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B端产品经理工作流
2020年1月份快過年的時候,我在脈脈上看到一個產品分享了一張圖,內容為《我領悟出的B端產品經理工作流》,其中有些內容與我實際所做的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我點了個贊、收藏了一波。事后一直想著能有機會對這個圖中的知識點進行拆解,同時也加上一下自己的理解在里面。
根據帕金森定律,如果我們不給自己設定一個Deadline,那么做一件事的時間就會無限地占用掉別的事情的時間,以至于到最后我們只會留一點點時間來做這件事。
所以,趁著有點熱情和動力在,趕緊補完這篇內容。
下面的長圖是我重新梳理并重置的高清圖版本,具體的作者不詳,所以也不知道原圖是誰做的,就只能說摘自脈脈了。如果你對里面提到的工作流感興趣,可以直接長按保存長圖到本地。
01 我的擔憂
上面提到我是在脈脈上看到的這張圖,其實對B端的產品來說關于工作流,方法論的文章比較少,尤其是經歷項目不多或者是體會不深的初級產品同學,感覺別人說的工作流和方法論都對,都挺不錯的。
結果自己來做的時候,毫無章法,今天是用降龍十八掌,明天是乾坤大挪移,后天就九陰真經走火入魔了。
究其原因,核心點還是因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去年上半年我一直在努力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盡量走一種模式化,規范化的路子,這樣可以確保我做的東西都是有一個體系或者是原則在里面的。
例如螞蟻金服的Ant Design里面就有很大的篇幅去闡述關于這套UI的設計原則。
B端產品也一樣,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一方面約束自己,一方面協同他人。
但是市面上關于B端產品這一塊的資料太少了,或者說有很多資料都是反反復復將一些淺層的東西,缺乏實戰性、指導性,同時還能兼顧一些全流程體系的知識。
這意味著,當我在B端這一塊沉浸的時間不夠的時候,我是充滿擔憂的,擔憂的原因有:
擔憂走彎路,變成野路子。因為年輕人不怕走彎路,就怕一直走彎路到回不了頭的時候才醒悟;
擔憂不成體系,成長太慢。很多時候我們都說討厭框架,因為框架培養出來的人都千篇一律的,但是很多時候往往如果沒有框架,那么可能培養都會成問題,更不用談后續的千篇一律了;
擔憂定位不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現在水平如何,是在淺海里裸泳呢?還是在波濤中弄潮?沒有對比,就不知道自己是幾斤幾兩;
擔憂無法賦能他人,畢竟行業待久了,職業干久了,總是會面臨老人帶新人的問題,如果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方法都有問題,到時候帶新人,培養新人的時候不就翻車了么。
擔憂了一段時間,發現好像這個事情就是沒得解,因為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有人嚼碎,加料,再主動推送給你,即使有這樣的知識,你也未必就能一擊即中。
所以那段時間,我翻閱了大量的跟B端產品有關系的書籍和相關資料,其中李寬老師的《B端產品經理必修課》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還中途翻閱了好幾遍,最后消化了一下核心的知識后,我開始在TAPD的WIKI中編輯產品經理日常工作規范,這個WIKI內容至今還在不斷地完善補充中。
同時我也無意中在xx網中找到了一個產品相關的課程,其中有提到關于產品工作流介紹,其中的內容與我正在做的十分相似。因此更加令我堅信,我自己所走的這條路,悟出的門道并不是與市場脫軌或者很“野生”,沒有章法的。
02 走在路上
既然找不到那種嚼碎了就能直接喂給自己的知識,那就干脆找個有營養的大家伙先啃一下,然后自己嚼碎并記錄下來。以后能不能投喂別人不知道,但是起碼可以做一個參照。
去年的我是如何看待這個工作流程的?我當時的思路和心路歷程是怎么樣的?而一年過去了,當下的我,又是怎么樣的一種感受?
感悟了這個道理之后,我就開始記錄一些日常所見和所感悟的產品相關的知識和方法論。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會頻繁地更新博客,更新公眾號,投稿《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一系列操作下來之后,收益頗豐。
不能說我的產品工作流有什么很特別的提升,對行業的認知有什么獨特的見解,更不能說自己對產品這一行有什么高談闊論。
但是,很明顯地感受就是我感覺自己上道了,而且還是個快車道。
我制定的工作流一開始可能很簡陋甚至有些東西我也是改來改去,多次打臉。可是,不久之后我就發現我的工作模式和心態變化了,我為自己制定了規則和玩法,也遵從這樣的規則和玩法,這讓我對日常工作的很多需求和項目都能保持一貫的風格和體系。
這種風格和體系還在培養新人的時候能顯現出奇效,以此為基準搭建培養的框架。
大家都是一個模子出來的人,不會特別優秀,但是也不會特別粗糙,因為基礎功和一些底層地基已經打牢固。剩下的就是,靠后天自己的打磨,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03 我「看」B端產品工作流
上面鋪墊了很多,算是給自己賣了一個慘。因為很多時候,自我學習和成長確實挺慘的,感覺很慘可能是因為自己沒人教,受挫太多,總是學不會,成長的太慢。
但是回頭看,又會發現,學習也有運氣成分在里面的。有時候憑借運氣,偶然間你就學到了某些拓展的知識,而這些可能就幫助你打通了任督二脈。
最近很火的一句毒雞湯,叫做: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范圍外的錢,除非你的運氣很好,靠運氣賺到了這些錢。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后往往也會憑實力虧掉。
但是,學習不是這樣的,你學不會超出你認知范圍外的知識,但是你靠運氣學到了這些知識,最壞的結果就是你可能用不上就忘記了,但是對你自己卻沒有什么虧損。而往積極一點想,也許你學到的知識讓你觸類旁通還拓展了更多的知識,由此開啟了你探索求知的大門。
而我的B端產品之路,也是從一個簡單地認知之外的知識,然后慢慢地接觸到了更廣、更全面的知識,從而開啟了我探索求知的大門,最后這些知識引領我走向了產品的快車道。
好的,現在就針對上面提到的B端產品經理工作流,來談一下我自己對B端產品工作流的見解和看法。
1. 項目立項
項目立項一般來說都是從0到1的時候用的上的,但是往往很多時候大家能接觸從0到1的情況并不多,所以這一塊我也沒啥特別要補充的。但是根據PMP的指導,項目立項報告應該算是啟動開工的必要輸出文件,所以這一塊不能省。
2. 需求調研
這個似乎是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了,需求調研也是一個蠻大的概念,但是顯然無論是B端還是C端的產品,都需要進行需求調研。
而我常用的需求調研方法,一般是自己先分析然后給出一個框架,給出一些問題,然后采用訪談式收集需求。
因為目前我所做的業務,需求方基本上都是公司的其他部門,即使有非內部的需求,也可以當面溝通或者微信溝通。
至于網上常提到的,問卷調查、數據分析、行業調研等用的很少,基本上是靠訪談+競品分析一把梭搞定的。
3. 產品宣講
這個地方我有點不同的意見,按理說項目立項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需要對產品進行宣講了,甚至在項目立項前,就應該開始需求進行調研,行業分析,競品分析等工作,所以這個點放在這里我覺得有點多余或者累贅了。
4. 競品分析
剛剛提到第3點是多余的,所以我一般就是第2點和第4點一套組合拳,也就是需求調研+競品分析一把梭。這個和我的理解是一致的,操作流程的順序也是相當的。
5. 畫用例圖
用例圖是一個存在鄙視鏈的東西,據我觀察,大多數開發轉行產品,或者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的產品,會比較熱衷于用這個東西;而非計算機相關專業的產品,也許UML都沒有聽過,更不用談畫用例圖了。
所以,鄙視鏈是這樣是:常用用例圖的>知道用例圖但是不怎么畫的>不知道用例圖更不會畫的。
我會畫用例圖,但是畫的不熟悉,畫的很少,所以我應該是站在鄙視鏈中間的那一層。
而我自己的看法則是,工具只是手段,從結果來看,只要能表達清楚相關的信息,那其實都可以接受。UML這么多年的發展,自然有它的道理,但是未來如果被時代拋棄,也不必驚訝,畢竟誰也不能獨領風騷數百年。
6. 畫系統流程圖
關于流程圖的一個頓悟我之前發了一條朋友圈,主要想表達的意思就是,如果是初版流程圖,建議用筆和紙,最好是用鉛筆,還可以擦除。因為直接用Visio或者Axure來畫的話,很容易受到軟件本身的操作因素而干擾,例如對齊方式,文字大小,元素大小,以及配色等等。
對于我來說,我至今還沒有找到什么好的Visio配色,畫10次流程圖可能有6~7次都在糾結配色和樣式之類的操作因素,所以我很贊同畫流程圖的第一版,用紙和筆。
流程圖對評審或者講解產品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可以讓一個局外人迅速用上帝視角來俯瞰流程,把握產品的脈絡或者大綱,然后對流程圖加以部分用戶故事,迅速就可以拉近產品、項目與讓“新人”之間的距離。
當然,對于流程圖來說,我一般會畫兩個,一個是業務流程圖,一個是系統(交互)流程圖。業務流程圖側重點在業務如何形成閉環,走完流程;而系統(交互)流程圖,則側重在系統或者各個模塊如何交互,形成關系脈絡。
7. 列功能清單
這一步我也會做,但是我把這一步稱之為繪制產品功能結構圖,一般是用Mindmanager來實現的,當然我也見過有人用Excel來做,但是我感覺還是用腦圖的形式會好一點。
功能結構圖和信息結構圖又是一對剪不斷理還亂的基佬關系,網上也有很多大佬對此進行了一大堆的剖析,最后還是沒有誰說服誰。
之前我也因為這兩個東西頭疼了蠻久,因為真的是越想越覺得繞口,這里我直接搬出我認可的結論:
所以,我一般會先繪制產品功能結構圖,然后再繪制產品信息結構圖,而這兩篇內容合到一起就是我最終需要的產品結構圖,它也就是產品原型的簡化表達。
8. 產品架構設計
對于B端產品來說,前后臺頁面存在的情況比較少,至于用什么載體,那絕大多數都是Web了。所以這個地方的架構設計和我平時用的工作流有出入,這一塊的排序我也是覺得有一定的問題的。
9. 畫信息結構圖
剛剛在第7點提到了,我會先畫完產品功能結構圖,然后再畫產品信息結構圖,最后將兩者合并在一起,就得到了產品結構圖,也有人稱之產品架構圖。
10. 畫原型
這個就不展開說了,因為涉及到大一點需求,有頁面增加的或者調整的,基本上都要涉及到原型的繪制,而產品繪制原型就跟人吃飯喝水一樣的平常,沒啥特別的心得或者見解。前面都已經得到了產品結構圖,再繪制原型,就是對一個抽象數據進行實體化的一個過程了。
11. 原型評審
這一塊同上,也基本上是產品必做且常見的環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貿然開會,最好是準備充分再來召開評審會,否則很容易導致會議時間延長,或者是會議室被打成篩子,尷尬收場。
12. 寫PRD
PRD我現在基本上不寫純文字版的了,基本上都是Axure+批注+思維導圖+TAPD的方式來替代傳統的PRD。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Word版本的PRD寫起來又臭又長,而還不容易修改,更重要的是基本上開發不會看;
敏捷開發往往一個功能涉及多個迭代,而一個功能會從MVP到豪華跑車,其中會經歷很久的時間,一份文檔要描述清楚有點勉強,可能最開始是幾頁,到最后就幾百頁的小說一樣了,維護和查看都很別扭;
PRD維護成本高,編寫時間長,不如面對面溝通來的效率快,而且目前走敏捷開發模式的團隊居多;
當然,作為一個產品如果不寫文檔記錄點什么,那肯定是偷懶和不負責任的表現。所以,針對這一塊我的處理方式是這樣的:
一般的需求都是用TAPD管理,涉及到比較大的功能和模塊,會在Axure里面寫上對應的邏輯和規則等;同時為了方便查閱和后續的培訓等,我會按菜單或者頁面,用WIKI來分別記錄,例如我一直在維護的一個WIKI叫做WMS業務邏輯和規則,如果平時發現對之前設計的邏輯不記得或者模糊,那么看一下這個就能回憶起來為什么要這樣做了。
13. 產品驗收
產品驗收環節是我做的不太到位的,用敏捷的方式來看,這個驗收叫做迭代評審會議。PO帶上開發測試等,然后給一眾相關方講解演示產品的新功能,然后有疑問的或者未解決的功能在最后討論環節提出,最后決定是繼續修補完成還是放在下一個迭代中完成。
對于這個環節,要結合公司和具體的業務場景來看,有些公司的業務或者系統適合這樣的演示、評審,而有些又不是很適合。
但是我的建議是,如果可以,還是盡量進行這樣的環節,因為再華麗、再酷炫的產品,最后還是要落地來解決實際問題,而還沒落地的時候就知道這個產品不行了,那為啥還要因為沉沒成本而一直執拗地堅持下去呢。早發現,早治療。
14. 寫操作手冊
這一塊算是B端產品的特色了,因為新功能上線,往往是因為解決了某些已知的問題或者是新出現的業務,而這個功能肯定是大家沒用過,所以培訓就很重要了。平時我有很大一部分時間就花在這里,因為海外倉庫的培訓還有時差,地域,語言等因素的困擾,并不是灑灑水寫點先這個,再這個就完事的。
操作手冊這一塊可以考慮用一些便捷的工具來提高效率,縮短時間。例如用騰訊文檔的協作功能,幾個人在線共同維護一份手冊;也可以考慮用一些視頻截取的方式來替代傳統的截圖、標注,再文字說明的方式……
15. 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往往是后續迭代的動力來源之一,因為是騾子是馬還是要拉出來遛一下才知道。上線之后,根據之前定好的指標進行驗收,或者可以用數據埋點的方式查看效果是否達成。這一步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C端產品用的居多,B端產品要看具體業務來定,但是不管怎么樣,產品發布上線了,并不是終點,往往是新一輪迭代的開始。
04 我的B端工作流速覽
上面提到了我「看」B端工作流,其中有很多流程和我實際工作中的流程是吻合的,但是也有一些我會有不同意見或者不同的流程。于是這里我放一下我的日常工作流,做一個簡單的速覽。
項目立項;
需求調研&競品分析;
畫用例圖或業務分析圖;
產品主體框架評審與討論,確認大框架沒問題;
繪制業務流程圖和系統數據交互圖;
梳理產品功能結構圖,確認功能項與產品邊界;
梳理產品信息結構圖,確定細節與主體信息;
畫出原型圖,做好相關批注和邏輯說明;
開始評(si)審(bi) → 評審一次后修改與調整 → 繼續評審 → 繼續修改 → 看開發測試是否已清楚,若清楚則開始進入開發;
TAPD跟進需求,這一步可前可后,但是最終版肯定是評審完后再維護完成;
跟進開發內容,可以協助解決困惑點,同時參與部分測試與驗收;
制定版本上線計劃,召開相關的評審會議(驗收會議),同時給出上線計劃,并順帶找時間寫好產品說明(操作)手冊;
產品上線,完成收尾工作,記錄版本發布日志等;
跟進上線結果,訪談用戶,查看相應問題是否解決,是否完成指標等。
以上大概就是我作為一個B端產品,日常工作的流程速覽內容了。基本上大一點的需求我都是按照這樣的流程來走的,其中有幾個點是我迭代過多次然后沉淀下來的,當然有些內容也會隨著業務發展或者我個人能力的提升而優化,在此僅做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罷了。
05 最后
這篇文章寫了好長, 應該算是我寫過最長最久的一篇文章了,甚至沒有之一。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我在脈脈上看到了一個人分享的工作流竟然和我的很像,而我之前竟然很少看到類似的B端產品方面的內容,這讓我感覺找到了知音一樣。很多時候,產品聚集在一起可能談的更多的是一些思維方式,或者某個問題怎么解決,亦或者是某本書怎么樣的,很少會很具象地聊工作流的問題。
所以,我也想趁此機會,記錄一下我的工作流,正不正確無所謂,關鍵是能給人一些啟發或者幫助就好了。
上述內容,請大家辯證性對待,謝謝。
RECOMMEND
推薦內容
周天(8月8號)晚上8點半我邀請學員來分享他的求職經驗。他之前是個交互設計師,成功轉行產品經理,并且在這個就業困難季成功拿到多家公司offer,如果你對求職感到迷茫,不妨聽一聽他的經驗。可長按二維碼聽課,也可以直接點擊閱讀原文聽課。
也歡迎有問題的小伙伴加微信:chanpin628 溝通交流。
更多干貨可關注微信公眾號:產品劉
想學習更多關于產品、職場、心理、認知等干貨,可長按右邊二維碼,關注我們。
··················END··················
RECOMMEND
推薦閱讀
如何應對黑天鵝事件
如何進行產品戰略規劃
面試中如何解釋自己跳槽頻繁
線下實戰
找工作的底層邏輯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干貨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我的B端产品经理工作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VMware网络设置详解 打造超级虚拟网
- 下一篇: 变量:2021数字科技前沿应用趋势