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图表的标准是什么?手把手教你用GLAD原则优化一张看板
“好”圖表的標準是什么?
很多讀者曾研習過國際可視化標準和方法論,標準和技巧可以羅列出數百條,但當在工作中應用時,又很難在腦海里一一閃過每條細則。最后判斷是否達成一張好圖表,往往還得憑借個人經驗。
比起基于標準規范式的方法論,基于原則的判斷邏輯,往往能以更宏觀的方式做出判斷。大師兄今天就給大家介紹GLAD原則,它既可以幫我們篩選出好圖表,更能為可視化圖表的優化指明方向。
1、GLAD原則
馬世權老師在「樂見數據:商業數據可視化思維」里提出,一個成功的商業數據可視化要滿足兩要素:
提供足夠的商業價值
幫助讀者快速理解信息
那么滿足以下GLAD原則的圖表,即為好的可視化圖表。
G(Good Data and Insight):發現好數據與好洞察
L(Less Noise):降噪,簡約至上
A(Accurate Expression):精準表達,提升數據表達的準確度
D(Distinct Mark):畫龍點睛,突出洞察信息的標識
于是我們可以根據下圖中的評分標準,對可視化圖表進行評分,滿分10分,得分越高評價越高!
2、根據GLAD原則優化一張看板
下面,我們嘗試利用 GLAD 原則對一張員工離職流動可視化看板進行優化。
優化前:
優化后:
G原則(好數據與好洞察)
數據類別的使用是否恰當?
員工流動、流失混為一體;指標晦澀難懂,內容復雜混亂。如下圖所示:
(優化前)
指標簡化,只關注員工流失,不關注員工流動,去掉難理解的指標。如下圖所示:
(優化后) (優化后)
數據指標的使用是否恰當?
比如,在職人數為時間點指標,離職人數為時間段指標,時間段指標與時間點指標混淆不清。這時可以將時間度量統一,都修改為時間段指標。如下圖所示:
(優化前—>優化后)
L原則(降噪)
是否會分散注意力,增加讀者的視覺負擔?
下圖中存在兩處問題:
標注為圖例形式,需要一一對照查看
數據信息需要點擊才能查看
(優化前)
優化:
標注改成標簽形式,和圖表近距離關聯
數據設置為直接展現的形式,并非點擊后顯示
(優化后)
顏色是否有干擾,是否直觀?
圖表系列都是一樣的顏色,平平無奇,沒有重點。可以修改系列色為藍色漸變,顏色和健康度大小匹配,健康度越低,顏色越深。如下圖所示:
(優化前—>優化后)
是否有重復性內容,增加讀者視覺負擔?
如下圖,圖例、標題重復內容較多:
(優化前)
則可以去掉重復內容:
(優化后) (優化后)
A原則(精準表達)
選擇的圖表是否合適?
五個指標量,看哪個量影響最大,選擇的堆積柱狀圖不易懂。這時可以更換圖表類型為雷達圖,更直觀地看出問題。
(優化前—>優化后)
數據的密度是否過高或過低?
2 種坐標軸,4 個指標,指標多于 3 個
36 個月的數據,數據量太多
(優化前)
優化:
刪掉流動性指標,只保留流失指標
數據量控制為一年 12 個數據點
(優化后)
D原則(畫龍點睛)
圖表整體平平無奇,無靈魂,沒有重點關注,沒有故事
優化前:餅圖只有一個餅
優化后:通過顏色和閃爍突出餅圖中占比最大的系列,顯示主要矛盾
(優化前)
(優化后)
優化前:柱狀圖折線圖只有柱子和線
優化后:給柱狀圖加預警線,超過預警線紅色顯示;離職人數最大的月份突出顯示。
(優化前)
(優化后)
優化前:條形圖看不出任何區別
優化后:系列修改為漸變色,顏色越深,健康度越低,低于一定健康度后紅色標注提示。
(優化前—>優化后)
對照GLAD原則逐個修改,這樣,一張員工離職流動可視化看板就優化好了~
我是帆軟軟件,關注我可定期收獲企業數據化建設案例以及大數據前沿技術、創新思維。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好图表的标准是什么?手把手教你用GLAD原则优化一张看板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啥?这就是一个高级报表/BI数据分析工程
- 下一篇: 职场老油条靠它升职后:还用Excel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