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大公司克制,小公司放纵
前段時間,微信小商店開放了個人版,相信大家都知道。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申請了一下。整個過程還是挺快的,很順利的完成了開店、商品上架。
這些東西全部弄完后,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那就是小商店比我想象中的要簡單,至少沒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內容。
在這里,也不用去揣測微信為什么會這么做,容易打臉,不敢妄加議論。
但至少可以看出,微信還是很克制的。反觀現在很多其他產品,有用沒用的功能全部給你,不僅難用而且還沒用。
這不禁讓我有個疑問,為什么大公司做產品很克制,反倒是小的創業公司做產品很放縱。
雖百思不得其解,但還是試著從自己公司的實際情況,來大膽的揣測一下。
一.需求來源不同
需求確定了最終的產品形態和功能規劃,所以需求的來源和完整度就顯得格外重要。一般來說,大公司靠數據,小公司拍腦袋。
01.大公司靠數據
大公司做產品,任何環節都要有數據的支撐,當然對需求的分析也不例外,按照行業慣例,應該有下面幾種方式:
第一,現有用戶
針對用戶在實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發掘潛在的需求點。只要用戶基數夠大,能深挖的需求廣度和深度都能達到一定的質變,從而決定了產品功能對用戶需求的契合度。
像我們熟知的騰訊產品的“1000/100/10”法則,還有小米的論壇文化,都是很好的例子。
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和用戶泡在一起,才能發現那些潛意識里的需求,而這些有時候就是產品的閃光點。
第二,數據埋點
大公司一般都會對產品進行埋點,然后通過對用戶的行為路徑、瀏覽習慣、點擊熱區等維度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分析得出的結果,提出產品優化方案,一切以數據說話。
舉個簡單的例子,通過對用戶的注冊轉化漏斗進行分析,發現用戶在某個環節的轉化率特別低,然后再次深挖此環節哪些因素導致了轉化率低,后續進行針對性的優化。產品上線后,再次分析此環節,進行前后數據的對比。從而不斷改進,不斷優化。
第三,頭腦風暴
雖然這一點說起來看似不起眼,但我感覺還是值得一說的。
在大公司里,可能產品經理團隊就有幾十人,針對某個需求點,每個人根據自身的經驗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就能得到很多不同的思路。群策群力,優中選優。
小公司,你懂的,自己一個人慢慢啃吧。
02.小公司拍腦袋
小公司做產品,很多時候,需求來源并不是用戶,而是靈光一現。所以,這里說的拍腦袋,并不是貶義詞。很多時候,沒有任何用戶積累和數據沉淀,想不拍都難。
小公司的不確定性,就決定了很多時候,產品需求的不可控性。而需求的不可控性,就導致了產品沒法規劃、沒有邊界,結果就是做出來的第一版就是最后一版,什么都有,什么都要。
有時候,為了配合公司(老板)的戰略宣傳、拉投資等情況,我們需要開發很多看似沒有任何意義,甚至是PPT功能。一切為了生存,理解萬歲。
舉個例子,以前我們做售后系統,其實廠家的核心痛點是解決訂單派單難的問題。但是僅僅靠這一個點,是無法打動投資人的。所以在此基礎上,我們加了很多諸如企業門戶、數據分析、訂單預警等邊緣功能。
有時候,為了配合運營部門的某個活動,我們需要開發很多復用率很低,甚至是一次性使用的功能。一切為了發展,有效就行。
舉個例子,我們為了幫助門店引流,需要讓每個門店進行報名登記,可運營又不想讓整個流程都在線下,必須要在APP里操作。最后,也只能在APP中加入一個菜單,讓門店可以線上報名。
若非條件所限,誰愿隨便拍腦袋。
綜上,大公司做產品,需求的靠譜性就決定了后續產品的可控性。小公司做產品,發展現狀就決定了很多環節只能憑感覺。
二.發展狀態不同
公司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在做產品時考慮的核心因素。一般來說,大公司找增長,小公司求生存。
01.大公司找增長
都叫大公司了,那肯定是在某一個或者某一些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是對現有業務的提升,還是開拓新業務,都是為了維持整體業務的增長。
上市前追求速度,上市后追求利潤,每個階段都和增長相關。
現有業務找增長,需要克制。因為原有的用戶基數在那里,大家的使用習慣是很可怕的,稍有不慎就會被各種吐槽,甚至可能丟失掉一些客戶。所以每個決定、每個優化,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
擴展新業務,需要克制。市場還不明朗,未來還不清晰,如果前期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可能最后的結果并不如意。我們已經不是一兩次看到大公司的新業務被砍、被合并的情況了。
于是我們看到的情況就是,大公司推出的新產品,前幾個版本的功能往往都比較簡單,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微信小商店。
所以,對大公司來說,最保險、最穩當的做法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有用戶和數據支撐,就有升級的空間。
02.小公司求生存
小公司的情況就剛好相反了,基本上都是一條業務線,基本上都是在探索,基本上沒有任何數據支撐,所以的東西都是憑感覺。
對于產品和未來的不確定,也就必然會導致在產品規劃的時候比較大而全。
因為不知道要什么,所以就什么都要。因為不知道什么好,所有就什么都試試。
開拓的是新市場,面對的是未知的人群,更有甚者,有時候連目標用戶都不清楚,就開始開發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目標用戶的不同,所面對的場景不同,所對應的功能就不同。但是在小公司里,時間、金錢都不等人。不是我們不想,而是我們不能。
舉個例子,我們以前做數據分析項目,剛開始的定位是大客戶定制,后來開發著開發著,功能都偏向中小企業主,到后來,又變成了為數據分析師提供快速搭建模型的平臺。
等到開發完成,整個產品就是個四不像。什么功能都有,什么人都用不了。老板還開大會說“我們的目標用戶是所有人,我知道這有違市場規律,但是我們就是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后的結果,想都不用想。
綜上,大公司做產品,需要考慮現有用戶,所以克制是必須的。小公司做產品,面對的是未知,所以放縱是在所難免的。
三.開發資源不同
開發資源的分配,影響著產品在推進過程中的難易程度。大公司靠的是協調,小公司基本上沒有選擇。
01.大公司靠協調
在大公司,核心團隊和重點資源,一般都會傾向于主營業務或者盈利業務,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在面對新項目或者探索方向的時候,在不影響現有業務的前提下,往往不會利用太多現有的相關資源,這里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
那原業務不能停,新業務要拓展。這時候,更多的是通過各方的協調來達成資源合理配置。
所以,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解決關鍵問題就成了核心任務。無論是產品還是開發,都會適當克制,明確階段性目標,扎實穩步推進。
MVP階段的產品功能,一般都是核心主流程,不會涉及太多的業務分支。
而且一般大公司,都會有各種測試。內測、灰度測試、邀請測試等等。都是先小規模試水,看看市場的反饋。這樣的好處就是能夠快速驗證、及時調整。
相關的例子我們已經見過太多了,微信每次的新功能、騰訊每次的新產品,都是這樣的套路。
02.小公司全部上
在小公司,可能整個研發團隊就10來個人,而且每次的開發基本都是新業務、新方向。
當下即是重點,所以基本上都是全部精力全部上。
這時候,所有人對產品的功能和預期自然而然就比較高。無論結果怎樣,起碼做出來的產品要全,畢竟都是用盡全力。
創業公司,重點就是在“創”字上,所創的內容必然是市場不存在或者做的不夠好的,基本上都是從0開始。
所以,無論是對研發團隊還是運營團隊,所面對的都是一個未知。誰都不敢保證當下所做的內容是否能夠經得住市場的驗證,誰都不敢保證當下的業務是否能夠長期堅持。
擁抱變化,全力以赴,就是關鍵。
所以在做產品時,我們希望展現給用戶的都是最好的,給到用戶的都是最全的功能。因為我們怕因為遺漏了一個點,而失去了一個客戶。
以我們公司為例,上個月全公司都集中在分銷,這個月又轉向代理。為什么會轉,因為分銷做不下去。可對產品來說,在每個階段,所要的功能都是全的,理想都是美好的。
綜上,大公司做產品,步步為營;小公司做產品,用盡全力。
一些想說的話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好,資源豐富、用戶基數大、數據樣本多、產品團隊強。但大公司也有煩惱,包袱重、改變難。
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好,業務導向、擁抱變化。但小公司也有煩惱,沒資源、沒資金。
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大公司也是從小公司升級來的,小公司也有潛力變成大公司。
在不同階段,做不同的事;在不同階段,做不同的產品。順勢而為,順其自然。
有時候我就在想,因為不同公司的性質,就決定了其基因。也因為公司的性質,就決定了其產品就必然會是那樣的存在。
做產品的方法有很多,所謂的方法論也是一套一套。但能不能匹配自己公司業務,符不符合自己公司目標,都要具體問題具體看待。
用同樣的標準對待一切,是做不好產品的,也做不出產品。
曾經,因為公司沒有戰略目標而抱怨;曾經,因為公司老板什么都想要而吐槽。
現在回過頭來仔細想想,其實在當時,那是我們所能作出的最好選擇。
這世間,萬事萬物,其存在都是合理的。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或者吐槽一個產品時,往后多考慮一層,也許就釋懷了。
畢竟,理解萬歲。
此外,把此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或產品/運營微信群的小伙伴可加微信:chanpin628?領取電子書情商(1-4 實踐版)(套裝共5冊)。
更多干貨可關注微信公眾號:chanpinliu880
想學習更多關于產品、職場、心理、認知等干貨,可長按右邊二維碼,關注我們。
往期精彩文章
為什么需要建設中臺?
B端表格設計實戰指南
線下實戰2.0
面試題,你覺得XX和XX產品有何區別?
點擊“閱讀原文”
即可進行報名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做产品,大公司克制,小公司放纵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stm32 定时器初步
- 下一篇: stm32 PWM输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