間之內,FreeBSD不能在原有1.0基礎上進行改進并推出新版本,而這個時期正是Internet進一步發展的階段,FreeBSD錯過了一個發展壯大的好時機。而其競爭對手,如Linux,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接下來,FreeBSD加快了開發節奏,2.1、2.2、3.0相繼推出,這個系統在Internet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對于要求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網絡服務器系統,FreeBSD提供了一個極具誘惑的選擇。
由于Unix商標屬于X/Open組織,而FreeBSD只是一個自由操作系統,從法律角度上看FreeBSD不能被叫作Unix(不能使用Unix做商標)。但是基于Unix本身的歷史,FreeBSD可以算最原汁原味的Unix,在有的方面,它更具傳統特色──或者說BSD Unix的學院特色。當前,Unix商標其實是只具有象征性的含義,沒有人介意到底那些系統是X/Open的成員,可以被稱作Unix,那些不是。Unix已經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只要是按照Unix為模板進行開發,所有的應用程序在C源程序級與其他Unix相互兼容,也同樣被所有使用者承認為Unix系統。因此這里的Unix包括BSD和System V在內的各種系統,也包括像Linux這樣的兼容系統。
                        
                        
                        Unix的魅力不僅在于其功能的強大性,還在于其優秀的可擴展性,它提供了高級語言C和各種解釋語言可用于編寫程序。利用這些系統提供的工具,使用者就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對原有系統進行擴展,滿足相當一部分計算機研究人員和使用者的需要,這樣Unix就具備更強大的能力,完成各種復雜的任務。一旦用熟了Unix,體會到Unix的強大功能,使用者就會希望一直使用它,而不是僅具備有限能力的其他計算機系統。企業也希望能在其可以承受的條件下,利用Unix系統的強大處理能力。
由于Unix是多用戶操作系統,作為系統的普通使用者只能使用系統提供的有限功能,而只有Unix系統管理員才能充分利用其的全部能力。因而擁有自己的Unix系統也是一個普通Unix使用者的愿望。但是在那些時候,能夠滿足這些愿望的計算機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的。昂貴的硬件,以及Unix逐漸商業化趨勢,都使得擁有自己的Unix對大多數人只是美好的愿望,而使用Unix的地方主要為一些要求較高的科研和大中型公司機構。
到80年代,個人計算機的出現,使得硬件的價格能被個人和小企業接受了,給擁有一個Unix系統的愿望帶來了一線曙光。但是使用8086芯片的個人計算機能力比較差,在其上不能實現真正正常工作的多用戶系統。進入九十年代之后,英特爾公司推出的80386芯片使個人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大大提高,在個人計算機上構建一個可以真正使用的Unix也成為了可能。
事實上此時能運行在X86平臺上的Unix相當有限,Mircosoft的Xienx是一種(后來發展成為SCO Unix),但不能指望能自由、免費使用這個商用系統。要移植Unix到PC平臺上便需要Unix的源代碼,而此時受AT&T的許可權的限制,Unix代碼還不能被自由獲得(但在BSD與AT&T的法律糾紛之后的4.4 BSD Lite不再受這個限制了,可以在BSD許可下自由使用)。很多計算機愛好者為了實現一個可以自由使用的操作系統,不但進行著努力。自由軟件基金會的GNU計劃的目的就是打算創建一個自由的、與Unix類似的操作系統,為了實現這個目的,GNU開發了很多非常有效的工具、包括編譯器和很多系統命令,然而GNU計劃中的操作系統內核──HURD,卻進展緩慢,從而無法構建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很快,就有計算機愛好者開始考慮在個人計算機平臺上構建一個Unix內核。芬蘭一位計算機研究生Linus Torvalds開始了這個工作,他通過學習Minix──一個用于教學目的的簡單Unix系統,在x86平臺上構建了Linux內核,這個內核和GNU的系統工具結合起來,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成為當前非常流行的GNU/Linux系統。
與這些努力相比,BSD方面的研究人員的行動則比較遲緩,一個原因是Unix技術上已經相當成熟,計算機系統研究組的大部分成員已經把注意力轉向了其他研究項目,另外AT&T與BSD的法律紛爭也使得BSD發展受到了阻礙。但是還是有兩個將BSD移植到80386平臺的開發工作同時進行,一個是BSD/386小組,他們的研究結果為商業版本的BSD/OS,屬于商業公司BSDI。另一個就是386BSD計劃,后來發展成為FreeBSD。
CSRG研究人員的條件比較優越,擁有足夠的Unix系統,因此對個人計算機平臺上的Unix系統沒有太急迫的要求。
386BSD計劃由Bill Jolitz等研究人員發起,將4.3BSD Net/2移植到80386平臺上,并使用386BSD的名稱發布。但是移植工作是一個復雜的任務,直到386BSD 0.5版本,系統中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沒有解決。于是在1993年,另一些研究者決定加入這個計劃,打算和Bill Jolitz一起修正系統中存在的問題。但是這時計劃的組織者Bill Jolitz突然決定退出,使得386BSD計劃面臨停止的危險。Bill Jolitz作為計劃的發起者和負責者并沒有對這個計劃以后該如何發展給出具體意見,因此386BSD計劃是到此為止還是繼續發展,就取決于其他開發者的決定。幸運的是,該項目的另三個參與者Nate Williams, Rod Grimes和Jordan K. Hubbard決定繼續這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他們采用由David Greenman創造的名字FreeBSD作為系統的新名字,從此有了一種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的Unix操作系統 ── FreeBSD。
BSD Unix使用一個神話中的精靈形象作為其吉祥物,這個吉祥物標志被FreeBSD、NetBSD繼續使用,但不同BSD系統的精靈略有不同,右圖為FreeBSD的BSD精靈形象。當用戶瀏覽Internet時,會在很多與FreeBSD相關的網站上看到這個可愛的精靈標志。
1993年12月對于FreeBSD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日子,FreeBSD 1.0版本于這個月正式發布。這次FreeBSD的開發者找到了一家出版商Walnet Creek提供支持,來發布FreeBSD的光盤和提供高速Internet網絡服務,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購買光盤或者通過Internet下載的方法,自由獲得FreeBSD系統,使得FreeBSD取得了很大成功。而Walnet Creek也使用FreeBSD建成了Internet上最大、最繁忙的匿名文件服務器──ftp.cdrom.com。
FreeBSD雖然可以自由獲得,然而BSD與AT&T的法律糾紛仍然威脅著FreeBSD系統的合法性。就在FreeBSD得到相當多用戶歡迎的時候,Unix系統實驗室(此時已經賣給了Novell)與伯克利計算機系統研究小組的法律紛爭有了結論。雖然最后不必進行賠償,但是BSD Unix系統中必須去除原來來自AT&T的源碼。伯克利計算機系統研究小組去除了這些不到10%源碼,發布了4.4BSD Lite,其他基于BSD的Unix,包括FreeBSD在內,都被要求立即轉換到4.4 BSD Lite上去。
這對FreeBSD是一次相當嚴重的打擊,雖然4.4 BSD Lite只刪除了一小部分代碼,但尤其對于英特爾80386平臺,缺乏這些代碼,系統就不能正常運轉。FreeBSD小組必須解決兩個任務,首先是將FreeBSD從原本的4.3BSD遷移到4.4BSD上,再將刪除的源碼完全重寫。這些任務相當于將4.4BSD Lite重新移植到80386上,因此這花費了FreeBSD核心小組很大的精力。因此直到1995年1月他們才發布了FreeBSD 2.0,這次就是一個完全的4.4BSD Lite的系統了。但是在大約一年時間之內,FreeBSD不能在原有1.0基礎上進行改進并推出新版本,而這個時期正是Internet進一步發展的階段,FreeBSD錯過了一個發展壯大的好時機。而其競爭對手,如Linux,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接下來,FreeBSD加快了開發節奏,2.1、2.2、3.0相繼推出,這個系統在Internet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對于要求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網絡服務器系統,FreeBSD提供了一個極具誘惑的選擇。
由于Unix商標屬于X/Open組織,而FreeBSD只是一個自由操作系統,從法律角度上看FreeBSD不能被叫作Unix(不能使用Unix做商標)。但是基于Unix本身的歷史,FreeBSD可以算最原汁原味的Unix,在有的方面,它更具傳統特色──或者說BSD Unix的學院特色。當前,Unix商標其實是只具有象征性的含義,沒有人介意到底那些系統是X/Open的成員,可以被稱作Unix,那些不是。Unix已經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只要是按照Unix為模板進行開發,所有的應用程序在C源程序級與其他Unix相互兼容,也同樣被所有使用者承認為Unix系統。因此這里的Unix包括BSD和System V在內的各種系統,也包括像Linux這樣的兼容系統。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FreeBSD的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部分书籍的源代码
- 下一篇: php调用go服务问题,PHP 调用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