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海洋环境观测数据产品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典型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應用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
孫苗1,2,3,?王子珂1,2,3,?童心1,2,3,?符昱1,2,3,?王漪1,2,3,?康林沖1,2,3,?姜曉軼1,2,3
1?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2?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天津 300171
3?自然資源部海洋信息技術創新中心,天津 300171
?摘要:海洋環境觀測資料在海洋科學研究、海洋安全保障與權益維護、輔助決策支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范圍內應用比較廣泛的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主要由海洋科技強國研制發布并持續更新,我國貢獻較少。以典型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為例,系統梳理了數據特點、質量控制流程、管理應用和開放共享現狀,對比分析了我國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從數據共享機制、平臺搭建、數據研制等方面提出提高我國海洋科學數據產品的應用服務能力的建議。
關鍵詞:海洋科學數據 ; 海洋環境觀測數據 ; 數據共享 ; 數據應用
論文引用格式:
孫苗, 王子珂, 童心, 等. 典型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應用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 大數據, 2022, 8(1): 73-83.
SUN M, WANG Z K, TONG X, et al. Status of classical marine environmental observing data products application and enlightenment to China[J]. Big Data Research, 2022, 8(1): 73-83.
0 引言
海洋觀測數據及產品在支撐科技創新、跨學科融合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觀測數據產品質量、時空覆蓋范圍和開放共享程度是影響數據及產品應用范圍、了解海洋環境系統性變化、刷新海洋認知的關鍵性因素。作為評估氣候變化相關科學的權威國際機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于2014年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IPCC AR5)中用于評估海洋變化的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均來自國外,我國則貢獻很少,這反映出我國海洋觀測數據產品在應用層面存在局限性的問題。因此,充分掌握海洋科技強國研制發布的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的應用情況,深層挖掘其數據特點、關鍵技術和開放共享模式,從而為擴大我國海洋觀測數據產品的應用提供參考和借鑒具有科學和現實意義。
目前全球變化研究需要長時序、大尺度海洋環境數據產品或數值模擬產品,其中數值模擬產品也依賴于大量的環境觀測數據和先進的同化技術,如全球簡單海洋資料同化分析(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系統在同化分析過程使用的溫鹽數據大部分來自世界海洋數據庫(world ocean database, WOD)、全球海洋觀測網(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 Argo)的觀測數據、綜合海洋-大氣數據集(comprehensir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COADS)以及衛星高度計的SLA (sea level anomaly)觀測數據等資料。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的全球海洋再分析數據(ECMWF re-analysis, ERA)的同化方案中融合了WOD數據、全球溫鹽剖面計劃(global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profile plan,GTSPP)數據、Argo觀測資料、法國衛星海洋存儲、驗證、解譯(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AVISO)等。這些發展比較成熟、應用比較廣泛的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普遍具有積累時間長、質控技術先進、更新頻率穩定以及開放共享程度高等特點,且均由國外少數幾個海洋科技強國研制提供。我國在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研制及應用方面總體處于趕跑階段。
本文選取上述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環境觀測數據集,通過深入研究其數據特點、質量控制流程、管理應用和開放共享現狀,總結其廣泛應用的成功經驗,同時分析國內海洋科學數據產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發展建議,為我國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未來的發展提供參考。
1 國外典型海洋環境數據集
1.1 美國國家環境信息中心世界海洋數據庫(WOD)
作為經過科學質量控制的海洋剖面和海洋生物觀測數據集,WOD由國際海洋數據和信息交換委員會(IODE)資助。該數據集主要來源于近350個全球或區域海洋觀測資料收集計劃,主要數據包括全球海洋學數據搶救計劃、全球海洋數據庫計劃、全球Argo浮標觀測計劃、世界海洋數據庫計劃、全球溫鹽剖面計劃、世界海洋環流實驗、全球海洋通量聯合研究、海洋邊界實驗等項目觀測數據,包含由大面觀測站、溫鹽深剖面儀(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depth, CTD)、機械式溫深儀(mechanical bathythermograph,MBT)、投棄式溫深儀(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XBT)等11種海洋觀測儀器獲取的溫鹽、氧氣、pH值、二氧化碳等20多種參數數據。
在數據更新方面,WOD數據集具有穩定的更新頻率,按季度在線發布更新收集的新數據,每4年發布經詳細排重和質量控制的數據光盤。2018年9月發布了WOD18數據集,目前該數據集包括超過1 570萬個測量站點,以及35.6億條剖面測量數據。WOD18版數據計算了137個標準深度上的數據,比WOD13多了97個標準深度。經梳理對比,截至2021年9月2日,各版本數據量見表1。通過對比可以發現,WOD數據集在不斷完善提升觀測儀器的數量和數據總量。在質量控制方面,WOD數據集具有嚴格的質量控制流程,WOD18數據集中每一個數值和每一個觀測斷面都有相應的質量控制標識與之對應,用于標識數據是否存在問題、是否可用或具有代表性等信息。WOD對于不同海洋要素的質量控制級別不同,用于計算氣候態平均的要素(如溫度、鹽度等)的質量控制級別最高,僅自動化質量控制檢測階段就包括針對31個海洋區域102個標準級別的監測。
在數據開放共享和應用技術方面, WOD由美國國家環境信息中心(NCEI)公開發布,并提供ASCII、netCDF等多種格式。為了進一步方便用戶使用,WOD研發了數據格式轉換和世界海洋數據庫檢索系統(WODselect)等工具集,通過用戶指定搜索條件查詢檢索,對數據資源進行抽取,并在NCEI的網站上提供文件傳輸協議(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供用戶下載使用,并實現ASCII到多種數據格式的轉化。此外,WOD采用數字對象標識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對數據集中的每個站點的儀器、研究人員、研究機構、項目和數據管理員等內容進行詳細標識,在保障了數據版權的同時方便數據引用。
WOD數據集具有時空覆蓋度高、數據質量控制過程可靠、開放共享應用技術成熟等特點,其發布機構NCEI通過建立完整的業務化海洋環境觀測數據更新機制和統一的海洋數據資源開放共享的國家級平臺,保障了數據的穩定性和權威性,為研究人員節省了大量數據收集、整合處理的時間。WOD數據集多年來被廣泛應用于海洋溫鹽、生物、化學、海氣相互作用等領域的研究。
1.2 國際海洋綜合大氣數據集(ICOADS)
ICOADS是現存非常完整、綜合的海表面氣候觀測資料,數據最早可追溯至1662年。1981年,作為ICOADS的前身, COADS項目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委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共同合作執行,并于2002年更名為ICOADS。ICOADS的數據分為兩類:一類是觀測數據,包括船、浮標和其他觀測平臺的數據,數據要素種類齊全;另一類是2°(1800年至今)和1°(1960年至今)分辨率的月統計格網化數據,也是目前使用比較廣泛的數據。ICOADS 3.0版(R3.0)涵蓋了1662—2014年的數據,并更新了2014年至今的月度數據和產品,包括氣溫、云類型、濕度、鹽度、海平面壓力、海面溫度、海表面風、風浪等數據,總數據量為202.75 GB。
隨著數百年來測量技術和觀測儀器設備的不斷更新,ICOADS匯集了不同觀測系統的觀測結果,并經過嚴格的質量控制,發布了多個版本數據集,滿足不同用戶對數據時空范圍、分辨率的要求。每個版本的發布都伴隨著詳細的數據分析報告,報告包含質量控制評估、數據去重情況、各版本數據對比、每個數據要素采樣和處理情況、唯一數據標識情況等信息,為用戶深入了解該版本數據提供了深入的技術支撐。此外,ICOADS還做了大量的數據修復工作,通過航行記錄的數字化,不斷發掘原始數據中的新信息,更新提高數據集的時空覆蓋度和數據產品質量。
該數據集由NOAA管理,并通過NCEI等多個機構進行免費發布共享,ICOADS核心團隊建立了國際合作交流機制,為數據產品制作提供科學建議。2019年該數據集支撐了海洋學和海洋氣象學聯合技術委員會(JCOMM)第五屆海洋氣候學講習班、原位海洋風講習班,并被廣泛應用于海洋環境研究及論文發表,截至2018年3月26日,ICOADS支撐多達1 000余篇學術論文的發表,在再分析和格網化數據產品研制方面被引用40 000余次,涉及十幾個研究領域,為科學傳播提供了有力服務。
ICOADS通過廣泛的合作、嚴謹的數據管理發布技術流程和遵照原始資料修復數據集的方法,保證了其資料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通過多渠道、多平臺的開放共享和宣傳推廣,為數據集在多學科領域應用提供了有效手段。
1.3 全球溫鹽剖面計劃(GTSPP)
GTSPP由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的IODE和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世界氣象組織(IOC-WMO)的綜合全球海洋服務系統(IGOSS)技術委員會共同發起,項目于1989年正式啟動,目的是研發一個端對端的海洋溫鹽數據管理系統,建立一個海洋數據管理系統的典型范式。
在組織機構管理方面,為了進一步提高數據的科學性和可用性,GTSPP當時的數據管理機構——美國國家海洋數據中心(NODC)與斯克里普斯(Scripps)海洋研究所通力合作,建立了“聯合環境數據分析(JEDA)”中心項目。該項目的實施,一方面提高了NODC所持有數據的質量,確保分發給其他數據中心或區域數據中心后的數據可使用性;另一方面,幫助NODC產出了一大批有用的數據產品。GTSPP正是沿用了這種科學家團隊與數據中心合作的模式——研究機構在數據采集和專業上提供技術支持,數據中心則負責業務化處理、保存和分發數據,才使得GTSPP的數據產品具有高質量數據和完整的文檔記錄。
在質量控制方法方面,首先是質量控制標簽。GTSPP采用兩種質量控制標簽:第一種針對每一個剖面賦予一個編碼,用于說明數據經過了哪些測試檢驗;第二種用于說明數據的質量,通常用置信度表示。質量控制標簽的使用解決了來自不同數據管理機構的版本不統一、質量控制程序不一致的問題。其次是質量控制檢驗,主要包括格式和邏輯檢查過程、數據冗余檢驗、科學評估等階段。GTSPP數據冗余檢驗的標準采用的是熱帶海洋全球氣候(tropical ocean-global atmosphere, TOGA)次表面數據中心的相關研究經驗,如每15 min或5 km范圍內只采樣一個站。科學評估階段需要有觀測數據采集過程和要素特點的先驗知識,大致分為5個階段:剖面的采樣ID、位置和時間一致性檢驗;剖面數據內部的一致性檢驗,如逆溫現象;氣候態檢驗;剖面一致性檢驗;目視檢查等相關內容。
在數據管理方面,GTSPP擁有持續更新管理的數據庫(continuously managed database,CMD),面向用戶提供及時更新的數據和方便使用的數據格式,CMD中還存儲了完備的質量控制標簽、元數據信息,讓用戶免除數據管理的復雜過程,提高數據的復用性。加強對數據處理流程的監控,GTSPP分別通過WMO的全球通信系統(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GTS)和IODE的數據管理系統實時、延時接收溫鹽數據并進行處理,同時增加了數據流程管理功能,定期公開數據更新情況,確保世界范圍內各數據中心的數據集能最大限度地跟進更新進度。重視用戶關于數據的報錯,及時向儀器操作人員反饋問題,GTSPP建立了完善的數據反饋機制,有利于及時發現和調整由儀器故障或人為操作導致的數據錯誤。
1.4 全球Argo數據
Argo是首個全球大洋次表層觀測陣列計劃,由美、法等國家的海洋學家于1998年發起,通過布放自潛式Argo剖面浮標,組成一個實時和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觀測網,并借助衛星定位和通信系統,實時(24 h)、準確、大范圍地獲取全球海洋內部的海水溫度、鹽度剖面資料。Argo計劃由34個國家共同參與,各國負責自己國家的經費設置與儀器布放、數據處理及分發工作,每年總費用約4 000萬美元,每天收集400條觀測資料,每月大概收集12 000條數據資料。
在團隊建設方面,NOAA積極倡導鼓勵歐洲、南美洲、亞洲國家和澳大利亞參與到Argo國際合作中,在1999年3月召開了國際Argo科學團隊(現改名為Argo指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并籌劃Argo的具體實施方案,決定將Argo數據無限制地向全球免費公開共享。這一政策的制定決定了Argo后續在國際范圍內的廣泛應用和專業肯定。
在儀器設備研制技術方面,不斷更新迭代,通過提高傳感器的穩定性,由最初0~2 000 m深度的海洋測量溫度、鹽度浮標,不斷擴展至測量6 000 m深度溫鹽屬性的浮標,再到目前的測量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屬性信息的浮標,Argo不斷走向深海大洋,測量參數也從單一的溫鹽屬性要素向溫度、鹽度、壓力、氧氣、pH、硝酸鹽、葉綠素、輻照度等多要素擴展。在浮標使用壽命和惡劣環境耐受程度上,Argo團隊也不斷改善技術,提高數據質量和覆蓋范圍。通過改進電池性能,浮標的設計壽命由20世紀初的3~5年延長到2019年的接近7年;采用銥星通信,縮短了通信時間,節省了能量,提高了Argo數據的垂向采集精度;通過改進浮標的冰感知測量算法,降低了在極地無冰期海水測量中的浮標死亡率。
在數據管理處理和開放共享方面, 90%以上的剖面數據可以通過GTS和互聯網在24 h內更新獲得,美國數據匯集中心(Data Assembly Center,DAC)處理了全球Argo一半以上的數據,主導制定了數據處理指南和實時質量控制程序,并對國際合作參與成員進行培訓。Wong A P S等人建立了供科學研究的延時Argo數據處理系統,Johnson G C等人改進了大部分Argo浮標上部署的美國海鳥科技公司(Sea-Bird Scientific)CTD傳感器的響應算法,定量化計算了傳感器響應的校正值,這些工作為提高Argo數據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作為Argo資料的共享發布機構之一,NCEI于2018年6月重新上線了全球Argo數據倉庫(GADR),采用專題實時環境分布式數據服務(thematic real-time environmental distributed data services,THREDDS)技術支撐Argo數據、信息和服務的查詢和共享,研發了可視化工具以推動科學研究的新發現。
在數據應用方面,作為非常豐富的全球海洋內部資料來源,Argo數據對人們了解海洋生物/化學性質,掌握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的海洋季節、年際和年代際尺度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球大多數海洋預報中心將Argo數據作為全球和區域背景場的海洋次表層參數,且Argo數據具有較高的時效性,被廣泛應用于短期、長期的海洋與氣候的模式預報與再分析工作,推動了數值模式和模式檢驗的發展。僅2021年1—8月,將Argo數據應用于科學研究而發表的學術論文就有300余篇。經調研對比,自1998年以來,將Argo數據應用于科學研究的論文數量約為4 900篇,如圖1所示。
圖1???使用Argo數據的論文發表數量對比
1999年至今,30多個國家布放超過1.6萬個浮標,美國位列第一,占比近50%,中國位列第八,占比僅接近3%。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美國在Argo規則制訂、浮標技術、數據管理和質量控制,以及主導Argo國際合作方面均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1.5 法國AVISO衛星高度計數據
AVISO項目采用HY-2A、SARAL/AltiKa、CryoSat-2、OSTM/Jason-2、Jason-1、Topex/Poseidon、Envisat、GFO、ERS-1&2和Geosat等衛星的數據,研制發布衛星高度計數據產品。數據包括海表面高度、風場、浪、示蹤物等參數,按照時效性可分為近實時數據和延時數據,近實時數據和延時數據又分為沿軌數據和格網化數據,其中格網化數據又分為兩星融合(two-sat merged)數據和多星融合(all-sat merged)數據。2019年增加了Sentinel-3B單任務校正海表面異常數據集(L2P),2020年增加了HY-2C、JasonCS/Sentinel-6B等任務數據。通過不斷融合多源衛星數據產品、保障數據穩定更新,AVISO為深入了解海洋表層、次表層多尺度現象提供了寶貴的大面積長時序高度計資料。
經過30多年的技術更迭和資料積累, AVISO的高度計產品已經演變成一種具有生產力的技術,形成了成熟穩健的數據共享服務應用范式(如圖2所示)。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CNES)研制的星載多普勒雷達和無線電定位組合系統(doppler orbitography and radio-positioning integrated by satellite,DORIS)可以將衛星在軌道上的精確位置控制在厘米范圍內。此外,研發的多任務地面部分(SSALTO)和多任務地面部分高度計數據處理系統(SSALTO/Duacs)分別用于處理單衛星和多衛星數據。Duacs技術的主要特點是能夠處理多衛星來源的異質數據、近實時的響應效率和全天候的高效運作。
圖2???AVISO數據共享服務應用技術框架
從傳統的地質、大洋環流應用到固體地球和沿岸、海洋變化、冰地形和水文等應用,AVISO已為全球1 000多個實踐團隊提供了高品質的數據產品。按照學科領域劃分,數據支撐地球物理、海洋、冰川、氣候、大氣、水文、海岸和生物等領域研究。以海洋應用為例,數據產品可以服務于多尺度的海洋環流、潮汐、海平面上升、溫室氣體效應、應用海洋學等專題研究。
2 我國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應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1 政策與共享機制
2001年,我國啟動“科學數據共享工程”,首批在地球系統科學、海洋、氣象等9個領域開展數據共享試點。近年來,我國印發了《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管理辦法》(國科 發基〔2018〕48號)、《科學數據管理辦法》(國辦發〔2018〕17號)、《科技計劃項目科學數據匯交工作方案(試行)》(國科辦基〔2019〕104號)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完善和規范科學數據共享服務體制機制,明確管理職責及運行服務要求,推動科學數據資源開放共享。2019年,科學技術部、財政部在原有科學數據國家平臺的基礎上調整形成20個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并將其作為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初步形成以政府科技部門為主導、主管科技部門分制、責任部門承擔、科學數據中心實施的總體管理架構,但從國家體制機制到各級地方科技計劃管理部門和各行業領域的相關政策機制的制定與建立健全仍需一定的時間。相比于海洋科技強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著力構建數據開放共享的體制機制而言,我國數據開放共享起步較晚,尚未建立與數據共享相關的法律法規,海洋領域缺少專門的組織機構協調、監督海洋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考慮到海洋數據敏感性問題,如何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形成針對海洋數據開放共享的可操作文件仍是一項重要議題。
2.2 開放共享平臺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建設運行的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搭建了國家海洋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提供多元化海洋數據的開放共享服務;另外,建設運行了全球海洋和海洋氣候資料中心中國中心(CMOC/China)、西太平洋海洋數據共享服務系統(ODINWestPac)、中國大洋資料中心,面向全球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免費提供海洋環境數據的共享服務和專題服務。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建設運行的國家極地科學數據中心面向極地科學領域,開展各類海洋數據的匯集管理與按需共享。此外,中國科學院建設運行的國家地球系統科學數據中心、中國科學院數據云、海洋科學大數據中心、南海海洋數據中心等,面向不同海域的觀測要素,不定期更新、共享海洋環境觀測數據。沿海省市涉海科技部門也匯集了一些觀測資料,不定期公開發布。
我國海洋環境觀測數據開放共享平臺眾多、數據散亂分布、數據形式多樣,沒有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數據跨平臺共享存在壁壘,共享形式單一。相較于歐洲海洋觀測與數據網(EMODNET)、美國NCEI、英國海洋數據中心(BODC)、澳大利亞海洋數據網絡(AODN)等海洋數據平臺,我國海洋數據的共享服務總體上沒有形成合力,在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等提供支撐方面,尚未完全釋放數據紅利。
2.3 自主化數據產品研制
在自主化海洋環境數據產品研制方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發了海洋數據處理和質量控制系統,研制形成國內首套長時間序列全球海洋環境變化系列數據產品,該數據產品在《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氣候狀態報告》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綜合報告中被使用,具有較好的數據產品質量和國際影響力。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研制發布了潮汐潮流預報數據產品和溫鹽統計分析數據集,近年來產品在時空覆蓋和數據產品檢驗方面均有較大提升,但數據應用范圍、國際影響力有待擴大。
目前應用較廣泛的海洋科學數據產品均具有長時序、嚴質控、持續更新且更新頻率高等特點,我國過去形成的科技計劃項目成果多存在于科學家手中,數據散落在各涉海單位、企業和高校,導致海洋數據產品共享應用不足、發布分散,難以更新迭代,沒有形成產品譜系。各類環境要素來源廣泛,質量控制標準不統一,關鍵技術在業務化工作中尚未得到充分應用,質量控制多處于格式檢驗、一致性檢驗、異常值剔除等基本步驟且缺乏與國際同類產品質量控制過程的對比。自主化數據產品較少,難以支撐原創性成果應用發表,影響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產出。
3 我國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發展建議
通過分析國外典型海洋環境數據在體制機制、質量控制與更新服務、基礎設施能力建設、新技術應用、產品研發和開放共享等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經驗,結合我國目前阻礙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走出去”“用起來”在統籌協調布局、統一應用服務出口、自主化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3.1 加強監督管理,統籌協調布局,共同推進數據的權威發布共享
面向國內,建立健全海洋科學數據開放共享相關政策體系,明確不同等級數據的開放共享邊界,同時吸納美國等國家在跨部門協調中建立高層協調機制等相關經驗,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加強政策落實的監督管理力度,協調推進海洋科學數據共享體系發展,為數據廣泛應用提供政策環境。面向國際,以牽頭組織國際合作項目為契機,多方聯合海洋科技強國,建立項目工作組,規范工作組管理,建立年會、報告機制,推動制定國際標準和技術規范,逐步增強我國海洋數據共享的國際話語權。
3.2 全面匯集數據資源,加強海洋資源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數據應用服務合力
建立國家級海洋資源共享應用平臺,面向國家戰略、科學研究、社會公眾等不同應用需求,全面匯集各涉海部門、企業、個人的海洋數據資源,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一站式搜索、數據溯源、數據下載上傳、處理分析、數據認證等功能,借助跨平臺共享和可視化技術,簡化數據申請流程、提高數據獲取傳輸安全性,提供多元化應用服務。
3.3 創新合作模式,建立自主化數據研制關鍵核心技術體系,持續推動海洋科學數據產品業務化更新
采用“研究機構/科學家團隊+數據中心/涉海單位”的“技術攻關+業務化應用”模式,研究機構/科學家團隊負責數據采集、質量控制和關鍵產品研制的關鍵技術攻關,數據中心/涉海單位負責業務化處理、保存和分發數據產品,合力構建自主化產品研制關鍵核心技術體系,加大針對數據業務化更新迭代的運行維護資金投入,加強宣傳推廣和驗證對比應用,打造國際品牌產品體系。
4 結束語
海洋科學數據資源作為重要的戰略儲備力量,數據內容、質量及所覆蓋的時空范圍是決定數據應用縱深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海洋環境觀測數據作為數據獲取的第一手資料,在整個科學數據生命周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國外典型成熟的海洋環境觀測數據產品,通過研究其數據內容、更新情況、質量控制、管理應用和開放共享等現狀,挖掘分析其特點、模式和經驗,對比分析我國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從數據共享機制、平臺搭建、數據研制等方面提出提升我國海洋科學數據產品的應用服務能力的建議。
隨著各國越來越重視海洋科學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在支撐國家海洋安全、權益維護、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數據存儲管理、挖掘分析與開放共享服務將向著國際化、自主化、精準化方向發展,瞄準全球海洋科技發展前沿,打造一流的海洋科學數據產品譜系。
作者簡介
孫苗(1987-),女,博士,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科學數據共享、海洋中尺度渦識別與追蹤。
王子珂(1994-),男,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實習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衛星遙感、海洋科學數據共享等。
童心(1993-),男,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科學數據共享技術、海洋科學數據智能推薦。
符昱(1991-),男,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科學數據共享、海洋科學數據管理與服務。
王漪(1987-),女,國家海洋科學數據中心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科學數據共享、海洋科學數據管理與服務。
康林沖(1985-),男,國家海洋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信息化、海洋科學數據共享。
姜曉軼(1973-),男,博士,國家海洋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信息化。
聯系我們:
Tel:010-81055448
? ? ? ?010-81055490
? ? ? ?010-81055534
E-mail:bdr@bjxintong.com.cn?
http://www.infocomm-journal.com/bdr
http://www.j-bigdataresearch.com.cn/
轉載、合作:010-81055307
大數據期刊
《大數據(Big Data Research,BDR)》雙月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人民郵電出版社主辦,中國計算機學會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學術指導,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期刊,已成功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刊、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中文科技期刊,以及信息通信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計算領域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并多次被評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數據庫“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最受歡迎期刊。
關注《大數據》期刊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內容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典型海洋环境观测数据产品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java.io.FileNotFound
- 下一篇: idea启动tomcat提示占用了端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