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中国互联网“公共性”正在变形或流失
飛鴿傳書
中國互聯網甫一出世,就被人們賦予了“公共領域”的美好想象:沒有限制出入的門檻,沒有權威的中央管理,沒有身份背景的差異,所有資訊自由交換,所有人理性對話.可最近,因為一些新的動向,有些人開始擔憂互聯網的“公共性”正在變形或者流失.
“雷詞”的病毒式流行
從1998年起,接力出版社副總編輯黃集偉每年都會出一本《語詞筆記》,記錄當年社會流行出來的新詞新句。而今年才過一半,一些“雷詞”就已經進入他的視野,比如:“很傻很天真”、“很黃很暴力”、“打醬油”、“俯臥撐”……
不上網也不能當“雷盲”
網友鐵錚認為,“我們都處在一個‘雷詞’爆發的時代,你可以不上網,但不可能當‘雷盲’。”
“雷詞”是網絡接頭暗號
紅網網友“司欣”說,“‘雷詞’在追求震撼效應的同時,也并不排斥幽默、反諷的力量,并以不動聲色的‘酷’做派體現出來,迎合了年輕人的獵奇心態和親和需要。這使得‘雷詞’猶如一個網絡接頭暗號,一種文化標簽,讓他們輕松辨識同類。”
“雷詞”折射表達機制梗阻
騰訊網友“石子硯”認為,“雷詞”爆發所折射出的,是公民正常表達機制的梗阻。“‘雷詞’其實就是利益表達機制太狹窄的產物,是一種既溫和又極端的‘表達方式’”。
人肉搜索讓人喜憂參半
6月16日,網友“菊花香香兒1986”在天涯發了個《我就喜歡做二奶,我覺得我現在的生活就很好啊!》的帖子,引起網友公憤,被“人肉搜索”。可搜索出來的人卻說自己不是“菊花香香兒1986”,還訴諸法律。一時間,肉眾茫然,人肉搜索何去何從?
“人肉搜索”有悖程序正義
新浪網友“劉春泉”認為,人肉搜索看上去很美,但有悖“程序正義”。“雖然網民熱衷于自己做偵探,為了正義而去進行人肉搜索,但是在媒體問一旦自己被人肉訴訟又當如何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表示要訴諸法律。這是一種典型的‘別在自家門口綜合征’的表現。”
“人肉搜索”宜疏不宜堵
搜狐網友“咕嚕”認為,對待“人肉搜索”宜疏不宜堵。“雖然‘人肉搜索’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它畢竟是一種新興的網絡現象,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可塑性。目前,結合‘人肉搜索’的‘人機合一’搜索引擎已成為新一代搜索引擎的思路。”
規范“人肉搜索”是偽命題
CNNIC互聯網發展研究部分析師楊志翔則干脆在自己的博客里稱“規范‘人肉搜索’ 就是偽命題”,因為“‘人肉搜索’本身沒有觸犯法律或道德底線,對其進行規范師出無名。說到底,‘人肉搜索’只是人工參與解答的一種搜索方式,只要有互聯 網的地方,就可能有‘人肉搜索。’”
論壇上如何實現有效對話?
6月23日,香江才子梁文道發布博文《網友———新部落時代的來臨》,對論壇上的“抱團主義”表示擔憂;6月24日,內地“大蝦”莫之許回帖《致非網友梁文道———自由艦隊的最終勝利》,作出了樂觀的展望……
抱團造成“公共性”的流失
梁文道認為,抱團造成“公共性”的流失,“原來開放的世界變成了一個個自我封閉的小 教派,每一個教派的成員都在自己的團隊里找到了歸屬,天天反芻同類人的意見,日日鞏固原有的主張。最后,我們都成了不同俱樂部的‘網友’,看不見‘公共’ 的存在,卻肯定各自真理的終極,和部落沒什么兩樣。”
孤島終究要被“好奇”攻克
而莫之許則反駁是,“在梁文道看來,這些封閉的孤島猶如癌細胞,正在吞噬互聯網,而 絞殺掉了公共。在我看來,自由的艦隊正在比特海上四處傳播自由開放的理念,孤島終究要被攻克,一個自由、開放、多元的空間注定要布滿整個天地。因為,就人 性而論,好奇始終會占有一席之地,無論怎樣封閉的小圈子,都不會占有任何人的全部,也因此,自由開放的風氣才是持久的影響。”
資源共享的精神很重要
另一知名網友“和菜頭”總結這場爭論說:“涉及網絡自由、平等、資源共享的三大原 則。梁先生看到了前兩項,但是很可能低估了第三項的強大效用。即便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網絡世界已經失去了任何一個公共平臺,但是依然會有無數轉帖者充當郵 差的角色,把相關信息分類歸攏,開放提供給所有網絡用戶。今天,BBS出現了內封閉的趨勢,但是這種共享精神不死,那么就沒有什么BBS可以稱得上是完全 的孤島。”
創作挑戰賽新人創作獎勵來咯,堅持創作打卡瓜分現金大獎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南方都市报》:中国互联网“公共性”正在变形或流失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Collaborative Filter
- 下一篇: 协同滤波模型的推荐算法(ACM暑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