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判别分析LDA的数学原理(一)
1.前言
?之前我們討論的PCA、ICA也好,對樣本數據來言,可以是沒有類別標簽y的。回想我們做回歸時,如果特征太多,那么會產生不相關特征引入、過度擬合等問題。我們可以使用PCA來降維,但PCA沒有將類別標簽考慮進去,屬于無監督的。
再舉一個例子,假設我們對一張100*100像素的圖片做人臉識別,每個像素是一個特征,那么會有10000個特征,而對應的類別標簽y僅僅是0/1值,1代表是人臉。這么多特征不僅訓練復雜,而且不必要特征對結果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影響,但我們想得到降維后的一些最佳特征(與y關系最密切的),怎么辦呢?
2.二類LDA的數學原理
2.1 問題的引入
首先利用Logistic回歸作鋪墊。給定m個n維特征的訓練樣例x(i)={ x(i,1), x(i,2),...,x(i,n)};其中,i=1~m。每個數據集x(i),都會對應一個類標簽y(i)。我們就是要學習出參數θ,使得下式滿足:
y(i) = g(θ)x(i),其中,g是sigmoid函數
現在,我們只考慮最簡單的二值分類問題,也就是說只有y=0和y=1兩種情況:
為了方便表示,我們對符號進行重新定義,給定特征為d維的N個樣例,x(i)={ x(i,1), x(i,2),...,x(i,n)},其中有N1個樣例屬于類別w1,另外N2個樣例屬于類別w2。 現在我們覺得原始特征數太多,想將d維特征降到只有一維,而又要保證類別能夠“清晰”地反映在低維數據上,也就是這一維就能決定每個樣例的類別。 我們將這個最佳的向量稱為w(d維),那么樣例x(d維)到w上的投影可以用下式來計算: 這里得到的y值不是0/1值,而是x投影到直線上的點到原點的距離。????? 當x是二維的,我們就是要找一條直線(方向為w)來做投影,然后尋找最能使樣本點分離的直線。如下
應該注意到,這里得到的y值并不是0/1值,而是x投影到直線上的點到原點的距離。
當x是二維特征時,降維后的一維特征應該是一條直線,然后尋找最能使樣本點分離的直線。如下圖所示:
從直觀上來看,右圖比較好,可以很好地將不同類別的樣本點分離。接下來從定量的角度找到這個最佳的w。
2.2 理論推導
首先我們尋找每類樣例的均值(中心點),假設這里i只有兩個:
由于x到w投影后的樣本點均值為:
由此可知,投影后的的均值也就是樣本中心點的投影。
什么是最佳的直線(w)呢?我們首先發現,能夠使投影后的兩類樣本中心點盡量分離的直線是好的直線,定量表示就是:
J(w)越大越好。但是只考慮J(w)行不行呢?可定不行的,看下圖:
樣本點均勻分布在橢圓里,投影到橫軸x1上時能夠獲得更大的中心點間距J(w),但是由于有重疊,x1不能分離樣本點。投影到縱軸x2上,雖然J(w)較小,但是能夠分離樣本點。因此我們還需要考慮樣本點之間的方差,方差越大,樣本點越難以分離。
我們使用另外一個度量值,稱作散列值(scatter),對投影后的類求散列值,如下:
感覺這個東西和方差長得好像就對了~~~散列值的幾何意義是樣本點的密集程度,值越大,越分散,反之,越集中。而我們想要的投影后的樣本點的樣子是:不同類別的樣本點越分開越好,同類的越聚集越好,也就是均值差越大越好,散列值越小越好。正好,我們可以使用J(w)和S來度量,最終的度量公式是:
接下來的事就比較明顯了,我們只需尋找使J(w)最大的w即可。
2.3 如何最優化評判函數J(w)
先把散列值公式展開:
我們定義上式中中間那部分:
很明顯,這是一個類內的測度,稱為散列矩陣(scatter matrices)。
我們繼續定義:Sw = S1+S2。那么Sw就定義為類內散射矩陣。
那么回到上面2.3節最上面的公式,使用Si替換中間部分,得:
? ? ? ??
到此,分母已經搞定,我們開始研究分子。
SB稱為類間散射矩陣,是兩個向量的外積,雖然是個矩陣,但秩為1。
那么J(w)最終可以表示為:
在我們求導之前,需要對分母進行歸一化,因為不做歸一的話,w擴大任何倍,都成立,我們就無法確定w。因此我們打算令,那么加入拉格朗日乘子后,求導:
如果SW可逆,那么將求導后的結果兩邊都乘以SW的逆,得
? ?(λ是largerange參量)
這個可喜的結果就是w就是矩陣的特征向量了。這個公式稱為Fisher linear discrimination。
2.4 其他的發現
對于前面的類間差別公式(between classes)SB:
左右同時乘以一個w:
帶入最后的特征值公式有:
?由于對w擴大縮小任何倍不影響結果,因此可以約去兩邊的未知常數λ和λW,得到:
這樣,我們完全通過拓撲的方法得到了最終的最優變換矩陣,該矩陣確實與類內方差和類間樣本均值相關。所以,我們只需要求出原始樣本的均值和方差就可以求出最佳的方向w,這就是Fisher于1936年提出的線性判別分析。
所以,上面的二維投影圖采用LDA處理后的結果應為:
對于多類的分析方法與之類似。
3.參看資料
http://www.cnblogs.com/jerrylead/archive/2011/04/21/2024384.html
與50位技術專家面對面20年技術見證,附贈技術全景圖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线性判别分析LDA的数学原理(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原理
- 下一篇: Windows Vista SP1 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