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之道:如何减少BI建设资源的浪费,缩短项目实施周期
11月25日-27日,帆軟第四屆智數大會成功舉辦。在主論壇上,帆軟數據應用研究院院長楊揚結合自身觀察,針對很多企業正在不斷浪費BI建設資源的現狀,提出了打造企業數據應用“飛輪效應”,并通過帆軟價值平臺減少每個環節的摩擦,幫助客戶更簡單地發揮數據價值!
以下為楊楊演講實錄(文末附PPT下載):
大家上午好!在疫情反復的情況下,大家撥冗參與本次會議,更彰顯了數據的魅力,看著這張照片的時候有點恍然,不知不覺智數大會已經到了第四屆,接下來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
01、智數大會的第四年
道家有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我們第一屆大會叫“數據之上、智慧之光”,那時,我們能夠依稀感受到數據在企業里面,它應該能夠支撐企業的一些經營決策。
在第二屆的時候把經營決策更加具像化,我們提出了有質量的價值,當時的主題叫“數據有引力”。
第三屆的時候,我們引出了企業里面實際的數據場景,主題為“數據創變”,三者結合在一起,我們希望通過數據創變的方式,去點亮企業的更多業務場景。
今年的主題是“數據新動能”,我們希望加速企業數據價值的落地。
既然說到動能,動的是什么呢?在物理里面有四個關鍵概念,首先是物體,合外力作用產生運動和速度。我們在企業里面把數據作為這個物體,通過企業的決策、業務、IT能夠讓數據產生流動和速度。
帆軟從15年前一個無名之輩到現在國內最大的BI廠商,我們不敢在其他領域談數據動能,但是在BI建設領域,我們可以來聊一聊。
02、我們在不斷浪費BI建設資源
首先據我們觀察,在很多企業中,正在不斷浪費BI建設資源。
為什么會浪費這些BI建設資源呢?我們總結了五大困境。
一、需求。BI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落地的場景都沒有梳理清楚。
二、工具。工具選型的時候遵從了一些廠商的引導或者自身對工具的需求梳理不清,導致我們選型的時候會有很高的門檻。
三、數據。作為商業應用,如果數據質量得不到保障,那么我們最終獲得的是無源之水。
四、項目。在數據建設過程中需要啟動項目推動,缺乏方向指引會導致項目推進緩慢和頻繁返工。
五、價值。匆忙地把項目上了,但沒有產生實際價值。
結合以上五點,我們從一個企業的實際案例來看,他們上完BI之后,整體的感覺是什么?
第一,感覺做了很多的虛榮指標。
第二,管理方式比較簡單,并沒有對他們的管理決策帶來太大的影響,只是把一些電子文檔從Excel變成從瀏覽器端查看。
第三,需求不返工,發散式的“你畫我猜”。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最終落地出來的項目,其實不管是IT部門、業務部門、還是公司的決策層,都會覺得這是一個成本項目,沒有在企業里面帶來實際的落地,甚至于對于BI的概念都會帶來一絲懷疑。
03、企業的BI需求到底是什么?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大概分析一下企業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我們希望通過BI和數據洞察未來,能夠給企業經營帶來一些幫助,給股東、董事帶來期待。
從業務角度,更多的時候我們期望的是能提高業務經營效率,監控當前發展,甚至能自主地發現一些問題。一直說提高IT生產率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怎么加速效率。
企業需求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的需求,大家也經常會遇到,業務部門找IT部門說給我取個數據,我要干啥,我要做個報表,這樣的需求非常多,但是價值比較低。對于我們IT而言,如果業務不愿意寫,我們也需要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不管是在年底的結算還是績效考核中,都能有個沉淀。
還有一類是隱形的需求,在演講中我們經常提到的是隱性需求,高層的戰略規劃,針對戰略規劃,我們系統建設從BI層面如何去做支撐?很多時候我們一般會用腦圖的方式呈現。
在業務方面,聚焦實際的業務問題,通過發散式的思考以魚骨圖的模式,最終落地業務的解決。再說到IT層面,業務說自己沒有需求,其實也不盡然。我們有一個客戶一開始說BI給我們看看數據就行了,也不需要做那么多業務系統。但建設完成后,單個模塊的報表訪問量從無人問津到月均幾千,這證實了業務有需求。并且IT部門也因此收到了獎賞,數據信心由弱變強。
對于業務高管,就會意識到數據和業務需要結合,要培養懂數據懂業務的人一起搞。最后企業高層親自上陣為這個項目站臺推廣,那么這時候,這個BI項目可以說在需求端就取得了認可。
04、關于BI工具選型的思考
其實發展這幾年,我們做的數據白皮書,里面的選型參數大多沒有變化,所以不做過多贅述,主要以易用、功能、性能為主。近幾年我們有一個黑天鵝事件,促使我們去思考,在工具端也需要去考量廠商的服務,不然需求做了一半突然沒有了服務保障,企業后續該何去何從。
05、企業的數據治理
我們針對于國內帆軟合作的很多CIO做調研,發現,在BI建設過程中,從CIO的角度期望的是打通更多的數據,但實際情況是什么樣的呢?企業數據很混亂!數據混亂會導致這樣幾個現象:在IT端重復開發,在業務端要手動加工,在決策端是不知道它是真是假。
做了很多的項目后,我們做了一點總結。數據治理的核心要素,在BI中的四個要點:
1、明確責任、建立相關組織
2、通過管理和制度的雙模來保障
3、設定一定的數據規范
4、理論聯系實際。
其實數據治理并不只是技術部門的事情,需要技術和業務通過溝通、補充、整合定義將它梳理成企業的數據治理標準。
06、企業BI項目為什么難做?
很多企業做BI項目很累,推動很慢,其實是用運維的心態做BI的項目,就是業務說啥我做啥,做了再說。業務也沒有想清楚,領導也沒有很清晰,這時候做出來的項目很難交付上線。
不管是我們給客戶做項目的經驗,還是客戶自己做數據類項目的經驗,我們從中提煉了相關的方法論。在項目管理精華的書里面,作者提到“人+流程”才等于項目的成功。我們關注業務的反饋、領導的評價,但在流程管理上很多時候會比較混亂。書上提出了五步規劃,實際落地的時候帆軟總結出了七個階段五個板塊,為BI項目保駕護航。后續感興趣也可以找帆軟的項目組或者帆軟的同事進行了解。
07、項目價值如何體現?
“我們的項目上線了,我感覺怎么只是把之前的項目從excel搬到線上了”
“我們投了這么多錢,價值呢?”“這是IT部門的成本項目吧?”IT部門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我們就需要在BI項目建設的最后,需要確定一個點:問題是否真的解決了?
決策端希望洞察未來,但讓IT直接去問領導不太好,我們可以看一下領導決策過程中有沒有用到BI系統做支撐,監測他的使用行為。
業務端做的都是日常的考核報表,價值很好說明,以前業務說給我做一個BI頁面要花15天,結果用了系統后還是花了15天,那么對于IT來說就是沒有價值,所以我們要看IT的交付效率是不是提高了。項目的成果最終要體現在企業各個應用的角落,體現在企業的各個部門的業務價值提升上。
匆匆忙忙,我們一步一步好像在打仗,其實在選型的過程中大家也會遇到這個問題。有一個客戶說你講的這五步,俗一點叫“坑人五環”。
他說,我們做BI的時候很多時候先有一個需求去做BI,做完之后找廠商,廠商就給我們推了一個工具,我們就開始做了,做的時候發現數據不對,然后我們繼續搞數據。搞完數據發現項目工作量很大,我們又開始整項目,整完之后價值還是不明確,所以這一步步像打仗。最后發現,這個動能好像是不持續的,推完了就結束了。
08、構建數據的“飛輪效應”
怎么讓動能持續呢?唯一的辦法是想辦法構成一個環。
一個項目,我們做完了只是當前的一個需求場景,而企業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尤其是在市場不斷更迭的情況下。那么這個時候針對業務對整個BI系統的反饋梳理沉淀,我們也需要關聯起來,想辦法把它變成一個圓環。而在這個圓環的布局上,帆軟一直是認真的,從需求、數據、價值端等等都成立了相關的產品和團隊在不斷地孵化迭代,這看著就像一個環。
《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曾經提到企業里面的飛輪效應,我們如果能夠在企業構建一個良好的數據飛輪,我們就能讓業務在這個飛輪上不斷地提升價值。
講了這五步再思考一下,說得好像都有道理,但我感覺每一步的投入都挺大的。光數據治理,國家政策、企業政策加上業務問題,工具從0到1的選擇等等,投入大、見效慢,我們是不是可以降低摩擦和投入,做一些精益建設?我們的數據飛輪需要加速,要加速就需要節省每個節點的摩擦。
我們在需求端是不是可以有一些場景的借鑒,而不是全部從企業自身出發?在工具端是否能不需要那么多功能從0到1去學,有一些成型的東西可以直接套用?在項目端是不是可以直接替換一些數據做一些微調?而在價值端,直接對標成熟的價值場景,可不可以呢?
首先我們產生業務問題,其次期待通過一些行業、業務里面其他已經經歷過的場景,就像《圣經》里說的“太陽底下無新事”,通過模板固化等等,再結合項目整合,實現項目周期縮短一半以上,這就是今天數據新動能的新——帆軟價值平臺。
這個平臺,我們第一個落地在一個銀行支行,原先上線一個工作臺要差不多三個月,通過我們的價值模式差不多可以縮減兩三周。所以說此事可為,我們就從行長工作臺到分行、支行各個條線梳理迭代,同時在各個行業,包括制造,從領域、板塊、業務去梳理價值場景。我們希望在六大行業的價值平臺,平均通用度達到60%,提高項目建設效率。
講到這邊,再說說我們怎么減少浪費企業BI建設的資源?我們可以通過60%的通用場景平臺,將40%的數據飛輪定制,最終給企業數據飛輪加速,給企業每一個場景上點亮每一個燈。
在航海的過程中,一旦我們迷路,我們會找那顆北極星。如果一個人不知道駛向哪里,那么任何風都不是順風。而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政策、資源利好,但如果我們不能堅定數字化轉型的目的,不能明確數字化應用落地的場景,也很難說這些利好對企業而言就是順風。
最后,作為乙方,我們一直說讓數據成為生產力,那怎么樣讓數據成為生產力呢?我們也需要北極星,我們所有的產品、服務都堅持一個概念就是如何讓客戶更簡單地發揮數據價值。謝謝大家!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数字化转型之道:如何减少BI建设资源的浪费,缩短项目实施周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Weblogic 数据源及连接池配置问题
- 下一篇: 程序员5年工作经验,因频繁跳槽被面试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