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方法的基础 — 3. 业务与管理的特性,分析与设计的抓手
拆分業務與管理的理由已經知道,想必大家經常會遇到這些詞:財務管理、質量管理、物流管理、xx管理等,這些詞在設計工作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去理解,即:財務&管理;質量&管理;物流&管理等,前半部分的名詞“財務、質量、物流”指的是“業務”內容,是被管理的對象,后者的動名詞“管理”指的就是對業務的管控。
面對復雜的研究對象時,正確地拆分業務與管理要素,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分析的效率、正確性。業務與管理除去具有的不同知識、技術以外,還存在著很多非常不同的特性,深入理解這些特性,對完美地進行分析與設計會起到非常好的幫助。
下面從幾個視角來對比業務與管理有哪些不同的特性。
1. 個性與共性
1) 業務:具有個性
業務因為有無數種形態,即使是在同一個行業內,也會由于環境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業務是非常個性化的。不同行業的業務所使用的理論、方法、工具、標準、流程等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建筑行業、汽車行業、航空行業、農業行業等都是不同的業務。
2) 管理:具有共性
管理是具有共性的,因為構成管理的要素是有限的(相對于業務來說),管理的模式也不是無限多的,同時無論管理的理論、方法有多復雜,實際上在信息系統中管理的實現是通過:流程、標準、規則、預警、判斷、決策、通知等有限功能的組合實現的。同一種管理的理論/模型可以使用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不同的部門、不同的業務領域的管理過程中,
如:項目管理、績效考核等管理方法,它們可以應用于建筑行業、汽車行業、航空行業、農業行業等不同的業務上(當然企業、領域的不同,在管控模型的細節設置上會有所不同)。
2. 穩定性與易變性
1) 業務:具有穩定性
業務雖然可能有無數的形態,但每種業務處理過程都必須遵守特定流程、技術、標準,這些標準一旦確定業務形態就不易變動(除非技術、標準有了變化),因此業務過程的架構是相對穩定的。
如:成本核算方法、合同簽訂內容、生產流程步驟等都有其自身做法和標準。
2 ) 管理:具有易變性
管理形式的數量雖然少于業務,但是管理易于變化,這是因為管理容易受人、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管理者也是通過快速地調整管理的方式來應對質量、安全以及外部市場的需求變化,比如:為了達成高效益的目的,企業會經常進行諸如領導人事、生產流程、獎罰規則等調整,這些調整一定會地帶來管理的變化。
3. 載體與控制
1 ) 業務:是管理的載體
業務處理是一個運行過程,這個業務的運行過程就形成了管理落地的“載體”,沒有這個業務載體也就不存在管理(同時也不需要管理了),如果業務處理的形態變化了,會使得這個載體上各部分都隨之發生改變,因為管理與業務是匹配的,當然管理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聯想“信號燈與道路的設計”)。
2 ) 管理:是對業務的控制
管理施加于業務載體之上,管理是通過對業務載體的節點設置規則實現管理的,管理可以隨著需求的變化而變化,但是管理變了,業務不一定隨著一起變化(業務變化通常是由于業務標準的變化、或是技術更新的影響所導致的)。
4. 價值的實現與保證
1 ) 業務:用于價值的實現
價值,是通過采購材料、加工產品、銷售產品等一系列的業務活動帶來的,也就是說“價值”是業務活動創造。
2 ) 管理:用于價值的保證
管理不直接產生價值,也不改變產品的價值,管理是通過流程、規則等措施來確保業務活動能夠產生預期的價值。
5. 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1 ) 業務的影響
一般來說,業務形態的變化是由于生產技術、材料、工藝以及標準等的發生了變化而帶來的。隨著業務形態的改變,企業會選擇不同的管理方法以適應新的業務形態,新形態業務的出現會催生新的管理理論、管理模式的出現。
2 ) 管理的影響
業務處理的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同樣管理方式的進步又可以反過來影響對業務的優化方式。業務和管理之間需要反復地磨合才能最終確定下來與業務最為匹配的管理方式。
6. 業務與管理的相對性
1 )在以企業的生產過程為管理對象時,則其他的部門工作,如財務、安全、質量等相對于生產過程都是管理的角色。
2 )在以財務內部工作為管理對象時,此時財務工作本身也屬于 “業務”,對財務這個業務對象進行管理的是更高層的國家法律法規、企業管理制度等。這就是“業務”與“管理”的相對性。
7. 業務和管理不一定成對出現
生產一把椅子的過程,由選取木材、切割、刨光、開榫、組合、上漆等多個步驟組成,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存在著管理呢?
1 ) 場景一:沒有管理
如果做椅子的過程全由1個人完成,那么就不存在人對人的管理,即:只有做椅子的生產過程(業務),而沒有對人的管理;
2 ) 場景二:有人管理
如果建立椅子的生產流水線,由多人一起協作完成椅子的制作,雖然做椅子的步驟還是一樣的,為了保證各個環節之間協同工作可以滿足質量、數量、時間等的要求,就需要有管理措施了。
8. 業務與管理的比例
管理是否越多越好呢?從管理目的來看,管理是為了保證業務目的的達成,用“道路與信號燈”的例子做比較:
1)當道路非常混亂、通行效率非常低下的時候,設置信號燈可以提升效率,見圖(a);
2) 當交通量不大的時候,設置過多的信號燈反而會降低通行效率,見圖(b);
可以看出來,并非是管理設置的越多越好。
那么,有沒有既能避免交通混亂、又可以提升效率的解決方法呢?還是用道路與信號燈的例子說明,“設置立交橋”就是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法,見圖(c),這就是將“管理的職能通過優化后,融入到日常的業務處理中”的方法,立交橋起到了看不見的信號燈的作用。
從事企業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的軟件工程師,一定要充分地理解上述業務與管理的特性,只有充分地理解了它們各自的特性,才有可能為客戶提供不但滿足他們需求的信息系統,而且還可能給客戶帶來超出預期的信息化價值來 。
■ 本系列的下一篇:分析方法的基礎 — 4. 業務與管理的分離,應用案例
關于業務與管理特性的詳細說明,請參見《大話軟件工程—需求分析與軟件設計》一書。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分析方法的基础 — 3. 业务与管理的特性,分析与设计的抓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相交链表解法一
- 下一篇: 环形链表解法一:快追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